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的实施过程与对策
2014-08-21朱美萍
朱美萍
一、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教学中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二、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与对策
我从广州学习生本教育回来后,边实施生本教育,边总结经验,到现在已经有4年的经历,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我校也已经成为生本教育的实施基地。下面谈谈我实施生本教育的几点策略及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立“生本小组”
小组合作能够很好地开展后进生的帮扶工作,通过小组合作的自主管理,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可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同奖同罚、荣辱与共的观念。在同一个小组里,每个成员的进步或退步不仅仅只是个人的事,还与整个学习小组的集体利益密切相连,这样就促使各小组人人自觉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效实施生本教育,我建立了“生本小组”,即把学生前后桌4人分为一个小组,尽量做到男女搭配、文理搭配、好差搭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让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组员上课发言可加分,小组发言加双倍分,加强组与组之间竞争,一个学期评选出先进小组。实施小组合作后,组内合作交流,效果很好。一年后,出现了问题:组间不平衡。好的小组积极性很高,抢着发言;差的小组整体放弃竞争,上课不发言,学习没有劲头。我本来希望一个素质好的组长能带领3个中等生或差生进行合作学习,但事与愿违,结果是3个中等生或差生一起欺负一个好生,导致该好生不愿当本组组长,想调到别的好的小组去。
对策:改4人一组为6人一组,把凝聚力差的小组拆了,分别补充到其他小组去。在位置的安排上,让成绩好的正副组长坐在小组的中间,中等生和差生坐对角。这样,能力强的组长就能带领组员,踊跃发言,组间竞争激烈了,整个班级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高多了。
2.布置前置性任务,独立思考
“没有独立思考的讨论如无源之水”,离开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讨论是没有深度,没有意义的。例如,我刚开始实施生本教育的时候,上了《溶液的质量分数》这一节课,尽管准备非常充分,但是因为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完成前置性任务及不能独立思考,结果学生的自主能力得不到体现,学生不能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进行提问,学生也回答不出,效果极差。可见,学生只有通过完成前置性任务,看书、查阅资料、做实验,才能实现“先做后学,先会后学”。所以,前置性任务的落实是生本教育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那么,如何设置前置性任务呢?首先,前置性任务要抓住下一节课的根本,应切实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自行寻找或要略加思考才有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奠定基础。其次,前置性任务要简单明了,避免习题化,量不能太多,最好是设计成几个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反之,如果流于形式去布置一些让学生花大量时间还力所不能及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厌学的情绪。第三,前置性任务要体现科学的学科特色,注重实验和观察。例如,在教学《溶解性》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做一做盐和糖在水中溶解的实验;在教学《月相》之前可以布置学生事先观察月相并记录,以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第四,前置性任务要分层设计。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不一定在每节课前都布置前置性任务,可以设计成几个问题并做成PPT,让学生在课内思考,然后讨论汇报。
【案例】七年级《物质的构成》的前置性任务(属于比较典型的例子)。
(1)寻找构成蔗糖的最小颗粒。
【做一做】在家观察蔗糖颗粒,观察由蔗糖碾成的粉末,然后把蔗糖溶解在水里,再观察。你能粗略地描述构成蔗糖的最小微粒有多大吗?(我们把构成蔗糖的最小颗粒命名为蔗糖分子)类似蔗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有很多,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2)分子有哪些特点?请你列举生活中与分子特点有关的现象,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存在的问题:学生前置性任务得不到落实,许多学生前置性任务不做或者只做一部分。
解决办法:每次布置的前置性任务都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上交,教师对其进行批改,加分。这样,学生就会重视前置性任务并养成每天完成前置性任务的习惯。
3.建立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课堂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只有经历了“个体学习——小组合作——班级展示——个体学习”的过程,并不断螺旋上升,反复感悟才能获取牢固的知识。首先,通过课前前置性任务的完成,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再经过课内的思考,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学习所得。其次,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并将前置性任务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组长总结,分配任务,准备汇报。然后,小组展示、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发言小组把自己组讨论的内容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他组同学有疑问的可以向他们提出,如果汇报小组不会的,也可以请其他小组同学来帮忙讲解,要求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加以学习;分析别人的缺点,给予纠正,从而搭建一个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平台。最后,小组评价,大家给发言小组的展示打分评价。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的教学中,前置性作业要求学生寻找分子的特点。基础差一些的小组通过讨论,只找到“分子很小”这一特点;有些组找到了分子的两个特点:很小、不断运动,还有些组找到分子的三个特点:很小、不断运动、分子间有空隙;有个别组能找到四个特点:很小、运动、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比较全面,不懂的同学通过倾听其他小组同学的汇报,也掌握了知识,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的认识由浅到深,由未知到已知,由简单到复杂,印象就会很深刻,就能牢牢地记住知识。反之,要让学生被动地记住教师所讲知识就很困难。endprint
小组讨论汇报时存在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乘别人讨论的时候讲闲话,别人汇报,他做自己的事。
解决的办法:小组抽签上台汇报,汇报时,要求组内每个人都回答一部分内容,小组参加汇报的人数越多,加分就越多。这样每个组、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抽到,差的学生为了能上台汇报,也会努力学会最简单的知识,组长为了自己组多加分,也会分配不同知识点给不同的同学来汇报。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要准备内容汇报,课堂教学效率就高了。多年实践证明,实施生本教育对减少后30%的人数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4.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
在实施生本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如每个小组轮流值周,每天对各个小组进行量化考核:上课个人发言,加1分;小组共同发言,每人加1分;如果有4个人发言就加4分。考试成绩优秀的加1~2分,成绩进步快的加1分,上课纪律差扣1分,作业潦草扣1分,作业完成效果差或不完成的扣2分,等等。刚开始实施加分制,学生发言热情高涨,效果很好。但一段时间后,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对加分与扣分无所谓,积极性不高。解决的办法:及时地评价,把学生当天上课发言、完成前置性任务所得的分数写在黑板的右下角,每天一记录,把各组的分数抄到统计纸上,每周一总结,保热情;每月一表扬,享成功,每学期一评比,发奖品表扬,达高潮。可见,及时地评价、适当地奖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教学方式。
三、实施生本教育后的思考
1.生本课堂不能放任自流,不能忽视教师点拨、引导和评价的作用
我曾经听了一节科学课,内容是《电流》,教师本想放手让学生归纳电流的概念及探究电流表的使用方法。这样做很好,但是教师整节课没有点拨和评价,导致课堂秩序有点混乱,学生在使用电流表时出现的许多错误也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实际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我们在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设计前置性任务,合理安排课内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的时间,解答学生经过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对学生的汇报及时地评价,等等。
2.生本教育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课堂的时间要还给学生,教师讲解点评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组间评价。即使学生汇报和评价存在错误,也尽量由其他学生来订正,只有学生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来纠正,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里有更多的“说”“做”“教”的机会。其次,科学实验也尽量由学生自己做,课前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家做,课内可以安排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做,如果实验仪器有限,也可以请学生代表上台做,学生只有亲自做了,才觉得可信,印象也才会深刻。第三,课后要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修课、夜自修、午休等时间千万不能用来上课,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和下一节的前置性任务。第四,小组的评价和统计分数也应学生自己来完成。总之,学生能做的事尽量让学生做,我们要真正做到:一切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实践证明,实施生本教育后,我所任教的班级总体成绩提高很快。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应俊锋.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熊梅.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黄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