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交流初探

2014-08-26李玉华

教育界·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启发引导合作

李玉华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一、精心设计问题。二、相互启发,合作探究。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起引导作用。四、合作学习的评价,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关键词】引导 启发 合作 评价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中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的一种学习形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很明显,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体现和贯彻课标理念,推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习,取得较高学习成绩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一、精心设计问题

合作学习总是围绕问题的解决来进行的,它通常的表现方式就是学生在分组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精心设计。

1.选取有价值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是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去讨论、学生是否感兴趣。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时,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这样的问题: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有哪些特征?像这样的问题,学生只要认真读一读教材就能找到答案,既没有合作的必要,也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如果教师找出一组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一元一次等式方程让学生去辨析、讨论、交流并找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特征。这样合作学习就能体现它的价值。同时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首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实验,或者做一些模型,图表,课件,让全体同学观察,分析,或拟编出一些联系实际的应用题,让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急于去探索与解决。但利用目前的知识很难解决,于是形成了教育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激起了求知欲,使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2.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问题是引领学生自主体验知识、激发其合作交流、达到学习目的的载体。而最能激发学生自主体验、积极探究、合作讨论的内容往往是开放性的问题。当题的答案不是唯一时,每种答案背后可能有不同的逻辑推理和事实依据,通过学生相互争论,使知识越辩越明,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3.提出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合作学习中提出问题的难度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的能力而定。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入手,通过小组合作也难以解决,既达不到合作的效果,又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的思维就会停留在表层,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合作学习也就失去其实质意义,学生也不会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不利于以后合作学习的开展。所以,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是学生个体不能解决而通过群体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

4.问题要有层次性、逻辑性。教师安排体验、合作交流的问题要体现层次性和逻辑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问题要有难有易,要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如在解决一道数学应用题时,教师除了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以外,还要提出相应的几个问题,如:运用哪些方法来解决?哪种方法最佳?其他方法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如果把题目稍微改一下,又该如何做?完成这类题目有没有什么规律?等等。这些问题之间不仅存在很强的内在逻辑性,而且还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

二、相互启发,合作探究

学生个体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才能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排了许多探索性的题目,倘若教师让学生去独立完成时,部分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组织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就会很好地得到解决。

1.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寻找合作学习的切入点,如在解答难点问题时、产生疑惑时、学生意见不一致时,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节课中,教师可将提出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使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实验,观察,分析,概括去建立数学概念,去发现定理公式,去完成定理,公式的证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要防止不必要的插话,要把发现的机会和乐趣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2.集思广益,突破重难点。合作学习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生遇到教学重点或某些疑难问题时,如果只是靠教师讲授,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的效果不是很明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的知识也容易消化。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是教师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心态、兴趣、能力的培养。

只有学生有效配合,以及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和合作的技能,教学中的体验与合作才会有序,合作学习才能愉快地进行,也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1.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首先,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一般来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2.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大致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

3.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为了让学生准确地应用知识,善于在解答新的问题时应用过去的经验,教师必须精选例题和习题,循序渐进地开展变式训练,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综合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题,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熟知的数学题,对问题引申,变化,推广等等,使学生养成用观察,联想,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即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共同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在这里,合作的动机和责任,是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合作学习的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合作学习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总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机会,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它有更为鲜明的特点。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真抓实干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功。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启发引导合作
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的作用
穷也兼济天下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校地合作促进居民健身的探析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