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市福田区高中学生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2014-08-22李学云刘小敏刘莹李丽廉牛姬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知晓率艾滋病态度

李学云,刘小敏,刘莹,李丽廉,牛姬

艾滋病是当今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广泛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1]。我国自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2],国内艾滋病疫情一直呈上升趋势,并且有报道称,20岁以下青少年罹患比例在上升[3]。迄今为止,仍没有药物能彻底根治艾滋病,也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艾滋病[4]。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帮助群众建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是从根本上预防控制艾滋病蔓延的最有效途径[5]。现今社会,青少年性观念发生变化,较以往更加开放,初次性行为发生的年龄也大大提前[6-7];同时,我国由于传统观念影响,性教育仍相对滞后。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和艾滋病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0年9-12月,以深圳市福田区428名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抽样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福田区4所中学高二年级各2个班,共8个班,428名学生。

1.2.2干预方法由疾控中心举办中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师资培训班,4所高中中,每校1~2名教师接受培训,共培训7名教师,4个学时。培训内容包括艾滋病流行趋势、传播途径、检验与防治方法、相关政策等,培训人员均考核合格。受培训后的教师在学校进行艾滋病防治主题班会2学时,在同学中宣讲防治知识;同时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版面展示,共有34块版面,每校展示1周。在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调查对象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认知、态度和行为等信息。

1.2.3问卷内容调查内容包括一般基本情况,艾滋病一般知识、传播途径、态度和行为等,由福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师现场发放问卷, 要求每个被调查的同学如实填写、独立完成,并当场回收问卷,以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可信。

1.3 统计分析

对回收的问卷经整理统一编码,采用Epidata 3.1 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1.5 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学生428名,其中男生203 人,女生225人,平均年龄为16.93±0.88岁。干预前后均发放428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

2.2 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健康教育前学生们对血液途径传播艾滋病知晓率较高,有86.68%学生认为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可以感染艾滋病;91.36%的学生认为共用注射器或针头会感染艾滋病,干预后知晓率进一步提高为97.90%和99.07%。对母婴传播知识有显著提高,“孕妇可以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和“母乳喂养可以传播艾滋病”由干预前65.19%和62.15%,提高到干预后的95.05%和97.90%;“还没有预防艾滋病的疫苗”由63.08%提高到95.09%,上述知识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知晓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艾滋病目前不能治愈”在干预前,知晓率已经较高,达到96.03%,干预后为96.96%,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中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比较 n(%)

2.3 干预前后学生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的认知

干预前学生对蚊虫叮咬和共用马桶不会传播艾滋病知晓率较低,分别是51.63%和52.34%,干预后提高为78.04%和86.92%;干预前81.54%的学生知道艾滋病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干预后提高为92.06%;干预前82.01%和78.04%的学生认为艾滋病不会通过共用餐具和公共游泳池传播,干预后进一步提高到95.09%和82.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干预前有84.58%的学生知道握手、拥抱不会感染艾滋病,85.05%的学生认为共用毛巾衣物不会感染艾滋病,干预后分别为88.08%和89.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学生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比较 n(%)

2.4 干预前后学生对待艾滋病态度和行为意愿的变化

干预前84.58%的学生会主动关注艾滋病话题,干预后提高为98.36%;69.63%的学生同意若发生婚前性行为将使用安全套,干预后提高为9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干预前42.52%的学生愿意与患有艾滋病的同学同宿,72.66%的学生认为同性恋是一种自然现象,应受到尊重,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态度转变不明显,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学生态度、行为变化情况比较 n(%)

3 讨论与建议

3.1 艾滋病防治知识总体干预效果显著

本次使用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问卷,共有11个问题,涵盖了艾滋病流行现状、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多个方面。在进行健康教育前,所有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相关问题,均有超过60%的学生在接受本次教育前已经掌握。说明高中学生在学校进行统一规范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已经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性和艾滋病进行了关注,并通过其他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艾滋病的相关信息和知识。这提示我们,对性教育和艾滋病健康教育还应适当提前,以尽早让青少年系统地接受正确和科学的艾滋病健康教育[8]。在对高中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后,除了原本知晓率就高达96.03%的“目前艾滋病不能治愈”这一知识外,其余各知识的知晓率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说明本次健康干预的效果良好,在学校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切实可行。

3.2 需要进一步加强艾滋病传播途径方面的健康教育

本次调查中,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晓率有所提高,但不如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的明显。目前,社会上由于对艾滋病的恐惧以及对艾滋病病人某些行为的不认同,而普遍对艾滋病患者存在一定的歧视[9]。这些歧视导致了艾滋病病人不敢公开自己的病情,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也刻意回避,不愿意及时进行检测,因此反而助长了艾滋病疫情的流行。本调查显示,经过健康教育,学生们对于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并没有像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那样,在干预后知晓率普遍提高到95%以上。这说明,大家对艾滋病患者仍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戒心[10]。

3.3 学生艾滋病防治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相对滞后

学生接受健康教育后,对艾滋病相关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仍相对落后。这说明,大家均比较注重自我保护,而对艾滋病病人仍有较明显的歧视[3],并且没有意识到社会歧视会影响到疾病的流行。本调查“态度和行为”4题,可以归属于是个人“信念”方面的体现。行为干预理论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也就是所谓的知信行模式。知识、信念(态度)、行为3者相比,转变所需的时间和难度是不同的:知识的转变比较容易达到;信念的转变,因受感情的影响,比知识转变困难些,历时也长些;行为的转变则比前2者更困难、更费时。3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不存在必然关系。可见行为的转变是一个既复杂又困难的过程。本次在高中生中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通过不同的途径,干预时间达到3个月。从结果上看,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提升是普遍而卓有成效的。而在相关的信念上,一部分有较大提升,另一部分则提升不显著。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信念和行为的改变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为此,建立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体系,找寻适当的契合点,系统开展健康教育,从而及早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改变人们的信念和行为,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以达到更好的防治疾病的目的,是今后我们该项工作中应该重点研究的方向。

3.4 继续加强对在校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本次研究通过老师指导,在班级内进行艾滋病防治主题班会,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在同学中讨论防治知识,以及在校园内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版面展示等,对中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干预,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学校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假如能够在学校开展系统、全面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如同伴教育手段、板报、专题讲座等,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对控制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提示:一是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二是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应提前到在初中阶段进行;三是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式可以着重启发学生们自行探讨;四是应制定系统的健康教育策略。

[1] Gao Y, Shi R, Cai Y. AIDS/Sex education for young people in China reproduction [J]. Repord Fertil Dev,2001,13(7-8):729-737.

[2] 廖文科.我国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其政策和任务[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72 -176.

[3] 李晓亮,李建华.以学校为基础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实践[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271- 272.

[4] 彭仁生.2010年河东区中学艾滋病宣传教育现状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2012,28(1):73-74.

[5] 尹利军,樊红光,尹晓静.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471.

[6] 孙江平,马迎华,陈虹,等.中国5 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现状(一):艾滋病及性行为的知识态度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02-204.

[7] 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32-34.

[8] 陈虹,孙江平,斯颀,等.深圳市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干预措施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2):112-113.

[9] 张爱莲,董海原,康丽娜,等.山西省3类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与歧视态度的对比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3):172-174.

[10] 李晓亮,李建华.以学校为基础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实践[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271-272.

猜你喜欢

知晓率艾滋病态度
精益医疗管理在提高中医乳腺科住院医师专科诊疗方案知晓率中的应用
《 世界艾滋病日》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