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国民性改造理论

2014-08-21余志坤李鲲鹏

青年与社会 2014年15期
关键词:爱面子国民性公德

余志坤 李鲲鹏

【摘 要】我国国民性改造理论源于西方学者对我国国民体性的语言、文字论断,这些论断刺激了一批批仁人志士去深入考究我国国民性特点,重视“立人”对于“立国”的深刻意义,在维新变法时期、五四运动时期,国民性改造理论都有具体的表现,那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我国国民性中缺少什么,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民性改造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各阶层、各理论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由最初洋务派的器物救国,到维新派的制度救国,再到革命派的文化救国,救国理论层次逐步加深,国民性理论作为文化层面的一个最突出部分影响着整个中国近现代史。

一、我国近代国民性理论概述

(一)概念

“国民性”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译用的西方词汇。 “中国人对于国民性的考察并非从五四时期开始,事实上,其根源可上溯到辛亥革命前的革命派,上溯到梁启超,上溯到明治时代的日本乃至欧洲。”由此可见,我国国民性理论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国民性不严密之处在于,西方国家在应用这一概念时他们本身大都是单一民族国家,民族与国家概念区别不大,而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国情造就的国民性理论也不尽相同,但是国民性理论的适用范围是国家而并非民族,因此,使用“国民性”一词也有适宜的土壤。

(二)理论综述

清朝晚期,地主阶级部分人士开始关注中国国民性问题,如王韬、冯桂芬等。但是,地主阶级表现出来的对于国民性的关怀不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文化堕落的担忧,“与其说他们开启了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先声,不如说他们是为了巩固中国固有的国民性的民族性特征做出了最后的努力”。

康有为认为国民性的问题主要源于人们在面对道教迷信过程中的自我迷失,以及儒学作为治世之学地位的丧失,从而提出改造当时的国民性就要立孔教为国教。《公车上书》中:“并令乡落淫祠,改为孔子庙,其各善堂会馆俱今独祀孔子,庶以化导愚民。扶圣教而塞异端。”孔子倡礼,讲究祭祖,但经过道教浸染的人们将祖宗看成地下归阎王管理的鬼魂,这显然违背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可见孔子在民间的支配力量遭到道教的侵扰,因此,需要在整个社会树立孔子的权威,用儒家思想挽救在国民性方面饱受诟病的国民。

梁启超最初秉承老师康有为的国民性改造理论,透过中西文化对比,企图改造国民的某些道德品性、价值观念,但依旧是从传统文化根基的不可动摇的视角下进行的局部性调适。随着维新变法的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开始对国民性理论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梁启超论述的国民劣根性包括:“责人不责己”的依赖性、“束身寡过主义”的缺乏公德性、“仰治于人”的奴性、“戢戢如驯羊”的柔靡、盲目自大的守旧、专注于私的利己等。对此进行新民构想性描述:具有公德、进取冒险精神、自由思想、自尊意识、毅力等。“通过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反思,深入考察国民性的优劣,将会为新国民精神的陶铸与生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的国民性改造

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期间,便经常与许寿裳讨论国民性理论。他有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民族性中最缺乏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种“立人”理论与当下我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改造国民性中的劣根,提升国民素质,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法治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有着漫长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这种连续的高压使奴性深深烙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国民法治观念缺失,正如费孝通所说:“礼制规范在古代乡村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而不是所谓的法治和人治”。因此,对国民的法治观念教育引导刻不容缓。

注重公德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实现具有推动作用。梁启超提出的“束身寡过主义”就是指国人劣根性中公德的缺失。“各扫门前雪”的国民性充斥着整个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体国民的努力,需要国民发挥公德的精神,国人必须改掉“不问政治”的传统,关心国家各方面建设,积极投身国家事业,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祖国繁荣富强紧密结合起来。

务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备的条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没有实干精神,只做表面文章是不会有实质发展的。亚瑟·史密斯《支那人气质》一书中,用26个篇章指出中国人的26个特点:包括勤劳、礼貌、孝顺、仁爱等积极方面,也包含爱面子、不守时、无公共精神、迂回等消极方面。其中关于“爱面子”论述就是其文章第一篇内容。鲁迅对于史密斯的这一发现赞叹不已,他同样对于中国人“爱面子”的国民性具有深刻体会。爱面子可以体现在私人交往方面,也可以体现在国家建设方面。当下政府建设的“面子工程”,既劳民伤财,又脱离实际。当山东青岛下水道体系经历一次次暴雨冲击而畅通无阻时,我们不得不感叹德国人强大的“地下工程”,而我国很多城市政府却囿于“爱面子”的国民性雕梁画栋于地上建筑。

三、结语

国民性理论是人文建设理论重要一环。国民性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不代表我们不作为。对于国民性中不好的部分,我们要通过文化教育、制度构设以及法律规范等措施积极引导,通过国民素质的提升,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的国民根基。

参考文献

[1] 鲍绍霖.国民性研究:东西文化相互影响三部曲[J].清华大学学报,1991(1).

[2] 袁洪亮.人的现代化——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57.

[3] 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263.

[4] 孟昭红.二十世纪初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J].学术交流,2000(3).

作者简介:余志坤,男,汉族,内蒙古通辽人,西藏大学思政部2013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研究生;李鲲鹏,男,回族,河南鹿邑人,西藏大学思政部2013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爱面子国民性公德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太没公德
爱面子的狐狸爸爸
女儿被“爱面子”撞伤后
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浅探
论面向国民性重塑的现代国民教育*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
“国民性”批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