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破题之三:厘清观念
2014-08-26马奔腾
马奔腾
【摘 要】对现今的教育改革而言,观念转变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一些需要理清的观念文体进行了探讨,如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减负”与“轻视知识”。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我国教育大纲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
【关键词】观念 改革 全面发展教育
“观念是人类文化的原子弹”这是美国学者莫罗斯说过的一句话,可见观念的至关重要。然而,每遇改革关口,就必会出现一些观念的混淆,如果不理清这些观念,就会出现各种歧义和阻力,改革甚至无法正常进行。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已成为两个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流行概念。但学界对这两个概念却有争议,提出了不同解释。
1. “应试教育”。网络对“应试教育”的解释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1] 实际上这是从高考制度层面考虑的。也有许多研究者把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概括为“应试教育”。不同的声音则认为,不能用“应试教育”来概括我国现行教育,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在《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中指出“它们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亦此亦彼、互相包含的关系。”[1]。严谨地说,“应试教育”应当是一个流行语汇,是人们形容高考体制的一种提法,而这个“应试教育”实际已被异化为高考的工具,成为“应付教育”。
2. “素质教育”。同样,“素质教育”也是一个流行词,人们把“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认定为‘素质教育”[2]。素质教育的官方来源见于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针对“素质教育”提法的质疑,见北京大学郑也夫教授“素质教育:名不正,言不顺,行不通”一文:“素质的主要成分是天赋,我们能说‘天赋教育‘秉性教育吗?……素质教育其本身的模糊导致其目标和手段都不够清晰。”[3]他从词义渊源的角度解释了这个概念,但社会层面的“素质教育”显然已具有延伸和扩容性。
从上述情况来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概念的指向都是不规范的,因此笔者结合我国新的教育大纲,认为以“全面发展教育”来代替上述概念更为合适。
二、“减负”与“轻视知识”
一提教育改革,人们就要“素质教育”,谓曰增加德、智、体、美、劳,而“素质教育”就要减负,减负就要消减课本知识。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将来不当科学家,学生过了考试关,学到的知识就作废了。北师大王策三教授把这种“减负”观,称之为“轻视知识的思潮”[1]。
1. 知识的界定。知识包括直接知识(实践经验)和间接知识(书本知识)。课堂学习的知识属于书本知识。书本知识都来源于实践,但又是实践经验的反复论证、提炼与升华。所以,书本知识无用论,就等于否定了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
2. 知识与素质的关系:知识是素质的内化与积淀,知识深入到潜意识和潜能之中,形成人的素质。“学生的各种发展是知识引起的,是知识的内化,是知识的超越。”那么,认为“素质教育”可以脱离或减少书本知识,那是一种误解。
3. 减负问题,不是减课的问题。现行高考体制下的“应试教育”,重答案,轻知识,把人的发展搁在一边,结果造成学习目的本末倒置。由此产生两个误区:第一,课堂学习与“素质教育”是矛盾的,如果不为了高考或将来当科学家,课堂知识等于白学;第二,只有实用的技术知识才有用。由于功利的影响,我们把知识当做了实现既得利益的工具。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追逐知识又轻视知识,甚至对文化知识产生逆反心理。但知识不是简单的实用工具,实用只是知识的功能之一,其实知识对人具有更深广的意义,人类在不断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解放自己、脱离蒙昧,走向文明。
我们现存的教育问题,不是知识负担太多的问题,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把知识学好。应呼吁“有用的教育”,有用的教育就是帮助人完善内涵并全面发展的教育。减负,不是减课。
三、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认识
1. 教育改革的宗旨,不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是全面发展教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有份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其基本原则便是:“教育应是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4]这段内涵丰富阐述提示我们,教育改革不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而方向应是我国教育大纲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5]。
2. 全面发展教育——平衡发展教育。我们知道“短板”效应,人的发展受限于自身那块“短板”,同样教育的发展也受限于自身的“短板”。所以,全面发展教育既要有自身内部的平衡,也要有与外部社会的平衡,二者缺其一,教育事业都不会正常发展。
结语:观念的顽固,除了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更与既得利益有关。例如在教育改革方案的落实上,那些落后地区,反而更有改变现状的动力,也能取得一定成效。而那些条件优越,特别是在升学考试中占据优势的重点学校,他们愿意保持现有利益格局,因此难免成为改革的消极因素甚至是阻力。但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也必须在厘清观念之后转变观念,坚定地推进。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 (4): 5-7.
[2]郑也夫.素质教育:名不正,言不顺,行不通. 南方周末,2013.12.26(31).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学习——内在的财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R].1996.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