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产减值视角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2014-08-26李文张璐

会计之友 2014年23期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上市公司

李文++张璐

【摘 要】 过度的盈余管理不仅会误导投资者决策,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会影响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资产减值作为盈余管理的一种重要的常用手段,被上市公司广泛应用以此来操纵利润。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性措施来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文章在揭示具体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寻求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办法,希望能为有关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内部管理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资产减值;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3-0061-03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公司法对上市公司业绩的要求,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在上市公司中已是非常普遍。资产减值准则中的一些规定对利润调节的灵活性强,选择性大,易被公司操纵,且能够满足不同行业中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纵观上市公司的年报,每股收益绝大部分低于预期,大幅资产减值损失是主因,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公司利润的现象处处可见,这不仅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而且损害了股东的权益。正是基于此背景下,必须分析出现状,找出原因,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规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一、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

截至2013年4月,年报已披露过半,在目前沪深两市披露的1 321家上市公司中有874家公司营业总收入实现了增长,但这其中274家公司2012年增收不增利。纵观数据,1 308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8.2%,但净利润却同比增长不到1.8%,收入增加的同时利润却未增加,这成为披露年报上市公司的整体形象。追根溯源,大幅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司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例如,中联重科2012年营业收入为4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3.77%,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同比下滑9.12%,为73.3亿元。其中数据显示,当年中联重科提高了资产减值准备4.82亿元。另统计,在沪深两市已发布业绩报告公司中,机械设备类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企业、电子元器件等企业共有292家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向下修正业绩。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下修业绩吞噬利润屡见不鲜。

对于微利公司来讲,由于我国对亏损上市公司的限制,致使其首要目标就是避免账面报表亏损,该类公司在亏损的边缘,财务状况面临持续恶化的危险,如果再根据实际情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结果会导致企业的全面亏损。因此,该类上市公司管理者为了避免公司被特殊处理,一般情况下会倾向于采用不减少收益的减值会计处理,少提资产减值准备甚至不提以减小对企业盈余的不利影响,从而避免当期的亏损。

对于巨亏公司来讲,管理当局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年份里如果预计在未来的两年内无法规避亏损,那么会在出现亏损的当年或下一年,必然有保牌动机。在半强势或强势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最关心的是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如果现金流出的一次性非常损失是他们可以接受的,投资者是可以适当忽略的。管理层正是抓住了投资者这种心态,利用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计量的可选择性,夸大亏损,一次性大额计提减值准备,为以后扭亏为盈留下可能。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大额冲销以前年度的亏损,全部处理以前年度亏损,旨在增加未来收益,避免持续亏损。

对于盈利公司来讲,采用盈余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得利润平滑。管理层在经营业绩优异的年份里一般不会向投资者如实报告经营成果,而是在编报年度报表时有意压低利润,通常是在盈利的当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且在以后年度逐期转回,目的是将会计盈余递延到以后各期,使得公司财务报表反映出持续稳定的盈利趋势,以向投资者传递出公司有能力持续提高获利水平的信息,提高公司在公众心理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达到降低融资资本的目的。

对于配股公司来说,证监会对其盈利能力的要求是:“公司上市超过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若属于原材料、基础设施、农业、能源、高科技等国家重点支持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可以略低,但也不得低于9%。”所以,如果其中某一年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则上市公司前两年的努力劳动将付诸一炬,必须从下一年度开始重新奋斗三年,于是为了达到配股的标准,上市公司会选择当期少提减值准备,使其金额和幅度将显著低于正常水平,以此手段来调节利润,实现配股目的。

二、上市公司能够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准则不够完善

1.资产减值迹象界定模糊

会计准则不可能明确罗列出所有的减值证据。目前,资产减值准则中阐述的资产减值迹象只有七项,而且多数是进行语言类描述,并没有量化标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会计人员对是否发生减值迹象进行判断,在这一点上就容易出现偏差。例如判断减值迹象的第一条“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这里的“明显高于”该如何判断,就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可选择性,上市公司还可以利用资产减值迹象界定的模糊性不提或者多计提减值准备,以便操纵盈余。

2.资产组的认定和划分缺乏标准,不明确

以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从理论上来讲是非常合理的。但目前市场监管机制存在缺陷,加之上市公司管理现存的问题,引入资产组具有困难性。首先,应关注的关键问题是资产组的划分。目前,会计准则对资产组划分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会计主体对资产处理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产生是否应该计提或计提多少的问题,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划分资产组的过程中,受很多因素影响,需要明确资产的分布、管理、运营、处置等问题,而这些都需要职业判断,容易诱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其次,认定资产组要考虑其是否能够独立产生现金流,这就需要对现金流量进行计量,但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量预算体系不够健全,不能支撑对资产组的明确划分。

3.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可以转回

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这项规定仅适用长期资产,因为监管部门考虑长期资产减值后,价值回升可能性小,他们认为上市公司操纵盈余主要是通过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的。而对于像存货、应收账款、持有至到期投资等流动性资产的减值会计准则仍然允许转回。这样,就给上市公司调整利润留下了一丝空间。在实务中,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比例最大就包括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而且其计提和转回具有隐蔽性,上市公司仍可以利用这些流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

4.资产减值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足

现行会计准则相对于旧准则来讲,关于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方面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固有的缺陷。首先,披露要求中多次提到了“重大资产减值”、“分摊到某资产组的商誉占商誉总额比例重大”的相关规定,但是这些“重大”如何界定,并没有给出标准。其次,会计准则中规定“可收回金额是按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孰高确定的”。其中,会计准则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这部分披露要求比较详细。而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方面,仅要求披露估计基础,对于公允价值不要求做详细的披露,而且公允价值的确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为选择性。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虽然吸收了一些国外先进的治理模式,但股权结构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治理模式存在缺陷。这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上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经过经济转轨过程后改制形成的,这样的上市公司存在很多问题,形成国有股独大、所有者缺位、股东制衡机制失衡的局面,使得权利私有化,导致对经营者监管和约束的淡化。同时,虽存在众多外部小股东,但他们很难联合起来对经营者进行约束,这样企业就缺乏一个有效的约束经营者的机制,不能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就会存在经营者转移利益、漠视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除此之外,经营者对外提供会计报告时,为了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同时为了自身利益以及证明自己能力,产生粉饰报表的动机,向外部提供对其有利的会计信息。

(三)外部监督有效性不足

总体来讲,对资产减值的外部审查难度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是因为资产项目比较繁杂,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也较为复杂,是易产生差错的会计项目。与此同时,在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会计估计和判断,易受主观、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很难判断责任的归属问题,也很难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证明其操纵利润行为的存在。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当局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那么势必会提前做好准备来应对审计检查,注册会计师想要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般的测算来发现资产减值计提问题是有困难的。另外,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对客户的审计收费,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争取客户,往往会迎合公司的需要,为被审计单位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不断规范和修订资产减值准则

首先,由于资产减值认定条件存在主观性,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迹象的确定没有明确的标准,多数是一些定性描述。为此,资产减值迹象的确定方面,应该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具体的参照标准。其次,在我国资产组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概念,资产组在认定的过程中是有些困难的。因此,新准则在制定时可以考虑适当地给出一些划分资产组的标准,提供一些具体方法供企业参考,减少主观性。再次,会计准则对于流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允许转回的,这给企业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新准则可以适当限制企业减值的计提和冲回,如在计提减值和事后冲回时必须能够提供充分适当的证据等。最后,由于信息披露存在缺陷,投资者无法了解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所以要不断完善信息披露。目前准则中已要求披露各项减值准备的基本信息,如期初、期末、计提、转回的金额,但这还不够,还应当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依据、方法和程序,以及当期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公司的治理结构致使真实的会计信息被高管层掌握和操控,经理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多提、少提或不提减值准备,从而操纵财务报告,提供虚假信息。因此,要尽可能地防范上市公司操作利润,就必须从公司治理结构现存的问题入手,不断进行优化。首先,应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我国特有国情导致资本市场上国有股权独大,所有者缺位,所以应该改变这种股权过于集中的状况,放宽对私人持股的限制,形成国有股权代理人之间相互制衡的国有股持股结构。其次,建立业绩与报酬相匹配激励机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多是短期的,主要表现为年终奖、季度奖等,缺乏公司未来发展与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目前已有公司探索改革报酬制度,对董事、高管、技术员工采取发放公司股票、期权等激励报酬,但股票市场有效性和法律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使得这些做法还不够成熟。因此,要进一步探索激励机制,制定长期经营绩效评价标准,使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趋于一致,增强经营者对公司的忠诚度。

(三)加强资产减值外部审计监督

会计师事务所的存在,是为了监督上市公司会计行为,提高报表可信赖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会计师事务所审查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是一个难题,在这项审计过程中如何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首先,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严格遵守独立性等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具体来讲,为了规范减值会计的审计工作,在今后的制度建设中,可以将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和项目经理纳入监管范围,如果其违反职业道德,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从而提高事务所对出具审计报告质量的重视。其次,应建立事务所分级管理制度和诚信管理制度,促使事务所朝着标准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审计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经验和判断,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该不断提高对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学习,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以降低审计风险。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具有人为的选择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全面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比如管理学、经济学。除此之外,要拥有较强的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会计教育得到了重视,不仅各大院校开设了会计专业,讲授会计课程,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而且有些企业也频频为会计人员提供再培训机会,使得这些年来会计人员的能力有了提高,但他们的综合能力始终是比较薄弱的,而且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就需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岗位培训,依靠企业和政府双管齐下的模式,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觉性。为了使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在我国更好地推行,必须不断与时俱进,提高一线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 姚立杰,程小可,朱松.盈余管理动机、资产减值转回与盈余价值相关性[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60-164.

[2] 祁剑清.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11(9):34-36.

[3] 张潇汀.资产减值“不可转回”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J].会计之友,2011(4):75-77.

[4] 苏耀华.浅析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途径——基于资产减值准则[J].甘肃科技纵横,2012(2):68-70.

[5] 胡萍.资产减值准则盈余管理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12(9):101-103.

[6] 刘秀荣.浅谈我国资产减值规定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2(14):252-253.

猜你喜欢

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现实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资产减值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