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注重德育渗透
2014-08-26张羽
张羽
内容摘要:本文肯定了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和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从三方面阐明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 环保教育 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刻关心学生高尚思想和优良品德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形成。这不仅会使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情感能轻松地理解和领悟,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下面从以下三点浅谈相关的做法及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最重要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这一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形象化、具体化,并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突出教学的重点,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时,我就采取了直奔中心的方式,让学生找出中心句“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哪些言行、神态描写可以表现出华罗庚爱国。有的学生说,当时中国刚刚解放,国内局势还很不稳定,他毅然回国,报效祖国的动力就是强烈的爱国热情,是这种感情在支配他的情志。也有的学生认为,文中美国朋友的劝阻,以及美国给他的优厚待遇都无法吸引他继续留下,他要把毕生所学献给祖国,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证明他爱国。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要努力学好一身本领和少年周恩来一样,为中华崛起、腾飞而读书,长大后成为国之栋梁。
此时课堂气氛已高涨,同学们充满激情地各抒己见,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德育已完全融为一体,他们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领悟得比较深入和透彻,同时也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渗透德育,可谓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当前,我国的各类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的生存受到环境恶化的威胁。因此,我们把环保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认定“环保要从娃娃抓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这~教育,学生会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环保重任在肩。
例如,北师大版第九册语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被编在了“家园的呼唤”这一章就很有针对性。在学习本文后我就组织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活动课。课上他们讨论,那些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再生资源,可以长期为人类作贡献。为什么它们再生的速度和数量却赶不上人类使用的节奏,生态会失衡?有的学生便解释这与人类的滥用资源、浪费资破坏自然有关。于是我们相约走出教室,走进家庭和社会。展开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认识什么是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了保护花草树木、保护动物、水体的告示牌,把它们挂在广场、河畔、路边……在班级和家庭里,掀起了保护环境的热潮。这样进行语文活动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内涵,而且扩展了外延,即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有使他们有了环保意识,学做有担当的时代主人翁。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热爱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会使这一教育具体、想象,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如在教学《凡卡》一文后,让生讨论小凡卡是怎样的一个人。同学们的观点如下:有爱心、有童心、有孝心,但命运悲惨的一个孩子。有同学问,为什么无辜的凡卡处境如此可怜?我抓住这一契机就反问了一句:如果凡卡来到我们现实生活中会怎样?有的学生说我会让他和自己的爷爷团聚,劝告爷爷不要再将他送出去。让他享受亲人的关爱,亲情的温暖。有的同学说,不让他再受折磨,让他到我们学校来读书,学本领。于是,我语气沉重地变声说:“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接触过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中所唱的的美好心境吧!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而小凡卡却生活在沙俄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在那样的社会中,穷苦人民食不果腹,流离失所。最后,同学们写了《给小凡卡的一封信》。他们用真心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凡卡命运的同情和关爱,描绘了自己生活中的幸福感及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语文教育与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交融,效果非凡。
可以说一本本语文教材,就是蕴含着丰富思想教育材料的宝库。小学语文教学为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只要结合实际,注意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渗透德育,就会使德育落到实处。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会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