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2014-08-21范伟伟

青年与社会 2014年15期
关键词:慕课网络教学

【摘 要】慕课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授课形式,它的出现给当代教育带来的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对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面对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慕课;网络;教学

慕课是英文“MOOC”的音译,而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意为“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它使一些优秀教师授课的同时进行同步拍摄,学生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进行听课,并在网上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课后还要在网上完成测验和复习,最后通过考试获取资格证书。目前慕课的运行平台主要有edX,Coursera和Udacity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在很短的时间内,欧美、亚洲乃至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掀起了慕课热。[2]作为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展开的一种新型网上授课形式,慕课给经典的实体课堂形式带来了冲击,使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慕课时代下,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慕课带来的机遇

在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慕课的出现可以使每一位公民都有上课的权力。尤其是高等教育,其教育成本经常使下等收入的人难以承受,有了慕课技术后,只要拥有计算机和互联网,人们就可以享受低廉甚至免费的教育。这对于没有机会进入大学的人是绝好的消息。虽然目前的慕课还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本身的教育结果并不能与实体高校相提并论,但其所具有的灵活、高效和低成本特点,使得它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时间的发展,慕课技术以及相应的规则、机构必将趋于完善,甚至有朝一日慕课可能取代传统学校的地位。

慕课可以使学习者不在受到课堂和上课时间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尤其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时间集中起来进行某一领域的学习。它还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同一老师的授课视频和讲义,可以被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学习者使用。这样就将教学资源极大地复制了。与传统的网络公开课相比,慕课不仅有课程讲授,还有讨论、复习、测验、证书颁发等功能,能更大程度上模仿正规教育。而且在慕课体系中,学习者处于主导地位,这样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学习者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要求设计具有个人风格的学习体系。对于教师而言,慕课所拥有的大规模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帮助教师轻松完成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并及时调整教育手段。种种的便利都显示出慕课的巨大应用价值。

二、慕课对传统教育的挑战

在慕课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慕课也对传统课堂和教育形式提出了很多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于慕课的虚拟授课形式使教师、教室、教材等实体教育载体的存在价值发生动摇,进而它们原本的功能发生了缺失的缘故,具体表现在对实体课堂、校园文化、教学监管等方面。

首先是传统实体课堂的危机。因为慕课可以将教学过程置于虚拟的网络平台上,这可以极大地减小授课成本。如果实体课堂的功能可以被慕课取代,那么实体课堂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因为网络的复制作用,是不是众多的教师需要下岗,许多教室不需要了,甚至学校本身也不需要了?这样的话,依靠教育实体的人员的工作岗位会迅速减少,从而引发就业和教育失调的危险。其次是校园文化的流逝问题。事实上这也是通讯技术发展后产生的惯有问题。授课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过程,同时也是教学情感交流和校园文化传递的过程。慕课可以允许学生与教师间不直接见面就实现沟通,那么这样的沟通能否和真正的沟通有同样的效果?再有就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监管的困难。在慕课式教育下,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不能使学生置于自己的实际控制视线下,学生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就对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已有的慕课学习情况显示,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经常由于缺乏监控而不能使他们统一步调,很多人在慕课学习过程中半途而废。

三、如何应对慕课的到来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前提下,无论是对慕课抱有极大地热情,希望通过它改变现有教育形式的“革命派”,还是对其讳莫如深,坚守传统实体课堂的“守旧派”,所采取的态度都不是应对慕课的正确态度。当新的更为先进的技术出现时,必然要将其发挥功能而造福于人民,而它所带来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只要不是会抵消掉它的有益之处的,正是推动它发展的人们所应面对和承担的责任。对于慕课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一方面不能在其功能不明,影响不确切的情况下茫然跟风,仓促上马大规模的普及工作,另一方面也不能等待观望,失去在新教学手段下优先发展的时机。

对慕课的到来,人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对慕课建立理性的比较完善的认识,并对这一新生技术的实际功能进行追踪研究,明确其功能特点、适用范围以及相关技术参数;(2)完善慕课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计算机的普及,拓宽互联网覆盖面,尤其使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实现网络覆盖;(3)完善慕课教学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行政法规、奖惩制度,使慕课体系的运行有章可循;(4)增强网络安全建设,建立反黑客、反病毒等制裁网络犯罪的机构和组织,防止不良势力借助慕课平台进行思想渗透活动;(5)建立良好的慕课运行模式,实现校内建立、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等不同的组织形式互助互动,鼓励公益性和盈利性模式同时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陵生.关于慕课(MOOCs)的几个问答[J].世界科学,2014(3):26.

[2] 姜明文,李兴洲.“慕课热”之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 110-115

[3] 贺志辉.慕课(MOOC)初探[J].时代教育,2014(4): 222.

作者简介:范伟伟(1989- ),男,河南灵宝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读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大学心理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慕课网络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