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培育

2014-08-24黄永斌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情境环境

黄永斌

(福州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培育

黄永斌

(福州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通过对福州地区高校学生环境行为的问卷调查,基于综合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个体特征中,与男生相比,女生表现出更具有保护环境的行为,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组成中的环境意识,参加环保社团活动和在外部压力下形成的情境与大学生环境行为成正相关。基于此,提出从重视学生环保社团建设、把环境教育嵌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创造有利于实施环境行为的“情境”等方面以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环境行为的建议。

大学生;环境行为;培育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群体作为较高知识群体和环境保护的践行者与传播者,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和社会永续发展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他们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将成为社会的风向标。本研究选择大学生环境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探讨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培育途径。

一、环境行为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环境行为又称负责任的环境行为、具有意义的环境行为、亲环境行为或环境保护行为,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或明确一致的界定。海因斯等人把基于个人责任感和价值观而有意识实施,从而避免或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称之为负责任的环境行为。[1]斯恩特则把强调通过人的价值取向、个体意向直接或间接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行为界定为有意义的环境行为。[2]唐国建、崔凤等人则认为环境行为是指与自然世界发生关联的,并且由于影响了自然世界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一切人类行为。[3]刘计峰则将环境行为分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上的环境行为,指个人在私人领域内无需与他人直接互动时采取的正面的环境行为和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与他人互动时采取的正面的环境行为。[4]但在现实中个人的行为有时候很难区分私人领域还是公共领域。综合以上定义,本文认为环境行为是指个体在主观影响下有选择性地与外部发生关联并影响到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社会的行为,侧重于个体行为对环境的正向作用,即有利于环境的日常生活领域的行为。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环境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较为丰硕。斯恩特把公众环境行为分为激进的环境行为、公众的非激进行为、私人领域环境行为、其他环境行为等四类,把影响公众环保行为的因素分为对环保行为起推动或抑制作用、个人能力、习惯和惯例、态度因素等四类。施瓦茨等人则从环境观量表、价值观体系和新环境范式(NEP,New Environment Paradigm)入手,探讨了环境行为的研究方法。[2]国外关于环境行为的研究还有不少是从人口特征与环境行为关系方面进行的,如人口变量中的性别、年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对环境行为的影响,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可能因假设本身或研究方法不同或研究文化背景及研究情境不同而导致。有侧重于心理性的研究,如凯撤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对895名瑞士居民的环境行为进行了研究。[5]斯恩特结合了价值理论和新环境范式,以环境行为为例提出的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等,长期以来侧重于内在心理的研究,通过认知、情感、信念、态度等变量对环境行为所起的间接和直接的作用,而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影响。[2]而瓜纳诺德把外在因素纳入研究,将环境态度、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经济动力结合起来研究。[6]国外环境行为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也得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结论,取得了一些较适用价值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也积累了较多有关环境行为的研究经验,但因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不可能照抄照搬,只能加以借鉴和利用。

国内关于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也不少,但更多是从借鉴国外环境行为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研究,主要从环境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等视角进行探讨环境行为。环境心理学研究者从个体的行为心理、组织影响、政策倡导和正义感的约束等因素来分析人们的环境行为的心理动机。崔凤和唐国建对环境行为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解读,根据不同的视角进行分类,从行为主体出发,分为个体型环境行为、群体型环境行为、组织型环境行为;从行为结果来划分,分为环境影响行为、环境破坏行为和环境保护行为;从实施方式来划分,分为生产型环境行为和生活型环境行为。[7]武春友、孙岩则从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8]周志家探讨了环境意识的内涵、测量体系与环境行为的关联,对环境意识研究的现状、困境和出路的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9]李文娟通过对武夷山市居民环境保护行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不同层次的环境保护行为,影响因素也是不同的。[10]刘计峰则把环境行为分为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和公共领域的环境行为,对山东高校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等。[4]国内虽然有不少环境行为与意识方面的研究,但侧重于宏观上研究,更多关注组织性、集体性的活动,而较少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个体环境行为。关于大学生环境行为的研究更少,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受到一定的教育,他们的环境行为到底怎么样。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假设

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在福州地区选择四所高校,从中抽取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480份,回收率96%,通过甑别,其中有效问卷456份,有效率94.2%(见表1)。日常生活领域中,环境行为受到心理、社会结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环境行为应从综合的视角出发,探讨行为的关联性。本研究将调查问卷分成三部分:一是大学生的个体特征指标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所学专业;二是环境意识指标,如环境的态度、环境的价值观和环境知识的掌握;三是情境指标,如外部压力、参加环保社团活动、所处的环境等。试图通过环境意识、个体特征、情境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情况,进而进一步探讨在高校中如何开展学生环境教育。

表1 自变量描述表*a参照类为“女”,b参照类为“文科”,c参照类为“农村”,d参照类为“没有参加环保社团活动”,e参照类为“没有感受到他人压力”。

2.研究假设。影响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心理学层面的、也有社会结构层面的,有经济层面也有文化层面的,十分复杂。考虑到大学生相同的学历、相近的年龄和经济不独立性等特征,基于综合考虑,参考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及以往涉及到的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本研究建立以下几个假设:(1)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对环境行为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尤其是差异化的特征,从性别来看,男生比女生更具有环境行为;从生源地来看,来自城市的比来自农村的更加有环境行为;理科生比文科生更具有环境行为。(2)大学生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存在正相关。(3)有参加环保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更具环境行为。(4)在一定的环境和外部压力下,大学生更具有环境行为。

三、大学生环境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以环境行为作为因变量,引入个体特征变量、环境意识、情境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形成回归模型(见表2)。通过分析,对大学生环境行为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有性别、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参加环保社团活动和来自外部压力的情境。

表2 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注:p<.05;p<.01;p<.001。a参照类为“女”,b参照类为“文科”,c参照类为“农村”,d参照类为“没有参加环保社团活动”,e参照类为“没有感受到他人压力”。

(一)个体特征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

与公众环境行为不同,大学生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差别不大,在年级、年龄、学历方面相仿,但在性别、专业、生源地等有着明显差异。因此选择性别、生源地、专业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

1.性别。到底是男生更注重环境行为还是女生更具有保护环境的爱心呢,通过相关回归分析,性别与环境行为成负相关,负相关系数为0.335,与男生相比,女生表现出更具有保护环境的行为,结果与原假设相反。有一种解释理论是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认为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和男性中心论(Androcentrism),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并认为这一思想来自人统治人的思想。它批评男权的文化价值观,赞美女性本质,但并不完全是本质主义的,它反对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11]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认为女性比较细心、注意细节、较为讲究环境卫生且比较节约,或者说女性担当起更多的日常生活家务,涉及到更多的日常性的环保行为。女生更关心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对生活质量和环境问题更为敏感,表现出更为积极的环境行为。[12]

2.专业。大学生虽然在学历、年龄上有相似性,但所学专业不同,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不同是否会对大学生的环境行为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呢?调查显示,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并没有显著性性差异,没有印证假设。这说明所学专业不一样,知识结构不同,更多反映的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可能文科生会从法规、政策和文化等视角考虑环境问题和环境行为,而理科学生则可能更多从技术、科学思维等来考虑环境问题和环境行为。思维考试不同,不等于行为方式不同,因此无法印证假设。

3.生源地。来自农村与来自城市对大学生环境行为影响差别并不大,城乡差别不具有可比性、解释力,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一结果与假设不符,城市学生并没有比农村学生有更好的环境行为。虽然来自城市与来自农村的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不一样,对环境的感受可能不一样,但大学生接受多年的教育,对环境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因而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环境行为没有显著性的差别。

(二)环境意识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

环境意识指标由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价值观三个部分构成。他们又各自对环境行为产生怎么样的影响,环境知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很小,但环境态度和环境价值观均与因变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

1.环境知识。环境知识,又称环境科学知识,有些研究者又称环境素养,既包括环境事实知识的部分,也包括环境关联方面的知识。如常见的水污染知识、固体污染知识、大气污染知识、噪音污染知识、臭氧层、温室效应、碳排放量、化学农药杀虫剂等环境知识以及常见的节能、减排、低碳的生活方式的知识和方法等。大学生环境知识与环境行为并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结果与假设不一致。大学生环境知识水平较高,但具有环境行为或参与环保活动的比例不高。86.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环境知识,但只有42.8%的学生认为会较经常参加环保活动或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一定意义上的环境行为。环境知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掌握了环境知识并不一定会有环境保护的行为。笔者所在学校近期开展的一次环保知识竞赛,有390多支队伍,将近1 600名大学生参加了环境知识竞赛,85%以上的学生成绩是优秀的,但在开展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就没那么积极。与学生交谈中也发现,参与环保知识竞赛的学生中,有参加环境保护活动或在日常生活中有保护环境行为的不多。参加知识竞赛,有的是兴趣使然,有的是利益使然,冲着奖金或综合测评加分去的。

2.环境态度。环境态度是环境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直接影响环境行为的同时,也是环境意识整体中的重要连结要素。个体对环境的情感和认知因素直接影响到了自身的行为,是基本的组成部分,这里既包括人与环境自然的接触情况,也包括对环境破坏或环境问题的认知情况。个体的行为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行为的产生或改变有着复杂的心理过程,而态度是通过行为意向而施加影响的。研究发现,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显著性检验,印证了之前的假设。可能的解释是大学生的环境态度是最为直接的行为态度或行为意愿。大学生对当前环境问题如PM2.5、PX项目、雾霾天气、沙尘暴、漏油事件、地下水污染事件的关注与自身利益的关切,以及对环境问题话题的讨论,会影响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态度,进而影响到环境行为。笔者调查显示:78%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讨论环境有关的话题,85.6%的大学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节约用水,离开宿舍、教室时要关灯等。 90.2%大学生认为当下的环境污染是严重的,应该加以整治。

3.环境价值观。环境价值观也就是人的环境观,属于人的世界观组成部分,属于深层次部分,较为抽象,表现为生态价值观、利他价值观和利己价值观。在现实社会中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环境后果。环境价值观也包括对科技的信任度、对经济增长认识和对地球承载力的认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普遍存在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科技的无限性,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通过科技解决环境问题;二是科技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人类在发明或使用科技手段解决环境污染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环境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环境问题是以人类为中心造成的,与人类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制度规范息息相关,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人类中心主义这个源头上来解决,回归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调查数据显示,环境价值观与环境行为具有正相关,通过显著性检验,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存在相关的假设。

(三)情境对环境行为的影响

情境是指对个体实施环境行为施加影响的外界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政策法规、物质外因、行为代价、所处环境等外界条件。数据显示,情境变量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影响显著,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参加环保社团活动的大学生相比之下有更好的环境行为表现,在他人压力之下的情境,对环境行为都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二者印证了之前的假设,有参加环保社团活动和在一定的环境和外部压力下的情境,大学生更具有环境行为。对大学生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之中,时刻与他人和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环境行为也明显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大学生环境态度。笔者调查显示:80.6%的大学生认为在公共场合,尤其是有他人在场时会更加注意环境行为。受他人影响或来自外部压力,对个体行为形成压力,从而有更好的环境行为。90.6%参加过环保社团或环保活动的学生受到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也更注意环境行为。参加环保社团或环保活动会增强大学生的环境行为,说明人际关系或说服或示范的外界条件对环境行为施加了影响。而社会规范、政策法规和行为代价这些具有内化性质的或惩罚性质的外界因素对于接受过较高文化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即使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也会感到来自他人无形的压力,倾向于采取环境保护行为。所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环境行为的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发生率,还会将环境态度落实到环境行为上来。

四、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培育

通过对大学生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因素较为显著的主要有性别、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参加环保社团活动经历和来自外部压力的情境等,这些为我们开展大学生环境教育及环境行为的培育提供了借鉴和启发。基于此,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环境教育和日常环境行为的现实,笔者认为环境行为的培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重视学生环保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环保活动的育人作用

环保社团作为学生兴趣和爱好而自由自愿参加的学生组织,要充分发挥环保社团的育人功能,把环保社团作为环境教育和环境行为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环保社团或环保活动这个载体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环保兴趣,促进学生参与环境行为。高校要重视环保社团建设,鼓励学生环保社团的发展,给予更多的物力、财力上的支持,使其发挥环境教育的育人作用。同时要发动或依托环保社团宣传国家环保政策、传播生态文明。要积极利用地球日、环境日、植树节等与环境有关的节点广泛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宣传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环保购物、湿地保护、拯救地球等环境行为,培育学生环境行为。

(二)把环境教育嵌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虽然环境知识并不能直接促使环境行为的发生,但环境知识教育是理解和接受环境价值观,关注和探讨环境议题的基础。因而环境教育作为提高环境意识、环境认知,改变环境价值观和环境情感态度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应开展环境教育的课程,提升学生的环境素养水平。环境观是环境态度背后深层次的因素,将环境教育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纳入到高校德育教育中来。通过高校学生思政政治教育这个途径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树立科学的环保保护观,形成浓厚的环境教育氛围,共同推进高校环境观教育的纵深发展,从而促进更多的人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

(三)创造有利于实施环境行为的“情境”

研究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政策法规、行为代价、所处环境等外界条件的情境对大学生环境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因而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实施环境行为的“情境”,显得非常必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在学校中过着集体生活,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行为之间相互影响,情境使得环境行为得以传递。再者,阳光是最强的反腐剂,让学生的行为在阳光下进行,环境行为将更为自觉。因此学校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从社会规范、制度层面施加外部的力量,促使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发生,或者可以通过监督与奖励相结合的外因,引导大学生往环境行为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学校中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开展美化校园活动。在学生宿舍中开展“绿色寝室”活动,开展垃圾分类、废旧品回收、环保创意手工品制作、“包裹盒的春天”回收、简单助学等环境行为体验,也可通过校园环保文化节、环保一条街的形式,培育环境行为,创造良好的“情境”。

[1]HINES J M,HUNGERFORD H R,TOMERA A N.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87,18(2):1-8.

[2]STER P C.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0,56(3):407-424.

[3]崔凤,唐国建.论人类的环境行为及其可选择性[J].学习与探索,2010(6):108-112.

[4]刘计峰.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8(11):61-66.

[5]KAISER F G,GUTSCHER H.The Proposition of a General Vers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Predicting Ecological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y,2003,33(3):586-603.

[6]GUAGNANO G A,STERN P C,DIETZ T.Influences on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hips:A Natural Experiment with Curbside Recycling[J].Environment and Behaviour,1995,27(5):699-718.

[7]崔凤,唐国建.环境社会学:关于环境行为的社会学阐释[J].社会科学辑刊,2010(3):45-50.

[8]武春友,孙岩.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及其关系研究的进展[J].预测,2006(4):61-65.

[9]周志家.环境意识研究:现状、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9-26.

[10]李文娟.影响个人环境保护行为的多因素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6.

[11]洪大用.中国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J].江苏社会科学,2005(1):127-132.

[12]常银应.国外公众环保行为综述[J].科学·经济·社会,2009(1):79-86.

(责任编辑 杨中启)

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Its Cultivation

HUANG Yong-bin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Fuzhou regio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college student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the boys, girls show more behavior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th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in environmental values, the action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vit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ituation under external pressure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Based on this, we make suggestions to actively cultivate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by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 putting the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to the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reating conducive “situations” to practice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colleg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cultivation

2014-02-10

2014-05-17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13652S);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13SKZ19)

黄永斌(1978—),男,福州莆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青年社会学研究。

G 641

A

1008-889X(2014)04-124-06

猜你喜欢

价值观情境环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我的价值观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