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物理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2014-08-21孙红玲
孙红玲
在高三物理复习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利用习题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从多次考试中便能体现这一问题,同一类型的题目只要稍有变化,学生就会“卡壳”。笔者认为,在习题教学中,不能单一地把问题讲清楚,而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处理习题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习题,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还能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一道典型习题为例,谈谈怎样处理习题。
原题: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A放在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B上,斜面体B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块A沿斜面匀速下滑时,斜面体仍静止。问:水平地面对斜面体底部的摩擦力方向怎样?
教师可将这三种解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学生都知道解法一“易想难解”,思路简单,但是解题过程复杂繁琐;而解法二、三“难想易解”,思路不易想到,但解题简单,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小。学生要能想到解法二、三的思路,平时应该注重一题多解,加强思维训练,努力提高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好、更简捷的解题方法。
当然,这道题是基础题型,学生处理起来问题不大,课堂探究气氛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对高三学生而言,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为此,可以将原题加以改造,适当地引申、拓展,让物理情景发生变化,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得以提高。
拓展1:如图7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A,放在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B上,斜面体B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块A沿斜面加速下滑时,斜面体仍静止。问:水平地面对斜面体底部的摩擦力方向怎样?
由于受到上题思想方法的影响,虽然条件有所改变,但不少同学仍然能利用隔离法和等效法处理,很快解出此题,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但这时有学生问:可不可以使用整体法来处理呢?随之立即有大部分学生说不可以,因为两物体的加速度不同,这样的连接体不能用整体法处理。的确如此,在高一时教师就明确指出,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通常是系统内的物体加速度相同时采用整体法;如果系统内的物体加速度不同时,则采用隔离法。不过,为了使高三学生有更广阔的思路,在这里导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拓展公式F合=m1a1+m2a2+…运用该拓展公式,则不论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是否相同都能用整体法求解。
解法为:因为系统有水平向左的加速度ax=acosθ,故系统合外力应水平向左,而此合外力是由地面给斜面体的静摩擦力f提供,且大小为f=max。
类似这样的问题在中学物理中还有许多,学生若学会了这种思维方法,用牛顿第二定律拓展公式解起来简洁明了。虽然用拓展公式解题超出“高考考纲”要求,一般不被教师所重视,但我总认为高三学生如果多一种方法便多一种选择、多一条解题思路,加之通过学习,还可使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拓展2: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B放在粗糙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A在斜面上恰能匀速下滑。现加上如图8所示的沿斜面向下的力F,使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斜面体仍处于静止,则此时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和方面怎样?
正是有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拓展公式,学生很快就解决了此题,避免了繁杂的解题过程,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自信心。这样将题目加以不断改进,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做到精讲精练,学生易于理解、消化,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三物理复习中,我们不能只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容量,讲解习题时,就题论题,将题目“讲透”就完事,而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时,要注意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方面训练学生,逐步提高学生多角度灵活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在高三物理复习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利用习题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从多次考试中便能体现这一问题,同一类型的题目只要稍有变化,学生就会“卡壳”。笔者认为,在习题教学中,不能单一地把问题讲清楚,而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处理习题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习题,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还能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一道典型习题为例,谈谈怎样处理习题。
原题: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A放在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B上,斜面体B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块A沿斜面匀速下滑时,斜面体仍静止。问:水平地面对斜面体底部的摩擦力方向怎样?
教师可将这三种解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学生都知道解法一“易想难解”,思路简单,但是解题过程复杂繁琐;而解法二、三“难想易解”,思路不易想到,但解题简单,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小。学生要能想到解法二、三的思路,平时应该注重一题多解,加强思维训练,努力提高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好、更简捷的解题方法。
当然,这道题是基础题型,学生处理起来问题不大,课堂探究气氛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对高三学生而言,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为此,可以将原题加以改造,适当地引申、拓展,让物理情景发生变化,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得以提高。
拓展1:如图7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A,放在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B上,斜面体B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块A沿斜面加速下滑时,斜面体仍静止。问:水平地面对斜面体底部的摩擦力方向怎样?
由于受到上题思想方法的影响,虽然条件有所改变,但不少同学仍然能利用隔离法和等效法处理,很快解出此题,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但这时有学生问:可不可以使用整体法来处理呢?随之立即有大部分学生说不可以,因为两物体的加速度不同,这样的连接体不能用整体法处理。的确如此,在高一时教师就明确指出,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通常是系统内的物体加速度相同时采用整体法;如果系统内的物体加速度不同时,则采用隔离法。不过,为了使高三学生有更广阔的思路,在这里导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拓展公式F合=m1a1+m2a2+…运用该拓展公式,则不论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是否相同都能用整体法求解。
解法为:因为系统有水平向左的加速度ax=acosθ,故系统合外力应水平向左,而此合外力是由地面给斜面体的静摩擦力f提供,且大小为f=max。
类似这样的问题在中学物理中还有许多,学生若学会了这种思维方法,用牛顿第二定律拓展公式解起来简洁明了。虽然用拓展公式解题超出“高考考纲”要求,一般不被教师所重视,但我总认为高三学生如果多一种方法便多一种选择、多一条解题思路,加之通过学习,还可使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拓展2: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B放在粗糙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A在斜面上恰能匀速下滑。现加上如图8所示的沿斜面向下的力F,使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斜面体仍处于静止,则此时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和方面怎样?
正是有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拓展公式,学生很快就解决了此题,避免了繁杂的解题过程,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自信心。这样将题目加以不断改进,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做到精讲精练,学生易于理解、消化,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三物理复习中,我们不能只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容量,讲解习题时,就题论题,将题目“讲透”就完事,而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时,要注意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方面训练学生,逐步提高学生多角度灵活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在高三物理复习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利用习题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从多次考试中便能体现这一问题,同一类型的题目只要稍有变化,学生就会“卡壳”。笔者认为,在习题教学中,不能单一地把问题讲清楚,而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处理习题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习题,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还能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一道典型习题为例,谈谈怎样处理习题。
原题: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A放在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B上,斜面体B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块A沿斜面匀速下滑时,斜面体仍静止。问:水平地面对斜面体底部的摩擦力方向怎样?
教师可将这三种解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学生都知道解法一“易想难解”,思路简单,但是解题过程复杂繁琐;而解法二、三“难想易解”,思路不易想到,但解题简单,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小。学生要能想到解法二、三的思路,平时应该注重一题多解,加强思维训练,努力提高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好、更简捷的解题方法。
当然,这道题是基础题型,学生处理起来问题不大,课堂探究气氛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对高三学生而言,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为此,可以将原题加以改造,适当地引申、拓展,让物理情景发生变化,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得以提高。
拓展1:如图7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A,放在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B上,斜面体B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块A沿斜面加速下滑时,斜面体仍静止。问:水平地面对斜面体底部的摩擦力方向怎样?
由于受到上题思想方法的影响,虽然条件有所改变,但不少同学仍然能利用隔离法和等效法处理,很快解出此题,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但这时有学生问:可不可以使用整体法来处理呢?随之立即有大部分学生说不可以,因为两物体的加速度不同,这样的连接体不能用整体法处理。的确如此,在高一时教师就明确指出,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通常是系统内的物体加速度相同时采用整体法;如果系统内的物体加速度不同时,则采用隔离法。不过,为了使高三学生有更广阔的思路,在这里导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拓展公式F合=m1a1+m2a2+…运用该拓展公式,则不论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是否相同都能用整体法求解。
解法为:因为系统有水平向左的加速度ax=acosθ,故系统合外力应水平向左,而此合外力是由地面给斜面体的静摩擦力f提供,且大小为f=max。
类似这样的问题在中学物理中还有许多,学生若学会了这种思维方法,用牛顿第二定律拓展公式解起来简洁明了。虽然用拓展公式解题超出“高考考纲”要求,一般不被教师所重视,但我总认为高三学生如果多一种方法便多一种选择、多一条解题思路,加之通过学习,还可使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拓展2: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B放在粗糙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A在斜面上恰能匀速下滑。现加上如图8所示的沿斜面向下的力F,使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斜面体仍处于静止,则此时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和方面怎样?
正是有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拓展公式,学生很快就解决了此题,避免了繁杂的解题过程,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自信心。这样将题目加以不断改进,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做到精讲精练,学生易于理解、消化,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三物理复习中,我们不能只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容量,讲解习题时,就题论题,将题目“讲透”就完事,而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时,要注意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方面训练学生,逐步提高学生多角度灵活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