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生态路径选择

2014-08-21赵兴华詹国辉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2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赵兴华+詹国辉

内容摘要:城镇化发展对当前社会经济改革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然而传统城镇化却是不可持续的,势必要求探索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而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又频频凸显出诸多潜在生态问题。因而本文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城镇生态化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转型、城镇环境生态综合化治理、生态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生态路径,以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序生态化发展。

关键词:传统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生态发展 生态路径

新型城镇化概念界定及核心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于“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界定,但大体形成了以下的共识,即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包涵人、经济、社会、环境、城乡等多重因素的一体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并且这种一体化动态演进过程是向着良好状态演进,从根本上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仇保兴,2012)。笔者认为,所谓的新型城镇化,是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以市场经济为主,实现新型工业的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产业发展的结构均衡的同时使得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

通过表1中比较分析,可知新型城镇化内涵核心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相比较而言,价值取向产生重大转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全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第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更加强调全面性和协调性,表现在发展形态、发展重点、内生动力、空间结构等方面,对比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仅主张推进社会整体层面全面建设,即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同时也强调社会各个层面的协调发展,主张通过城市群建设、“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层面的建设,实现城镇化的全方位发展(彭红碧、杨峰,2010);第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发展方式和外生动力方面发生变化,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走集约型发展道路,通过加强协调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调控作用,努力拓展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最终实现生态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生态化发展必要性

(一)城镇化与生态建设交互耦合的关系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种交互耦合关系(辜胜阻、李睿,2013)。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阻碍作用。这个阻碍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城镇交通扩张等方面来破坏生态环境。一是人口城镇化使人口密度增大,增加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经济城镇化会进一步地使得政府因所需GDP政绩而要求企业加大生产力度,从而造成某些市场供给过剩,同时也会加剧资源或能源承载能力下跌;三是城镇交通扩张压缩了生态环境的空间,同时汽车尾气的污染强度也大大增加。第二,生态恶化会加剧城镇化限制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其一,生态恶化会直接破坏城镇化区域内人居环境,进而使得区域内城镇居民居住舒适度的降低,而这势必也会影响城镇化发展进程;其二,生态恶化影响到原先良好生态投资环境,进而也就降低了外部区域对本区域的投资力度。

(二)目前城镇化过程中所凸显的“表面痼疾顽症”

随着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城镇化发展凸显出一系列的“表面性痼疾顽症”:一是城镇绿地不足。城镇化带来人口数量增多,建筑用地增加,致使城镇绿地面积急剧缩小。二是大气污染程度较高。从2013年空气质量报道看出,随着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深,空气污染的治理已经显得刻不容缓。雾霾天数不断增加,PM2.5 数据值不容乐观等。三是城镇供水紧张。城镇化导致人口增多,对水的需求量增大,产生的生活污水也相对较多。

新型城镇化生态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现行城镇规划观念陈旧

现行城镇化规划观念的时效性和观念陈旧性问题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镇化的发展和建设方向。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划中仍然隐藏了诸多瑕疵,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一是当下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理念较为陈旧,所追求的城镇建设价值单一,没有将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因素进行统筹考虑,仅仅只是将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比重加大,但是忽略了建设与发展城镇中所处在的政策等软因素(沈清基,2013)。二是城镇规划缺乏长期性与稳定性。规划内容调整的随意性大,很容易被人修改。三是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我国的城镇规划缺乏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比如在对主导产业选择、产业功能布局方面,没有很好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二)非生态化的产业结构

强大的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支撑。目前我国城镇产业的污染排放量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乡镇的企业加工主要是依托于第二产业,但是这种乡镇模式仍然是以非生态化发展模式(总体是高污染、高能耗等)为主。其次,全国范围上下各层级政府在响应中央传达新型城镇化目标时,没有根据本地区城镇化建设发展实情,过分和盲目追求城镇化发展政绩,进而未能有效地发挥出城镇化建设资源的效用。最后,未能从宏观层面上全局协调和统筹全国范围上产业合理分布,各地区盲目跟风,追求产业的全面发展,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发展内耗严重,最终造成区域间非一致性协调发展。

(三)城镇发展的生态环境恶化

第一,土地资源的破坏。在发展和建设城镇化过程中,各个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本地区所谓的“合理形象项目”所造成的形象工程,进而放开本该发挥地区经济效用和人居保障效用的土地资源管制,使得这些资源遭受浪费乃至绿植惨遭损害,土地面积不断缩小,形成恶性循环。第二,环境污染严重。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这些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水中,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不仅仅是水质污染,还包括了空气污染。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空气质量急需改善,而这也显得刻不容缓。第三,城镇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注重形式上的美观而忽视了实际需求(许崇正、焦未然,2013)。endprint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生态路径

(一)制定城镇生态科学规划

科学合理的制定城镇规划对于新型城镇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首先,城镇生态化建设应当坚持长远利益与中短规划相匹配,统筹和协调经济、社会(个体、政府等)、生态三方效能,从而促成生态城镇规划因时因地相互协调发展。其次,及时将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走出一条能改善当下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情况的新型生态化城镇化发展道路。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城镇规划,以求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仇保兴,2010)。再次,要因地制宜地对城镇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布置。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生态建设要求,确定合理的主导产业,合理安排城镇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二)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并促进生态化转型升级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调整与优化。其一,在城镇化过程当中,要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的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进而为创造出经济增长点的提供可能性,推动新型城镇化向生态化发展道路前进,以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三大效益(经济、社会、生态)的优化整合(张占斌,2013)。其二,针对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发展策略,对于本地区的重型工业,要因地制宜的选取有益于本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项目进行重点建设,要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其三,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以生态化科学发展为发展理念,积极合理推进第三产业在各地间布局、进而实现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为第三产业发展打造出良性循环的外在软环境。

(三)积极推动城镇环境生态综合治理

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协调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王小刚、王建平,2011)。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应当积极地运用综合策略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对城镇中重点污染源的监控与治理,严厉打击污染城镇环境的行为。二是要合理有效地配置当下城镇土地资源。随着改革的深入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挤占城镇周边农垦用地,使得城镇土地资源急剧减少,这些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是会引发后续的城镇生态问题。三是积极提高城镇的绿化空间利用率,加强城镇的绿化建设,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

(四)构建生态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

积极建设新型城镇化就应当是基于坚实的城镇基础设施,有助于破解城镇发展外在环境污染乃至破坏问题,同时也能较大程度地引导城镇居民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倡导生态观念。然则基础设施建设在城镇化发展视角下大体上包含了有形的和无形的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在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建设符合本地城镇实情的交通运输系统,要综合推动布局合理的基础交通方式(如城乡公交、城镇公交、公共自行车方式),以此来减轻交通压力和良性互动发展生态城镇;倘若是城镇规模较小,大力鼓励城镇居民以自行车为主甚至采取步行方式出行。二是重塑范围宽广而又高效的公共照明系统,根据本地能源利用的实际情况,要在城镇公共照明系统中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既能避免产生环境问题,同时也增大了对再生或者清洁能源多次使用的可能性。三是推动城镇废物(如生活垃圾、生活废气水等)处理设施建设,以期能有效地实现废物垃圾、污水的无害处理,这是从源头上杜绝了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中环境问题的产生(焦国栋,2011)。在无形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加大宣传城镇生态化发展理念的教育力度,积极有效地去鼓励城镇居民转变生活观念以及消费方式,能从理念乃至思想上去引导城镇未来发展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2.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

3.辜胜阻,李睿.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13(4)

4.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

5.许崇正,焦未然.找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点[J].改革与战略,2013(12)

6.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0(4)

7.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8.王小刚,王建平.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11(5)

9.焦国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J].学习论坛,2011(11)endprint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生态路径

(一)制定城镇生态科学规划

科学合理的制定城镇规划对于新型城镇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首先,城镇生态化建设应当坚持长远利益与中短规划相匹配,统筹和协调经济、社会(个体、政府等)、生态三方效能,从而促成生态城镇规划因时因地相互协调发展。其次,及时将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走出一条能改善当下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情况的新型生态化城镇化发展道路。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城镇规划,以求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仇保兴,2010)。再次,要因地制宜地对城镇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布置。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生态建设要求,确定合理的主导产业,合理安排城镇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二)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并促进生态化转型升级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调整与优化。其一,在城镇化过程当中,要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的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进而为创造出经济增长点的提供可能性,推动新型城镇化向生态化发展道路前进,以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三大效益(经济、社会、生态)的优化整合(张占斌,2013)。其二,针对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发展策略,对于本地区的重型工业,要因地制宜的选取有益于本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项目进行重点建设,要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其三,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以生态化科学发展为发展理念,积极合理推进第三产业在各地间布局、进而实现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为第三产业发展打造出良性循环的外在软环境。

(三)积极推动城镇环境生态综合治理

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协调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王小刚、王建平,2011)。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应当积极地运用综合策略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对城镇中重点污染源的监控与治理,严厉打击污染城镇环境的行为。二是要合理有效地配置当下城镇土地资源。随着改革的深入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挤占城镇周边农垦用地,使得城镇土地资源急剧减少,这些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是会引发后续的城镇生态问题。三是积极提高城镇的绿化空间利用率,加强城镇的绿化建设,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

(四)构建生态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

积极建设新型城镇化就应当是基于坚实的城镇基础设施,有助于破解城镇发展外在环境污染乃至破坏问题,同时也能较大程度地引导城镇居民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倡导生态观念。然则基础设施建设在城镇化发展视角下大体上包含了有形的和无形的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在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建设符合本地城镇实情的交通运输系统,要综合推动布局合理的基础交通方式(如城乡公交、城镇公交、公共自行车方式),以此来减轻交通压力和良性互动发展生态城镇;倘若是城镇规模较小,大力鼓励城镇居民以自行车为主甚至采取步行方式出行。二是重塑范围宽广而又高效的公共照明系统,根据本地能源利用的实际情况,要在城镇公共照明系统中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既能避免产生环境问题,同时也增大了对再生或者清洁能源多次使用的可能性。三是推动城镇废物(如生活垃圾、生活废气水等)处理设施建设,以期能有效地实现废物垃圾、污水的无害处理,这是从源头上杜绝了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中环境问题的产生(焦国栋,2011)。在无形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加大宣传城镇生态化发展理念的教育力度,积极有效地去鼓励城镇居民转变生活观念以及消费方式,能从理念乃至思想上去引导城镇未来发展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2.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

3.辜胜阻,李睿.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13(4)

4.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

5.许崇正,焦未然.找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点[J].改革与战略,2013(12)

6.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0(4)

7.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8.王小刚,王建平.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11(5)

9.焦国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J].学习论坛,2011(11)endprint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生态路径

(一)制定城镇生态科学规划

科学合理的制定城镇规划对于新型城镇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首先,城镇生态化建设应当坚持长远利益与中短规划相匹配,统筹和协调经济、社会(个体、政府等)、生态三方效能,从而促成生态城镇规划因时因地相互协调发展。其次,及时将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走出一条能改善当下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情况的新型生态化城镇化发展道路。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城镇规划,以求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仇保兴,2010)。再次,要因地制宜地对城镇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布置。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生态建设要求,确定合理的主导产业,合理安排城镇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二)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并促进生态化转型升级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调整与优化。其一,在城镇化过程当中,要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的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进而为创造出经济增长点的提供可能性,推动新型城镇化向生态化发展道路前进,以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三大效益(经济、社会、生态)的优化整合(张占斌,2013)。其二,针对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发展策略,对于本地区的重型工业,要因地制宜的选取有益于本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项目进行重点建设,要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其三,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以生态化科学发展为发展理念,积极合理推进第三产业在各地间布局、进而实现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为第三产业发展打造出良性循环的外在软环境。

(三)积极推动城镇环境生态综合治理

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协调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王小刚、王建平,2011)。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应当积极地运用综合策略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对城镇中重点污染源的监控与治理,严厉打击污染城镇环境的行为。二是要合理有效地配置当下城镇土地资源。随着改革的深入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挤占城镇周边农垦用地,使得城镇土地资源急剧减少,这些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是会引发后续的城镇生态问题。三是积极提高城镇的绿化空间利用率,加强城镇的绿化建设,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

(四)构建生态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

积极建设新型城镇化就应当是基于坚实的城镇基础设施,有助于破解城镇发展外在环境污染乃至破坏问题,同时也能较大程度地引导城镇居民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倡导生态观念。然则基础设施建设在城镇化发展视角下大体上包含了有形的和无形的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在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建设符合本地城镇实情的交通运输系统,要综合推动布局合理的基础交通方式(如城乡公交、城镇公交、公共自行车方式),以此来减轻交通压力和良性互动发展生态城镇;倘若是城镇规模较小,大力鼓励城镇居民以自行车为主甚至采取步行方式出行。二是重塑范围宽广而又高效的公共照明系统,根据本地能源利用的实际情况,要在城镇公共照明系统中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既能避免产生环境问题,同时也增大了对再生或者清洁能源多次使用的可能性。三是推动城镇废物(如生活垃圾、生活废气水等)处理设施建设,以期能有效地实现废物垃圾、污水的无害处理,这是从源头上杜绝了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中环境问题的产生(焦国栋,2011)。在无形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加大宣传城镇生态化发展理念的教育力度,积极有效地去鼓励城镇居民转变生活观念以及消费方式,能从理念乃至思想上去引导城镇未来发展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2.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

3.辜胜阻,李睿.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13(4)

4.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

5.许崇正,焦未然.找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点[J].改革与战略,2013(12)

6.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0(4)

7.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8.王小刚,王建平.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11(5)

9.焦国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J].学习论坛,2011(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