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2014-08-21李福运
李福运
一、创新性思维的内涵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观念。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认为:创新是指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它要比“创造”更宽泛,它既包容了“前所未有”,也包容着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
狭义的创新性思维是通过对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以产生新思想、新概念、新知识、新成果等的思维方式,它以实际、感知、思考、想象等能力为基础。广义的创新性思维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求真的“扬弃”性发展。
创新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而求异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甚至相似的方向去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新性思维中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求同思维是从同一材料来源探索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但是,任何发现和发明以及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就不可能有“创新”。异中求同,使思维条理化;同中求异,方能使思维深刻化。若只同不异,学生仅能“依葫芦画瓢”。因此,强化求异思维的训练,允许学生“怀疑”和“否定”,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结论,对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培养途径
1.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知识是形成创新性思维的必要条件,但知识的积累不等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寻找问题,多问为什么,利用“换位思考”等有效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如在学习“蛋白质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时,提到铅、汞等元素的无机盐可引起蛋白质变性。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问题:钡餐透视检查肠胃疾病时,病人需口服硫酸钡,若误服碳酸钡就会中毒,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碳酸钡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氯化钡,导致人体中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我又接着问:选用无毒的硫酸镁是否可以解毒?学生经过探究,发现它能将钡离子变成沉淀,可以选用。这时,有的学生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可溶性硫酸盐都可以用来做解毒剂?”又有一位学学说:“没那么麻烦,喝两个生鸡蛋就行。”……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其实,学生给出的方案越多,说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越浓,看问题的角度越广,解决问题的思路越宽,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以探究实验为载体,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的基础是求异思维,而思维定式是阻碍求异思维的绊脚石。现行的化学教科书虽然已考虑了探究性实验,但验证性实验占的比重较大,做实验形同“照方抓药”,使学生对很多问题形成了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往往会限制思维的变通,阻碍对新问题的解决。所以,在探究性实验设计过程中要打破思维定式,帮助学生改变一成不变的思维老路,创造性地开展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同一实验可以有不同的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比较卤族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时,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自行设计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自选试剂和仪器用品进行实验。结果学生给出的实验方案有数种,有的还特别新颖。如其中一位学生的实验方案是:在一张滤纸的中心,滴一滴饱和溴化钠溶液,待湿润后,再滴一滴氯水,滤纸呈现黄色斑点;在呈黄色的斑点处,再滴一滴碘化钾溶液,滤纸的斑点颜色又变成浅褐色;在浅褐色的斑点处,再滴一滴淀粉溶液,滤纸上的斑点又变为蓝色。
上述实验中用滤纸代替了试管,使间断性实验成为连续性实验,节约时间,现象明显,生动有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以开放型试题为载体,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开放性试题是指条件过剩或条件不足需补充、条件结果相同而过程不同、条件过程类似但答案不唯一的试题。这类试题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地解决问题,为实施素质教育,利用学科优势实施创新教育,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例如,现有失去标签的两瓶无色溶液,已知一瓶是稀盐酸,另一瓶是碳酸钠溶液,请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它们。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进行思考讨论,总结出近十种的鉴别方法。这样,通过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建构起对科学的新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事实上,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例子”,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这个“例子”;不仅仅只是触类旁通,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为终身的学习、发展奠基。
(责任编辑黄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