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的两难处境
2014-08-22叶海林
叶海林
莫迪的胜利此前就已经被许多分析家所预料。一方面,这位三任古吉拉特首席部长有着印度政坛地方实力派人物无人可比的傲人政绩。他的邦10年来一直执印度各邦工业化进程的牛耳,经济增长率、居民收入增加水平、招商引资能力等等都让其他各邦难望项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路绝尘。莫迪被很多印度选民看成是“不可思议的印度”这一国大党提出的口号的真正实践者。而另一方面,莫迪的竞争对手实在是不堪一击,根本无法对声望如日中天的莫迪构成任何威胁。
然而,竞选期间,莫迪席卷国大党的每一个原因,在胜选之后,都会转化成为莫迪肩负的沉重任务。所有莫迪用来击败拉胡尔的武器,都将成为拦在莫迪执政路上的巨大障碍。
国大党执政末期经济增长乏力,莫迪的口袋里又有什么奇方妙招呢?在古吉拉特,莫迪靠着招商引资、推动工业化实现了连续10多年的高速增长。这是莫迪巨大声望的基石,在印度全境推广古吉拉特奇迹也是印度选民对莫迪的期待。但是,古吉拉特在莫迪执政前许多年就是印度工业化水平最高的邦之一,其良好的基础设施网络,和优良的产业人才储备是其他多数邦根本无法企及的。推广古吉拉特模式,要求对全印度乱七八糟的基础设施进行重新配置,莫迪能否从私有地产主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中,给印度铺设出他许诺的2020高速铁路来,那可没人敢打保票。
在外交方面,莫迪面临着比辛格更大的压力。在曼·辛格总理执政末期,印度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他更愿意出国访问,而不愿意留在国内,原因很简单,辛格走出国门是一位享有世界级声誉的国务活动家,在新德里,他不过是索尼娅·甘地的传声筒罢了。不可否认,辛格频繁的国际活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印度的国际地位,使人们对印度的观感被蒙上了一层美妙色彩,可印度的选民自然希望总理多留在国内处理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反观莫迪,强烈的教派主义色彩使得他的从政生涯充满争议,也导致莫迪和几乎所有穆斯林国家的领袖关系冷淡。
莫迪在其他国家民众和政要当中的认可度,也远远无法和辛格相比。莫迪将把印度塑造成一个怎样的新形象?对于印度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外交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国际战略问题。
即使在内政方面,莫迪固然比辛格有更大的行动自由,可印度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现实不是凭一副铁腕就能改变的。莫迪最大的负担、也是最关键的挑战,正是印度最核心的社会现实:积重难返的种姓制度。每一个印度有识之士都很清楚,不打破种姓制度的束缚,印度的现代化永远只能像麦片粥上漂浮的葡萄干那样零零散散。
出身自中下种姓的莫迪对阻挠社会进步的种姓制度有切肤之痛,但他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投身政治时,选择的却是保守的印度教政党——印度人民党。原因无非是家族色彩浓厚的国大党并没有给莫迪多少上升空间,但莫迪的选择同样意味着,他不太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印度世俗社会赖以存在的宗教根基。这就形成了莫迪式的两难困境——动摇种姓制度,得不到印度教色彩强烈的中坚支持者的信任;而主张印度传统价值,又会从长远上阻挠印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国大党作为印度次大陆最老牌的政党,从一开始就是以超宗教超民族的姿态出现的。而印度人民党作为国大党的反动和补充,则从发轫就具有很强的民族主义和宗教色彩。印度人民党执政时期,民族主义主张要求印度走强国之路,振兴经济、提升国防;而宗教意识形态基础却往往对国内的政治稳定、民族和谐形成冲击,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这也是印度人民党摆脱不了的两难处境。瓦杰帕伊在经济和国防建设上功勋彪炳,但在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上却乏善可陈。
莫迪会不会比他的前任更加得心应手呢?这考验的是莫迪在印度人民党基本选民和广大印度民众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两难还是,莫迪的选举优势越大,他就越难以“印度人民的总理”的姿态出现,莫迪能否在大刀阔斧推动改革、加速经济建设的同时,抵御住心中效忠印度教神明的神圣诱惑,时刻把一个世俗主义的多元包容的印度,放在比威严可怖的满天神明更加优先的位置?
当然,莫迪所面临的问题,是每一个印度总理都无法回避的。差别只在于莫迪承载了印度民众的巨大期待,而属于他的时间却并没有那么长。
窥视总理宝座许多年的莫迪自然不想浅尝辄止,但历史真能给他一个足够长的时间让他像尼赫鲁一样开创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吗?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