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环境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实施策略浅探
2014-08-21陈素萍
陈素萍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标准明确要求除教材外,八级目标的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30万词以上。但遗憾的是,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英语课内外阅读内容的狭窄与形式的单一严重制约着不少地区学生综合语言素质的提升。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本文针对当今社会人们接受知识方式转变的背景,探索了在多模态环境下开展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语言读写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技术读写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渠道的资源自主学习语言,提高英语理解、表达水平和思辨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一、多模态环境下英语课外阅读的价值取向
多模态环境是指当今教学、媒体、网络、交流等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各种符号模态,来共同表达一个整体意义的情况和条件。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多模态意义建构已成为新媒介时代交际的主要表达形式,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已由传统的识读行为转变为多元识读行为。多元识读是指能阅读所接触到的各种媒体和模态的信息,并能循此产生相应的材料。多元识读是信息社会对学习者读写能力新的要求,因此,在多模态环境下,高中生英语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仅需要拓展课外学习,培养独立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而且需要关注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信息渠道的信息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开发立体化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文本及超文本阅读能力。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的运用。多模态环境下开发学习资源需要有效科学地实现各种模态的有机结合,如充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开展报刊图文阅读、数字化图文阅读、音频阅读和视频阅读等全方位、多层级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读写能力、技术读写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构建综合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虽然课外阅读通常由学生自主进行,但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具备独立进行阅读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指导。孙有中教授说,学习外语要三件事情一起做,就是把语言、内容与思辨融合起来。因此,在课内外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速度、阅读的持久注意力和阅读习惯外,还要通过采用综合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大量多模态的以听促说、以读生写的语言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解读各种符号和图像意义等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多模态环境下对庞杂的网络资源,以及超文本内容的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
创造自主型的学习文化,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和能力。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学习被看成是学习者自发地与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自主型学习文化的实现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学习者的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动机、态度,以及有关语言学习知识等。根据刘慧君有关元认知策略与英语阅读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元认知策略,但使用最多的是选择注意类,最少的是评价类,然而评价类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对英语阅读成绩的差异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尤其要培养学生在多模态环境下进行开放的课外阅读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意识与能力。
二、多模态环境下英语课外阅读指导研究
为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为推动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工作的健康发展,笔者依托学科中心,针对多模态环境下文化多元化和意义多模态建构的趋势,在盐城市组织了三次课外阅读指导研讨活动,通过指导教师或自己上课示范,和教师一起思考符合时代和素质要求的能促进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和思维品质提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真正变革的方法和标准。
1.倡导读写结合模式,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发展语言能力,但多模态环境下的语言读写能力比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能力内容更丰富。在多模态话语交际中,交际是通过多种模态的组合来体现的,阅读多模态语篇与阅读书面语不同,后者根据线性特点解释语篇的意义,前者则要求捕捉语篇的重点和顺序。因此,在课内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接触多模态语篇,帮助学生了解语言模态与其他模态的特点,分清主模态和辅助模态,并对不同的模态使用不同的解读模式,通过改造现有语篇和设计新语篇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如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的王老师在一次全市课外阅读专题教研活动中开设了一节阅读指导课,教学内容选自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快乐英语阅读》丛书,语篇题为“Tornadoes”。在本节课教师依据Healy提出的多元识读能力教学方式,即实地操练Situated practice、明确指导Overt in-struetion、批评性框定Critical framing和改造式操练Transformed practice,采用读写结合模式,发展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课堂上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学会针对不同的模态(如电影、视频、文本等)采用不同的解读模式,重视内容意义的理解和讨论,同时关注并解释阅读语篇的组织特征,以及句法和结构在语篇中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写一篇大约150词的文章梗概。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组织、整合、计划和监控自己的学习,需要去进行比较、对照、概括和推理。这不仅符合写作教学任务的真实性和交际的需要,同时也能够较全面地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2.创新交流展示方式,发展学生技术读写能力
技术读写能力包括科技读写能力和媒体读写能力。培养学生技术读写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如通过使用PPT改造读过的语篇等。今天PPT演示已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成为一种新的语类。胡壮麟把PPT语类的各种语篇分为四个类型,即提示型、直观型、分析型和劝诱型,同时还把PPT语篇中使用的模态分为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对PPT这种新语类的研究可以促进语篇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因为对语篇的分析不仅仅是语言这种单一的语篇,而且还包含各种符号的多模态语篇。
如在一次课外阅读专题教研活动中,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的夏老师开设了一节《课外阅读成果展示与指导》的研讨课,阅读内容是牛津书虫系列中的《雾都孤儿》、《苔丝》、《傲慢与偏见》、《远大前程》和《呼啸山庄》5部小说。课前,教师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学习小组,每两组成员阅读同一本书,时间一个月。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阅读手册中提出的作者简介、背景知识、人物关系、小说梗概等问题,然后完成经典回味、佳句赏析等任务。根据教师要求,课堂上10个小组分别采用PPT演示的形式向全班学生介绍所读篇目及感悟,或与学生一起分享经典情节(改编并表演)和佳句美段。课后问卷数据显示,为准备本次展示,75%以上的学生课前在网络上或图书馆查看了一些相关资料和书籍,然后将从各渠道获取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观点,再利用各种符号资源进行简清地构建和表达。虽然在学生们的PPT作品中,主要是运用大段文字和图片单一视觉模态来表达主题意义,但学生们通过这种学习活动展示出了巨大的热情和潜能。可见,以PPT演示为作业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识读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3.鼓励演、诵、唱经典作品,发展学生社会交际能力
社会交际能力要求讲话者了解目标语文化,具有政治洞察力和评判能力,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此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广泛接触经典,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理解目的语民族的经典作品,有利于认识这个民族的精魂,掌握目的语所含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除经典小说外,我们应根据“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利用现代技术,整合各类教材、音频、视频资料或网上资源等,开展英语诗歌鉴赏和歌曲赏析课外阅读指导。
如笔者在一个高中英语特色课程建设研讨会上开设的一节“Heal the World”(拯救世界)英语歌曲赏析观摩课,在本节课上笔者将赏析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通过聆听旋律与观看画面,让学生感受和认识音乐美,养成自觉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灵感思维于一体的思索习惯。其次是融旋律和歌曲内容为一体的赏析,即让学生根据所呈现的视像、内容和联想歌曲的语言、风格、主题,体验音乐的“情绪”,领会歌曲的内涵。作业将《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相关话题和歌曲听后感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写使得在本堂欣赏课上所生发的思路和认识变得更加清晰和深刻。整节课学生通过听旋律、读歌词、唱歌曲,用心悟情感,动手写感受,从输入的视觉、听觉模态再到发音器官运动模态和听力模态的多种模态转换促使外来的新信息跟已有的个人知识进行碰撞,增强了学生对所学歌曲内容、主题、风格、内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内化,加深了学生对简练、漂亮语言本身的欣赏和应用,提升了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三、多模态环境下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开展高中英语课外阅读能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个性发展带来有益的影响,要推动多模态环境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和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我们至少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一是统整资源架构,促进课外阅读课程化。开展课外阅读需要系统的课程设计作为支撑。网络时代的发展,突破了原有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限制。无线和有线网络技术的使用,使得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融合和交互变得更加便捷,而多模态环境下阅读资源的开发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实现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为此,教研部门、学校和教师应从不同方面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做出明确而具体的安排。教研部门特别需要在课外阅读的方式上加强宏观指导,如为高中学生的阅读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有效交互的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中心,内容包含小说、戏剧、诗歌、科普、哲学、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以适应高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各学校和教师再根据兴趣优先和资源为本的原则自主选用相关范畴的多模态文本作为课外阅读的资源并纳入课程体系,同时根据课程设计进行增删,努力使课外与课内阅读优势互补,动态平衡。
二是发挥教师才智,坚持阅读指导课内化。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有助于学生从容应对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多模态化和语言文化的多元融合的挑战。因此,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要有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引导学生接触多模态话语,从语言、图像、图表、颜色、音乐等多渠道了解外来文化和其他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表意特点,以适应文化多元化和语言多样化的趋势。另外,在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为获取文学体验而阅读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用策略,如主题思想分析、情节分析、人物刻画分析和形象语言分析等,以促进学生自主意识和学习策略的生成,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三是争取多方支持,实现阅读推进多维化。影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母语阅读能力、二语语言知识等内部因素外,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因素对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学校的设施,如英语图书馆、英语阅览室、学生英资报刊,以及学生英语戏剧、辩论、文学和写作学会等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配备,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家长对学校的教育原则或目标的合作程度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发展也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提高需要内外部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上述任何一个因素或群体如不能发挥其促进作用,英语课外阅读即使付诸实施也很难取得长效。为此,在信息化和传播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推动英语课外阅读需要各方面凝心聚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努力使学生摆脱单纯地为学习英语而展开的阅读,激发他们热爱英语课外阅读的恒久动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化多元化和多模态化交际趋势日益增强,面对这两个变化给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所带来的挑战,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和改变观念,积极探索多模态环境下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读写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技术读写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不仅能在多模态环境下理解各种经历,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而且能在多模态环境下创造性地学习和做事,引领他们尽情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为幸福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陈松云,多模态环境下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期。
[2]刘慧君,元认知策略与英语阅读的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12期。
[3]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年第2期。
[4]罗益民,阅读经典与英国文学教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2期。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