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方法谈

2014-08-26王建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2期
关键词:真心人文情怀真情

王建娣

内容摘要:实用类文本以其客观、冷静的笔调向读者展示着它自身的魅力,然而这个魅力的寻找需要我们用心经营,用心探求。那么,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带动学生去探索那份文字背后的魅力呢?为此,我将从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愿为”心向意识、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真情”“真心”“真意”和站在工具性的巨肩上体悟人文情怀三个方面来寻找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真情 真心 真意 人文情怀

当代作家陈建功说过:“我读屈原,感到自己卑琐;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这是读者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之间交互活动的结果,是读者在与文本交流后产生人格与人本精神层面的对话,是自我精神空间的提升。那么,如何走进被我们忽略的另类风景呢?即那些站在时代的边缘却依然发挥着他特殊作用的实用类文本呢?

一、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愿为”心向意识

阅读是阅读主题在特定的时空里与文本信息展开的双向交流活动。从有效阅读的要求看,能与文本智慧地对话的阅读主体应具有“愿为”的心向特征,即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实用类文本理论和知识性较强,如何引发阅读主体的愿为心理倾向,显得尤为重要。从阅读主体需求来看,阅读心境是阅读主体与文本对话发生和进行时的心理场,它会对在特定情景的阅读主体产生奇妙的感染和驱作用。因此,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而言,更应重视学生阅读主体与文本对话时的情绪状态的调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良好的自主阅读心境,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阅读活动的专注、高效地进行。例如:笔者在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在课前为学生罗列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传统,让学生在课堂上比较直观地认知文化传统,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调动了学习主体。

同时,在学生自主阅读需求中,探究、发现、好奇心理等有关的阅读需要虽是阅读需求的原动力,但它仅仅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初始阶段有一定的驱动作用,如果得不到老师的进一步呵护和强化,则随着阅读活动的开展,其动力机制作用就会逐渐消退。因此,科学地处理阅读要求的刚性和学生自主阅读需要的柔性间的关系,让学生在阅读中戴着“镣铐”跳舞,即要力争使学生在阅读要求的可控性中获得较大的主动性。这样阅读主体的文本积极对话的行为才能得到有效强化,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实用类文本,因而,笔者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阅读: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传统?两者究竟有何关系?学生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之后,动力也就具备,沉下心阅读的心理也就已具备。

二、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真情”“真心”“真意”

实用类文本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文采斐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也不像议论文那样启发人的思考,显示出强大的逻辑力量;这类文本,往往被教师、学生忽略,没有被他们认识到这类文本同样值得去深入挖掘语言矿藏和意义宝库。

例如:苏教版必修二《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中导语设计的时间是1970年12月7日,地点是“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人物是“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事件是“下跪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在这个历史性的慢镜头中,作者主要突出了时间和事件两大因素。请看,作者是如何交代1970年12月7日这一时间概念的:“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凛冽的寒风……”这里,不仅仅交代了日期,还连带交代了天气状况,渲染了当时沉痛哀悼的氛围,为下面写勃兰特“肃穆垂首”作了必要的铺垫。再看作者是如何交代事件的:有一系列的具体动作——“来到”、“献上”、“垂首”、“下跪”、“祈祷”;有特定的表情——“肃穆”,有典型的语言——“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作者为什么要比较详细地描写事件的过程和场面呢?因为“下跪”这一举动事先并不在计划日程之内,勃兰特也未同任何人商量,于是在场的所有人大为震惊,东道国代表团成员瞠目结舌、不知所措,所以作者要把这一瞬间定格在读者眼前,让人们的眼睛似乎怔在那里,目睹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正是值得老师引导学生仔细欣赏的真情、真心和真意。有了真心的体验、真情的感悟、真意的理解,我们的课堂便有了吸引学生的亮点。应该说,《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的导语写得非常经典,那文学化、散文化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来体味其中的情感。在朗读时,要强调整体的慢速,读出人们在纪念碑前特有的沉痛哀悼的心情,读出勃兰特虔诚的赎罪心态,其中一些词语速度要更慢,如“最寒冷”、“凛冽”、“肃穆”读出极度的悲哀。另外,还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比如“来到”、“献上”、“垂首”、“下跪”、“祈祷”和“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等生动的描写,可以使我们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进而理解一个政治家身上所具备的过人的政治勇气、历史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简而言之,实用类文本需要教师敏锐的目光去寻找文本的切入口,从而来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读出文本内在的真情、真心,读出真意。

三、站在工具性的巨肩上。体悟人文情怀

我们知道,学习实用类文本,有层次地、有次序地、有节奏性地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筛选、概括、评价的语文基本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适应高考语文基本能力考察的需要。同时我们也明白,阅读技法很多,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读法,同样的文本对于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读法。曾祥芹在《阅读技法系统》一书中说:“任何阅读方法只有当读者的心智操作和外化行为融为一体时,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技法本身并不能解决阅读的效率问题,它们不是一件触目可见、拿来可用的工具,而是一种同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思考方法、策略手段。只有依靠读者的正确阅读策略,才能取得最佳阅读效果。”而实用类文本的正确阅读策略就需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条分缕析地解读文本,筛选文本和概括文本。为此,我们应该是站在工具性的巨肩上,让学生体悟文字背后的人文情怀。苏教版必修二教材中有一篇通讯报道《落日》,通讯报道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实,而且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完美地诠释了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特性,如何完整地叙述事件,如何寻找细节,提取文章的看法,就成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目标。为此。笔者在上《落日》时,通过复述事件、找寻细节、朗读文章、交流看法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去全方面地把握文本,只有真切并清晰地了解了当时的事件,学生才有感性的认识,才会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才会更深层次去体会事件背后的意义所在。当然,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的缺乏,他们的人生感悟往往还不够深刻。因此,课堂上尽管夸夸其谈,精彩纷呈,但细细推究,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对文本解读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浮光掠影,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把他们的思路做横向和纵向的延伸。如课文《图片两缈中有一幅图,画面呈现背景是1945年臭名昭著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的路上。课堂讨论时,就男孩的表情产生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充满恐慌的,一种认为是宁静的、无所畏的。图片本身并未对男孩表情进行特写,所以两种见解都能言之成理。但哪种观点更合理呢?如果表情是恐慌的,那揭露的是战争的残酷,它扼杀了生命;如果表情是宁静的,那战争不仅摧毁了生命,还毁灭了善良纯洁的心灵,扭曲了人的灵魂。显然,第二种理解更有深度,更能突出战争的罪恶。学生对文本图片的解读中,只有作出深沉的思索,那么文本的价值才会体会。这才是真正站在语文工具性的巨肩上,去透悟文本背后的人文情怀。

应该说,实用类文本以其独特的文字展示了另一种魅力,但那份魅力隐藏太深,不轻易让人发现,作为语文教师,探讨另类文本的内涵,寻找别样的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真心人文情怀真情
风雨真情
真情
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
享受快乐,感受真心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抗冰雪,献真情”救灾款物捐赠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