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
2014-08-21卢希营
卢希营
一、“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但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还要让教学行为和方式有所创新。理念决定我们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指引行动,行动决定教学效果。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是核心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探究优先的原则。一个好的探究过程,是生生、师生互动的平台,是提升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良好的落实,并非一日之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的各个环节,从不了解到了解再到深入认识,从“学着做”到“做着学”,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切实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方式。以往的科学探究,教师把每一个环节完整地进行,甚至一节课完成多个完整探究,这样的课堂,没有时间让学生消化和反馈,没有真正体验探究的过程。一节课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探究完毕,若一节课就能完成,初中物理又何必安排两学年来学习呢?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某一个环节的探究能力,这也是我们经常谈到的“一个不完整的探究为的是一个完整的探究”。为此,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寻找一条适合学生学习、培养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提出:教学中,降低难度,面对全部,高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随时巩固、随时反馈掌握所学内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坚决避免“回锅饭”,使教师和学生乐有所教,乐有所学。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
“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对课题知识结构进行分级构建的,将探究与反馈检查相结合的教学法,它
将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分解成几个知识板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先分后合,由简到繁,步步登高。通过不同级别的反馈校正,不失时机地练习巩固每一个知识点,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把各种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学生进入每一级学习,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和新的创造。
三、“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新授课应用案例】光的折射(分为以下知识模块)
(1)探究一:光由空气射入水中怎样传播?
反馈练习:完成光由空气射入水中的光路。
(2)探究二:光由水射入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反馈练习:完成光由水射入空气的光路。
(3)探究三:光路是否可逆?
反馈练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探究光路的可逆性。
(4)本节课完成一级归纳、二级归纳,小结并完成练习。
【课堂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新课(以沙漠海市蜃楼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1)复习提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
提出问题: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又是怎样传播的?(模块一及分一)
猜测:(1)
教师为学生创设猜测的物理情境,教师演示:光由空气射入水中的落点B;(2)
让学生想象改变后光线的光路(也就引导学生完成猜测);(3)
让学生上台表示出光路。
演示折射光路:
(1)让学生描述光的折射现象。
(2)向其他角度入射能否发生折射?验证:垂直入射时不能发生折射。(补)
(3)提出问题:光由水中射入空气中能否发生折射?(模块二及分二)
学生分组实验:看水中的硬币。
(让学生上讲台完成光路图。)
2.根据光路图总结光的折射规律(合一)
(1)回顾光的反射规律。
(2)类比反射总结折射规律。
一级结论: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由水射入空气中,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二级结论:在空气中的角大于在水中的角。
3.光路的可逆性(合二)
(1)提出问题;
(2)猜想;
(3)演示。
4.利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模块三及其应用)
(1)小故事(安全教育、破除迷信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2)筷子变弯;
(3)海市蜃楼现象;
(4)课堂练习;
(5)欣赏古诗(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体验对大自然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特约编辑 安 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