APP下载

新加坡,一国有四种官方语言

2014-08-26陈晋

中外书摘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文学校李光耀华人

陈晋

去过新加坡的中国人可能会为这个城市国家整洁而繁华的市容和中西结合的风格而惊讶,以至于一时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在这个692.7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生活着530万人(2012年数据),人均国民收入约3万美元(1999年数据),是世界上第九位最富裕的国家,仅次于美国,超过了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加拿大和比利时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初到新加坡的游客会注意到:新加坡和瑞士一样干净漂亮,和纽约曼哈顿一样繁华,商品琳琅满目,物质极其丰富。这样一个整洁繁华的城市却洋溢着中国人的传统。高档商场为了欢庆中国春节在橱窗里贴满红色剪纸,在门口贴着喜庆的春联和红绸子——毕竟80%的新加坡人是华人。可是当游客在地图上看到“中国城”和“印度村”的字样时,又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中国——中国的城市里哪有叫“中国城”的地铁站呢?

就在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还是大英帝国里一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小港口。1959年新加坡的人均收入才400美元。新加坡是怎么在半个世纪中从一个贫穷的村子摇身一变,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安定祥和的城市国家呢?

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关系

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关系非同寻常。马来亚在1957年8月从英殖民地独立出来,直到1963年才包括新加坡和婆罗岛上的沙捞越和沙巴成立了马来西亚,而新加坡又在两年之后——1965年8月,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国家。

新加坡比日本更缺乏资源,除了深水海港以外没有任何资源可言,只有4%的土地是可以耕种的。虽然在楼顶上种植蔬菜的技术已经研究成功,但实施起来会遇到上下水管道需要重新设计等技术障碍。新加坡不得不依靠马来西亚提供不可或缺的食品和淡水。即使现在,只要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有任何分歧,马来西亚就以切断水源来威胁新加坡。新加坡怎么办呢?

这个复杂而独特的双边关系可以从《李光耀自传》中得到诠释。1961年李光耀与共产党分道扬镳之后积极争取与马来亚合并。他意识到,英帝国不可能让新加坡完全独立,因为新加坡太小,不可能自卫。李光耀还想让有共产党倾向的新加坡华人在马来亚更大的人口规模中成为少数,不再成气候。

马来亚当时的总理拉曼早在李光耀在英国剑桥读书的时候就是他的朋友。拉曼并不欢迎新加坡加入马来亚,他担心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会改变马来亚的种族比例。就在这时,英国政府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们建议马来亚同时囊括附近的英殖民地沙巴和沙捞越,这样就可以保证新国家里的华人比例不变。有吉隆坡保证新加坡的外交和国防安全,英政府最终放弃了对新加坡的管辖。马来亚、新加坡、沙巴和沙捞越这四个地区在1963年9月组成了马来西亚。

两年之后,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分道扬镳。按照李光耀的说法,新加坡是被吉隆坡驱逐出去的。而根据其他报道,拉曼总理说,这是因为李光耀早就想搞分裂,成立独立王国了。事实是二者兼而有之。李光耀在很多重要问题上与吉隆坡方面有分歧。李光耀支持马来西亚成为多种族平等的社会,而拉曼总理希望马来西亚成为由马来人主导的国家。他们在中央与地方的分税政策上也有分歧。李光耀公开批评联邦政府的政策,还继续代表新加坡与外国首脑会晤。他要与吉隆坡有切合实际的工作关系,而不是基于上下级的忠诚关系。他大胆的(或者说目中无人的)领导作风得罪了拉曼。拉曼打算要李光耀下台,在新加坡安插自己的亲信。

这一次又是英国人帮助了他。当李光耀还在剑桥读书的时候,他就积极与英国工党、反殖民主义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学生保持联系。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后来成为他的坚定支持者,并服务于他领导的政府。李光耀与英国政府在伦敦和吉隆坡的高层官员一直关系良好,包括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和威尔逊、外交部长桑迪斯,以及人权事务高级官员菲利普·摩尔和安东尼·雷克。他与英国工党领袖的关系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的道德原则和对被压迫者的支持的基础上的。

拉曼总理无法让李光耀下台,最终在1965年夏天的一个私人聚会上说:“新加坡最好脱离马来西亚。”为此,马来西亚会保证新加坡的水源,还保持马六甲海峡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国际海域的状况。这个协议在联合国被拷贝保存。如果任何一条被违背,新加坡可以直接到联合国安理会申诉。

在这种情况下,李光耀同意与马来西亚分手,并建立了新加坡自己的应急空军。20世纪70年代,李光耀的财政部长这样描述马来西亚对新加坡的态度:又嫉又恨。“尽管新加坡面积狭小,在很多方面都有薄弱之处,但我们的经济发展远远超过他们的预期”。在马来西亚看来,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新加坡不可能有今天的繁荣,新加坡的生存完全依靠马来西亚。

李光耀对马来西亚又嫉又恨的心理心知肚明,多年来一直谨慎地经营着这个双边关系。当穆罕默德·马哈蒂尔博士还是马来西亚副总理的时候,李光耀就预计他会有成为总理的一天,因为他的性格强硬,英勇无阻。没有他的支持,新加坡会有很多难题。李光耀决定放弃前嫌(1965年新加坡离开马来西亚以来的种种不愉快),重新开始。马哈蒂尔在1978年接受李光耀的邀请访问新加坡,然后又有几次访问。在多次开诚布公的谈话之后,李光耀消除了他们之间的隔阂,赢得了马哈蒂尔的信任和不损坏新加坡独立的承诺。马哈蒂尔在1981年成为总理之后,多次让他的部长和高官们向新加坡学习。这种立场在马来西亚是前所未有的。

就这样,李光耀一直保持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双边关系在平稳的轨道上发展,任何问题都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从来没有扩大升级到政治层面。

一个小国竟有四种语言

新加坡从来没有一种天然的共同语言。它是一个在殖民统治下各种族并存的大杂烩。英殖民者让人们自己决定用什么语言教育自己的孩子。现在80%的新加坡人是华人,14%是马来人,6%是印度人。虽然中文、马来语和印度语都被承认是官方语言,但英文是最通用的官方语言,是所有学生在学校的必修课。

另一个有四种官方语言的国家是瑞士:74%的瑞士人说瑞士德语,20%说法语,6%说意大利语,还有少数几千人说罗曼语。瑞士是有800万人口的松散的联邦国家,而新加坡却有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势政府。瑞士的四种语言都是当地人的母语,而新加坡最通用的语言英文是人为进口的外来语。endprint

李光耀是血统上的华人,但从小却用英文与父母交流,基本不会说中文。为了取得20世纪50年代末期政治竞选的胜利,李光耀有意识地强化学习福建话和普通话,还刻苦地学习马来语,最终能用这些语言做竞选讲演。各种族的选民便逐渐接受了他是自己的领袖,对他是“殖民主义的走狗”的指责也逐渐烟消云散。

李光耀深知英文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也知道各个种族都要保留自己的语言。他认为,在政治上唯一能够自卫的立场是让三种方言都成为官方语言,同时让英语成为统一所有新加坡人的通用语言。这样没有任何一个种族在语言上有超越其他种族的天然优势,而且还可以让新加坡积极参与国际政治和贸易。

下一个问题是:提倡英文教学让李光耀面对新的指控。一些华人说李光耀是“忘记祖宗的假外国人,和外国人执政一样压迫当地人”。李光耀运用他的政治天才让这些指责不攻自破。他特意把自己的三个孩子都送到中文学校上学。直到两个儿子完成了小学,女儿完成了高中,他才把他们转到英文学校。他在中文学校接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有意让各大报纸的记者照相报道。

李光耀还让英文学校配备中文、马来文和印度文的选修课,这个决定很受欢迎。同时他也鼓励中文学校、马来学校和印度学校开设英文课。马来人和印度父母很欢迎这个决定,但华人父母反对。他们认为,这是让英文成为共用语言的一步,他们在中文报纸上公开反对,认为那些选择英文学校的华人父母只关心孩子的“钱途”,是短视的表现。很多华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在英殖民时期他们的孩子可以选择完全不学英文,只用中文学习,而在民选政府的自治时代,他们反而要被迫学习英文?

李光耀再次宣布,四种语言都是官方语言,都是平等的,他不容忍任何人把学习中文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搞政治分裂。他也知道那些从中文学校毕业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工作机会,尤其是南洋大学的毕业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光耀在1978年说服南洋大学的董事会,把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并,强迫师生在英文环境里学习使用英文。

就这样,尽管新加坡华人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中文和中国文化在新加坡的社会生活中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当然也没有被完全忽视。李光耀为了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他认可的优良品质,在合并南洋大学和新加坡大学之后不久,他就意识到应该倡导说普通话了。就像英文成为新加坡三个种族的通用语言一样,普通话可以统一来自四面八方的华人的语言。李光耀随即停止用闽南话讲演,有意让英文和普通话齐头并进。另外,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为海外华人学习普通话注入了新动力。当新加坡人看到掌握英文和普通话两种语言的人在职场上胜人一筹、薪水有加,便重新重视学习普通话了。

倡导传统中国价值观

李光耀在血统上是纯粹的华人,但他的母语却是英文。他在孩提时代就仰慕做过英国轮船水手的祖父。虽然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祖父的大部分财产荡然无存,但祖父对英国舰船上秩序、纪律和高效的描述给李光耀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印象。李光耀的父亲在他看来仅仅是一个有钱人的儿子,没有任何用处。作为五个孩子的长兄,他还是一个青少年的时候就肩负起家庭的责任。他非常敬重他的母亲,因为她顽强抵抗玩世不恭、无所事事的父亲,保留了自己的嫁妆不被丈夫赌博挥霍,还按照自己的方式养育了五个孩子。

因为李光耀从小与父母说英文,他在中文学校赶不上班。在7岁转学到英文学校以后,他轻而易举地名列前茅。作为大学班里的第一名,他拿到了英国女皇的皇家奖学金,有机会在剑桥学习四年法律。1950年夏他以优异成绩从剑桥毕业,回到新加坡。

一方面,李光耀非常“英化”。大英帝国是他学习和生活的全部世界,是新加坡赖以生存的保障。他要新加坡自主自治的同时,也要保留新加坡与英国长期以来的历史、文化和经济渊源。在剑桥的学习让他懂得根本的社会变革并不一定要伴随着社会动荡和流血牺牲。在宪法框架内的和平变革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他为英殖民者在撤离新加坡时提供了不坏的领导选择,赢得了英国人的支持。在政治工作和为人处世中,他学会了英国人的理智、公平和唯贤是用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李光耀要保留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优势。他认为,道德责任感的教育对年轻人以及整个社会都有好处。20世纪50年代他还是中文学校的法律顾问的时候,他就为华人孩子的朝气蓬勃、自觉自律和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投入精神所感动。相反,他对在英文环境里长大的学生不屑一顾,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和动力,以自我为中心,对其他事情漠不关心。在1978年南洋大学和新加坡大学合并之后,他担心中国传统道德和社会价值观所强调的纪律和责任、决心和毅力会随着中文使用的减少而消失。在西方媒体用英文迅速传播美国消费主义的时候,李光耀觉得保留这些品格尤其重要。他决定保留最好的九所中文学校,由政府的特殊资金支持,招收小学毕业班里名列前茅的学生。这些学校保留了传统中文学校的规范纪律和行为准则。傅高义教授在他关于亚洲“四小龙”的书中把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对比,他说,如果说中国香港商人觉得新加坡太正统乏味、管理太严格,那么在新加坡领导人眼里,中国香港太投机、太消极,低级趣味横行,完全没有自律。

为了倡导传统中国价值观,李光耀把媒体的作用定义为“加强,不是削弱,在我们学校里教导那些文化和社会价值观”。李光耀坚持认为,新闻自由必须要让位于新加坡的国家需要,让位于民选政府所追求的目标;一些不利于安定团结的新闻报道和图片只会导致社会冲突和政治分裂。

李光耀对言论和新闻自由的看法是人们批评他最强烈的理由之一。李光耀对待这个挑战的办法是公开邀请批评他的人同台辩论。当反对派拒绝与他公开辩论的时候,他说:“如果原告都不能与他指控的人面对面讲道理,那么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在政治上,李光耀把自己看作东南亚人,而不是住在新加坡的中国人。1976年与毛泽东主席等中国领导人会面时,他明确表示,不想让中国把新加坡看作“亲属国家”,因为那样会让新加坡与其东南亚邻国难以相处,会孤立新加坡。他还表示,新加坡要等到其他东南亚国家,尤其是印尼,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后才能与中国建交。为了区别与中国的不同,李光耀在他访问中国的代表团中特意包括了一个马来人。他还要求所有官方会议使用英文,让中方自带翻译。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他访问中国的次数逐渐增加,他已经不再那么强调新加坡与中国的区别了,但他仍然把新加坡与东南亚邻国的关系摆在与中国的关系之上。在他看来,东南亚邻国能更直接地影响新加坡的命脉。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文学校李光耀华人
一个心愿成真,他花了三十年——访澳大利亚标准中文学校创办人兼校长李复新
何为“华人”?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澳大利亚中文学校汉语教学情况调查*
中国知识分子观念中的李光耀图谱
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
李光耀生病住院
如何提升海外华裔学生读写能力——以荷兰乌特勒支中文学校青年班教学为例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