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传承文化育有德之人——访广州市农林下路小学吴琼校长
2014-08-23本刊作者梁春晓
本刊作者:梁春晓
个人简介:小学思想品德高级教师、广州市第三批名校长、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主持有广东省“十一五”社会科学哲学教育教学类项目《设计型研究取向下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培养策略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项目学习的远程协作学习》子课题《传统与传承——让粤曲唱响校园》、广东省“十二五”信息技术专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课例研究的小学教师教研团队建设的研究》等项目。
访谈者:吴校好!面向21世纪这样一个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日益多元。有人说,21世纪取胜的,不再是知识、技能、创造力,而是沟通、合作、团队精神以及坚持力。您对此怎么看?你们学校农林下路小学比较注重孩子哪些方面的成长?
吴琼:我想,如果说健康对人的整个生命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1”,那么“德育”则是教育中重要的“1”。没有这个“1”,其他的都变得价值暗淡、意义缺失。我校多年来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和谐育人作为办学的思路”,试图培养人格健全、品德高尚、求知欲强、善于合作与探究的学生,为其日后的成长、学习、成才奠定基础。
访谈者: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您认为当前小学阶段德育实施有哪些难题?德育的侧重点在哪?
吴琼:小学阶段,孩子的塑造性、模仿力强,同时自控力较差、稳定性较弱。在信息背景下,信息的获取变得随时随地随需,信息本身良莠不分,视觉的、听觉的,共同强化孩子的认知。这就对学校德育提出了现实难题。
一是当孩子“知道做却做不到”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将其德育认知转换为德育行动;二是孩子的行为具有不稳定性,“今天做对,明天又忘了”,需要对其行为进行反复的强化和巩固;三是孩子在学校一个表现,回到家里或其他地方又另一个表现,需要使行为一致。因此,要建立一种“大德育观”。德育不仅仅限于认知,不仅仅限于品德课堂,不仅仅限于学校,应当将德育与所有的课程联系起来,将“知”、“情”、“意”、“行”融汇起来,将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其他的社会环境链接起来,使孩子形成德育观念,锻炼德育意志,浸润到德育行为,使德育行为真正的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访谈者:你们的课程如何将“德育”渗透到孩子的学校教育甚至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中?
吴琼:目前,我们学校着力开展“项目学习”。这个项目学习是以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科学习内容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学校、社区、社会为桥梁,将学习融合于国家课程、日常教学当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并重,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的21世纪人才。这一全新的教与学的模式是对传统课堂设置与教与学模式的多方位转变,努力打破传统的班级、年级、学科界限,以真实问题带动并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以真实情景、充满体验的立体式学习,变成孩子的“课堂”,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学习能力、扩大知识范围,尤为突出的是将德育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落实全学科、全方位的大德育观。
由此,德育将不再是说教,不再是课堂,不再是学校,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内化为积极行动,成为与人交往、合作的规则,做人的底线。其间,我们还引导学生把技术作为学习交流的平台,求知探索的工具,竭力规避信息技术的消极影响。
访谈者:你们学校通过项目学习做了哪些“传统文化传承”的探索?
吴琼:从2010年,我们与中山、肇庆有关学校合作开展《传统与传承——让粤曲唱响校园》到《走进春节 爱我民族》、《丰富的成语世界》、《祖国多美丽》、《振兴中华 让梦腾飞》、《在中国好声音中沉醉》等15个项目,项目学习已在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开展,也建立起校内外的合作。从主题选取上看,师生们能够就自身的兴趣、身边的资源以及现实的意义进行选题;从每个项目的拓展度看,从校园到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场景中,带给孩子们真实的情景、丰富的生活体验。
例如我们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的子课题《传统与传承——让粤曲唱响校园》。这个项目设计最初是缘于我们发现广州作为粤剧文化基地,但随着人们的娱乐方式日益多样,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上网等风靡人们的娱乐生活,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能够理解、认同粤剧文化。在我们看来,粤曲作为粤剧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岭南文化艺术奇葩,蕴含着岭南文化的精神品格。其很明显已经成为一种逐渐消亡的文化,它离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而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我们有责任重新将传统的粤曲带进课堂,将传统文化与孩子的现实体验联结起来,作为孩子探究学习的一个项目。
访谈者:我知道这个项目取得了诸多成果。这是您意料之中的吗?
吴琼:是的,非常欣喜。孩子们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非常投入,非常踊跃。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将自己和自己的文化链接起来,能将自己跟社会链接起来。
访谈者:这个“链接”又是怎么进行的?
吴琼:我们学校与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肇庆市奥维斯实验学校,三四年级约400名学生参与项目,在30位教师引导下,通过分组对三地的粤曲现状进行了采访、调查,向当地有关部门递交粤曲的保护和传承倡议书,孩子们还就感兴趣的唱腔和角色进行探究。这个过程中,还建立了专题网站,为项目学习提供信息资源交流、共享的平台,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浏览、学习、下载、参与讨论、投票等。
访谈者:孩子们在学习中有个作品《平湖秋月》,他们是如何把粤曲“唱”出来?
吴琼:他们每个人选择自己喜爱的动画造型,用“粤曲”介绍当地的风景文化。在这个作品中,有的孩子编“词”,有的孩子唱“曲”,有的孩子绘动画,充分发挥自主与合作学习的作用。
访谈者:当您看到孩子们的作品,您觉得有趣吗?孩子们的唱腔、表演范儿怎样?
吴琼:确实很有趣,已经有那么一点文艺范儿。不过,我想,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这种情景中,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住,融进角色,他们不知不觉中,已经用“演员”、“文化”等词汇和感觉塑造自己的内心世界。
访谈者:当孩子们发现自己所参与的项目取得联合国的荣誉,他们心情怎样?
吴琼:我们倒没有在孩子间去分享过这个“成果”。但毫无疑问,这些对我们教师团队是一个很好的肯定和激励。
访谈者:项目学习在你们学校已经有3年多的实践,您感觉孩子的思想道德、人格品质方面有哪些可喜的变化?
吴琼:我感觉,孩子们主动、热情,有责任心,善于沟通,具有团队意识。记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项目组的专家Jonghwi Park博士来学校调研的时候也问到类似问题。在项目学习中,我们非常强调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学习,提倡孩子之间沟通合作。当然也不可避免面对矛盾与冲突,这更需要孩子彼此之间学会解决问题。有一位小朋友很自豪地说,在小组发生争执时,他们会通过投票来解决纷争。孩子的这一回答得到大家一致赞赏。可以说,他们除了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还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平等对话,这正是我们所感欣慰的。
访谈者:最后,您认为在小学阶段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传承”培育社会“有德之人”?
吴琼:教育与文化本身的关系非常密切。作为人一生中受教育的最重要阶段,在小学阶段我们有责任为孩子的人格打下“底色”,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奠定基础。因此,以传统文化传承为重要的载体之一,以项目学习为方式与手段,以“育有德之人”为目标,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养美好少年是我们的理想和选择。具体来讲,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其一是重视师德建设,让教师发挥育人的作用,让他们做孩子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其二是构建特色课程,在课程中育人,在实践活动中育人,在日常生活中育人,以项目学习为特色的课程能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人格与智能、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培养良好的合作沟通与团队精神。三是创建积极班级文化让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人,在班级良好氛围的熏陶下,感受、体验、领悟爱与友谊,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其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德育环境。一句话, 教师、课程、文化是人格塑造、品德养成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