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背政权的温情转身

2014-08-22雪珥

领导文萃 2014年16期
关键词:祭孔皇太极领导核心

雪珥

顺治二年(1645年),精锐的八旗军在31岁的豫郡王多铎的率领下,打过长江去,攻击全中国。经过惨烈的战斗和更为惨烈的大屠杀之后,大明帝国的故都南京以及江南的财赋重地,在尸山血海中相继沦陷。

捷报传来,刚刚定鼎北京不足一年的大清帝国自然一片欢腾。但是,帝国的领导核心、年仅33岁的摄政王多尔衮并不轻松。多尔衮在掌管这个正在迅速扩展的帝国的过程中,尤其是本以为柔弱温顺的江南人,却意外地成为八旗军征战以来遇到的最为勇敢和坚定的抵抗者,令他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枪杆子里可以出政权。但是,光靠枪杆子绝对维持不了政权。于是,一场宁静、柔和而浩大的政治改革,在新帝国中开始推行,而这将彻底改变这个帝国的国运。

被“绑架”的读书人

新任浙江总督张存仁,原是明朝的宁远副将,后来随祖大寿降后金(清),此次随多铎进攻江南,占领江南后,被任命为浙江总督。张存仁亲身经历了江南的惨烈战斗,见证了江南人的“玉碎”式抵抗,深有感慨。他给中央上书分析道:抵抗者主要是两种,一是读书人,二是农民,而要应对这两种抵抗者,靠枪杆子绝非最好的办法。张存仁提出了两种“不劳兵之法”,这就是“开科取士”和“薄敛劝农”。从这份奏折看,这位背叛大明王朝的将军,有着相当的政治敏锐性,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的读书人只需要出路,农民只需要活路,出路和活路都有的话,他们并不在乎高高坐在金銮殿上的人是谁。

时年48岁的内三院大学士范文程也同时上书道:“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这一上书提示清廷,只要抓住了士人这一“精英阶层”,就能赢得民心,而抓住精英阶层的办法,就是通过科举,扩展其进入政权、分享政权的途径。

两位汉臣的建议,被多尔衮欣然采纳。中央随即下达了《科场条例》,同时,下令各地方官举荐山林隐逸。这是清入关以后,第一次公开招考公务员。一个依然被中原汉人普遍当作外来侵略者的政权,公开地宣示,其各级官员将不仅仅限于“自己人”出任,而是向全社会的精英分子开放。这无疑表明,执掌这个政权的政治团体,正在试图通过扩大执政基础而获取更高的执政合法性,从“一小撮”的“类兄弟会”团体,扩大为全民接受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参政议政的团体。这当然是一场涉及根本的蜕变。

中国的读书人终于发现,朝代的更替,并没有断绝他们的出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一个买主被消灭了,另一个买主又出现了。

谁同化了谁?

新帝国在宣布公开招考公务员的同时,也在列祖列宗的旗帜之外,扛起了孔子这面更为伟大的旗帜。

建议又是出自为新政权效力的汉人。新任山东巡抚方大猷向中央提出:“开国之初,首宜尊崇先圣。”户科给事中郝杰也提出:“从古帝王,无不懋修君德,首重经筵。今皇上睿资凝命,正宜及时典学,请择端雅儒臣,日译进《大学衍义》及《尚书》典谟数条,更宜遵旧典,遣祀阙里,示天下所宗。”这些归降的汉官都相信,通过明确宣告对儒学及孔子的尊重,就能表明执政者接受“普世价值”的决心,从而更多、更早地获取政权的合法性资源。

摄政王多尔衮又是从善如流。小皇帝顺治在皇极门张设御幄,颁诏天下,封孔子第65代孙孔允植为袭封衍圣公。顺治二年(1645年),又尊奉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军务倥偬的多尔衮亲诣孔庙致祭。从顺治二年(1645年)到顺治八年(1651年),短短六年内,清廷共祭孔14次,其热情和虔诚,远超之前的历朝历代。

其实,这种对孔子及“圣教”的主动承认和积极接受,在大多数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都是历史的主流,深刻地验证着元世祖忽必烈的名言:“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

清政权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努尔哈赤,虽然开始接受儒学的部分教义,但对于汉人中的知识分子,他基本上还是保持蔑视的态度,并认为这些臭老九是造成大明帝国诸多劣政的罪魁。努尔哈赤甚至下令:“察出明绅衿,尽行处死,谓种种可恶,皆在此辈,悉诛之。”转机开始于第二代领导核心皇太极。令皇太极发生极大变化的,是著名的大凌河之役(1631年)。在这场战役中,粮尽援绝的明军已经到了“人相食”的地步,却依然“犹以死守”,这令皇太极大为震撼。他在战后发出的谕旨中,认为这是“读书明理”而带来的战斗力。自此,皇太极开始系统地推行儒学的“普世价值”,要让臣民们“习于学问,讲明义理,忠君亲上”。同时,他还下令将《四书》《孝经》等翻译成满文,延聘老师,为自己开办了学习班,日日进讲,于“听政之暇,观览默会,日知月积,身体力行,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在关外时期皇太极就已经开始祭孔,但无论规模和规格都很小,亦可算作是祭孔的“实习”。入关之后,面临着新帝国“一统江山”的征战和建设压力,祭孔就具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作为“道统”具体象征的孔庙,则成为大清领导核心最重要的获取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地方。入关后的祭孔大典,中枢并非仅仅派人出席,而是由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皇帝亲临祭祀,这成为此后清代帝王的首要工作之一。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顺治皇帝将皇太极时的“进讲”制度化,实行“经筵日讲”。听儒学学者讲解儒家经典,自此成为清代帝王的日常功课。

清初这场推行“汉制”的改革,实际上就是一场政治改革。清政权因此得以接续中华帝国的道统合法性资源,以“文化认同”来抵消“民族不认同”,并以更为完善公正、纪律森严(清代的科举执法最为严格)的科举制度,扩大了执政基础,最终突破了“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的宿命。

(摘自《看历史》)endprint

猜你喜欢

祭孔皇太极领导核心
百年大党领导核心制度的建构逻辑与运行机制
《太谷县志》音乐文献浅析
祭孔礼乐之民族文化价值探析
论领导核心的战略定位与历史意义
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需要坚强领导核心
大汗已逝各自飞
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清代祭孔释奠礼乐研究”的述评
先生冷吗?
一梦前尘念三生
北陵石马和石骆驼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