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老年人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模式研究
——以农村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为基础

2014-08-24

关键词:公共服务老年人政府

黎 春 娴

(闽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 漳州 363000)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老龄化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在中国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大多数的研究成果表明,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取决于众多因素,如经济状况[1]、健康状况[2]、婚姻状况[3]和子代的关系状况[4]、社会支持网络状况[5]。国外有学者研究认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还和居住安排有关。[6]在中国,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政策使得城乡差异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显著,在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据 “我国农村老龄问题研究”课题组陈昱阳的报告,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7.97%,而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相比城市来说,广大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7]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11年一季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共计1.74亿人,达到领取养老金待遇60岁的有5 003万人。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农村居民为6.74亿人,按农村老年人口比重18.3%计算,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3亿人。也就是说,还有7 300万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金。[8]在经济供养上,农村老年人难以获得满足;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农村老年人更是难以获得满足。在城市化加剧、农村人口快速涌入城市的社会转型时期,很多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和措施极为稀少和短缺,老年人物质生活贫乏,精神生活也较为空虚。有学者对福建省沿海5地市的调查发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近年来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相比城市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村集体投入公共服务的持续能力差、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低。[9]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他们基本生活权利的保障,更影响了农村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建构与完善农村老年人公共服务体系就成了关爱农村老年人、关心农村老年人的重要举措。

二、农村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

公共政策过程学派的理论启示我们,农村老年人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决策环节的参与程度越高,利益诉求与偏好表达越充分,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的匹配度就越理想,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就越高。了解了农村老年人的需求是什么(包括潜在的需求和现实的需求、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物质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等),政府和社会才能供给适应农村老年人需求的公共服务。因此,农村老年人需求有效输入机制是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对他们的需求及时感知、正确回应,了解了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并对这些需求加以总结分析,然后才能根据这些需求建立新时期农村公共服务体系。2009~2010年福建省老年协会在福建省采用分层多级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问卷调查,收集福建省老年人的各种需求数据。该项调查在福建9个地级市展开,共发放问卷720份,收回688份问卷。问卷分为农村卷和城市卷。其中,收到城市卷244份、农村卷444份。整个调查得到了各市县民政部门、相关村/居委会及各地老年学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从而比较完满地完成了本次调查任务,获得了大量丰富的、质量比较可靠的资料。本项研究在设计问卷时,在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的省情,并考虑到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把老年人的需求用15道题目列出,尽量包含老年人的诸多需求。问卷经过了多次试调查,最终定稿。为了分析的方便,本研究首先用因子分析法精炼农村老年人的需求,从这些需求中抽取公共因子,再在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的步骤,首先,对数据进行了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测度检验。结果(见表1)显示KMO抽样适度测验值(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为0.847,巴特尼特法圆形检测值(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是2 652.755,显著性为0.000(<0.05),说明数据适合因素分析。

表1 因子分析的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测度检验结果

其次,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公共因子,求得初始负荷矩阵,再用最大方差旋转法求出最终的因素负荷矩阵。我们根据以下标准确定因素分析后的因子数目:特征值大于1;因子解符合碎石检验;每个因子至少包含2个以上的项目;所抽取的因子在旋转前至少包含2个以上项目。综合以上的标准,本次研究共得到3个主要因子,解释总变异量的66.959%。(见表2)

根据负载因子的含义,分别将这三个因子命名为“社会生活心理需求”、“基本生活心理需求”和“家庭亲情心理需求”。本研究把这3个因子上的各个题目的得分相加后再除以本因子的题目数得到的因子的基本数据见表3。

表2 农村老年人心理需求各因素负荷表

表3 农村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基本数据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心理需求最高(调查采用反向计分,均分越高,需求越低),其次是家庭亲情心理需求,再次是社会生活心理需求。结合题目来分析,农村老年人“吃饱、穿暖、住得舒适宽敞”、“希望安稳和富裕的生活”、“渴望有固定的养老收入”以及“渴望身体健康或没有疾病”的要求比较高。其中,在“吃饱、穿暖、住得舒适宽敞”选项上,74%的老年人选择了“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在“渴望有固定的养老收入”、 “希望安稳和富裕的生活” 及“渴望身体健康或没有疾病”选项上选择了“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老年人比例分别是72%、72.8%和82.3%。这说明农村老年人对基本的衣食住行及身体健康的心理需求比较强烈。老人在生活中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来源问题。由于农村老年人大多没有足够的养老金或退休金,因此,对比较富足的晚年生活比较向往。他们希望生活稳定,身体健康,这反映了农村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求。

家庭亲情心理需求是农村老年人的第二大心理需求。在“希望子女给予经济供养”、“希望子女经常回家探望”、“希望子女在日常生活方面照顾自己”、“希望晚辈有大事时能和自己商量”和“希望自己有大事能和晚辈商量”题目上,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老年人比例分别是59.4%、67.8%、62.1%、61.8%和63.4%。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子女细致入微的照顾对于老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老年人有强烈的自尊和他尊的需求,渴望来自社会和家庭成员的尊重。

农村老年人还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心理需求。从题均平均数2.54来看,这个值在“比较符合”和“一般”之间。在“希望学习一些农业、养殖等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希望改善文化娱乐生活,使生活更丰富多彩”、“乐意帮助他人,为他人做好事”、“渴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题目上,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老年人比例分别是38.5%、54.6%、57.3%、44.5%。农村老年人对农业、养殖等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欲望偏低,这与老年人年事已高可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有关。在社会生活心理需求的题项中,得分最高的是“乐意帮助他人,为他人做好事”,说明农村老年人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有些老年人是热心肠,希望能为社会和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贡献自己的余热。[10]

三、需求理论视角下农村老年人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模式分析

农村老年人的不同的心理需要决定了不同的老年人有不同的公共服务需求。在传统视域中,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公共需求呈现出复杂化、差异化、多样化的趋势,出现了在数量上不断增长、在结构上不断升级、在内容上日趋多样化的特点。[11]在本来就存在基本公共服务短缺的农村社区,政府越来越难以承受日益增长的、复杂多样的农村公共需求所形成的压力。当前,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要体现的是基层政府及职能部门的需求偏好,而不是有效地反映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12]尤其在对老年人的服务上,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绝大多数还是政府,而且是上级政府。本级社区居民的服务诉求排斥在社区外部的指令之外,乡或者县级政府布置的诸多行政性的任务大多和本社区老年人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无关。当然农村税费改革尤其是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总体上有所改善。但也应该看到,“国家单方供给”的传统农村公共服务模式仍在沿用,受政府财力(尤其是地方政府财力)的制约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限制,农村公共服务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供给具有不同的优先排序。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转移支付的财政扶持,短暂地弥补了前一时期农村公共服务的不足,但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的依附程度依然较强。因此单靠国家投资,“远水解不了近渴”,必须建立我国农村新型公共服务提供体系,让农村老年人也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这是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新时期农村老年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应该基于老年人的不同的心理需求实现多元化的提供模式,也就是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多元化、来源多样化、内容丰富化。

(一)政府主导,整合农村各种社会资源

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性的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地方政府则负责地方性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划分不尽合理,中央政府把公共服务供给责任下放从而释放本级政府的财政压力,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职责交由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基层政府承担,因此,造成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的失衡。中央政府在农村老年人公共服务的提供上仍是主要的主体,但是这里应该强调的是基层政府的职责。基层政府比较了解本辖区农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需求,能够较快地对这种需求变动作出及时反应,在财务成本和时间效率方面表现出优异性。基层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并在资金投入有限的条件下,优化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顺序。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目前中国农村公共投资主要投向公共物品的提供,包括道路、学校、灌溉以及环境保护等项目,而对老年人服务项目的投资却很少甚至几乎没有。[13]农村老年人更应该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服务,因此,需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整合农村社区的各种社会资源。比如,现在农村人口比例在下降,农村适龄的学生也减少了很多,闲置了一些学校校舍。那么这些公共场所可以由政府出面改建为村老年公寓或村敬老院,并设一些棋牌室、运动房、读书间等场所,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设电脑房,方便老年人利用这些设备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也能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农村老年人中的一些有一定威望和领导能力的老年人应该调动起来,积极鼓励他们为本社区的老年人服务,实现他们想服务社会想贡献余热的愿望。总之,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衡量政府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观念,尤其是我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不仅要重视农村的经济发展,还要重视农村的社会发展,不仅要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生活需求。

(二)市场优化,发挥市场的补充作用

现代政府不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私营部门、非盈利型组织完全可以承担、分担这方面的职责和任务。这样,公共服务由一元供给走向多元供给,就成为了当代农村公共服务改革的基本趋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农村老年人公共服务的提供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在效益的推力下,市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灵活性。很多地方的人们有投资意愿,但是没有投资的地方和途径,造成许多地方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长期满足不了当地人们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农村老年人的需要。因此,可以在政府鼓励和扶持下,企业或个人积极参与到农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的提供上来,采取合同承包、公私合作、民间投资等方式做大做强农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项目。如现在农村中有很多留守老人,他们的子女都长期在外打工,回家探望的机会非常有限,时间也比较短。不少老年人的家庭是彻彻底底的“空巢”家庭。一些年事已高的老年人或者健康状况不佳的老年人日常生活非常不便,有的甚至病重或者病危在家里都无人知晓。有投资意愿的个人可投资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事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创办老人院、老年公寓等,或者组建老人饮食服务公司,负责较高龄老年人的一日三餐及相关生活琐事的照顾,这样既能满足一部分有经济能力的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又可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欲望。

(三)社会协作,发挥社会组织的活力

在农村,许多地方存在很多非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供给农村公共服务的现象和事实。理论界普遍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种社会中间力量,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政府、市场的补充和平衡。[14]而一些农村社会组织以乡村社会资本为支撑,有自己独特的运作管理方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农村老年协会在很多地区已成为乡村社区中一支独立的、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目前,全国基层老年协会已达到近48万个,全国69.42%的村、78.23%的城市社区建立了老年协会,组织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在维护老年人权益、开展老年文体活动、老年社会管理以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城乡社区老年协会建会率分别要达到95%和80%。[15]老年协会中有老人志愿者队伍、老人自助互助队伍、社区文明监督队伍等等,这些都是由老年人自愿组成的,反映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中有社会生活的需求,说明了农村老年人期望再次融入社会,愿意为社会贡献微薄之力。农村老年协会能提供这样的平台和舞台,或者起到联系社会其它力量的桥梁作用。因此,组织好农村老年协会并发挥好它的作用,对于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告别寂寞与空虚,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无限意义,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老人参与,增强老人个体的自我服务能力

建设新农村,不仅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是农村文化氛围的形成。目前,在我国农村,农民自办文化现象日益增多,各种文艺表演队(围棋队、广场舞队、大鼓凉伞队等)、兴趣小组(烹调小组、绣花小组、剪纸小组等)等,都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这些自办文化活动来自农村,由农民亲自创办,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而且成本低,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在这些活动中,老人要积极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看到很多地方都有大鼓凉伞这样的表演队,队员的组成大部分都是农村的老年人。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简便灵活的自娱自乐文化活动,既能锻炼老年人的身体,又能增加他们和社会接触的机会,扩大社会交往范围,改善他们的精神面貌,还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农村老年人中不乏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都比较强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将成为老人活动的核心和智囊。发挥这些人的资源优势,组建一些老年人活动队伍,让老年人在这种彼此熟悉的社会环境中开展活动。此外,家庭中的成员也应该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为他们参加这些集体活动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老年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尽量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养花、种草、钓鱼甚至夕阳西下几个老年人团坐聊天都可驱除寂寞与孤独、排解苦闷与不满,不仅服务自己也服务他人,从而满足老年人的各种心理需求。

总之,农村老年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政府部门、各种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发挥所长,建立起多元的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体系,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境遇,同时满足他们多种多样的心理需求,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真真实实地过上幸福安详的晚年。

参考文献:

[1]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7):543~546.

[2]王化波,董文静.珠海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J].人口学刊,2012,(4):60~65.

[3]徐冬英,陈珊珊,覃秀英,等.广西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4):118~120.

[4]王 萍,李树茁.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纵向分析[J].人口研究,2011,(1):44~52.

[5]陈成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及其社会支持[J].社会科学研究,1998,(6):97~101.

[6]Carol L. Stone.Living Arrangements and Social Adjustment of the Aged[J].The Coordinator, 1957,(1):12~14.

[7]“我国农村老龄问题研究”课题组.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N].人民日报,2011-04-29.

[8]叶 紫.我国老年人口过亿,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挑战[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5-19/3050742.shtml,2011-05-19.

[9]刘秀玲.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基于福建省沿海5地市的调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05~110.

[10]黎春娴.福建省农村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6~39.

[11]艾医卫,屈双湖.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69~71.

[12]石洪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8.

[13]王 谦.基于农民视角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合意度和需求程度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8,(3):152~155.

[14]李少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分析[J].社科纵横,2007,(2):37~39.

[15]乐龄工程启动我国基层老年协会已达48万个[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228/c1026-24491478.html,2014-02-28.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老年人政府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