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合作课堂促进有效教学

2014-08-21卢海涛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情后进生分组

卢海涛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效率一直是我们的目标.我个人认为有效教学是实现这一途径的必要条件.那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就是突破传统教学中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方式,侧重于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导向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学习压力,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而如何才能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呢?笔者认为,应通过构建合作课堂,实现师生、生生的互动.

一、科学合理分组,优化组合

小组合作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或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分组类型.其中最简单的分组方法是以座位就近原则,按座位前后4~6人为一小组.此外,笔者和课题组成员也曾尝试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方式做以下分组,有成功也有不足.

1.成绩差异分组.①强弱联合.把后进生、学优生混合分组,让学优生带动后进生,帮助他们共同进步.但缺点明显:学优生说得多,做得多,后进生参与程度低,锻炼的机会少,会逐渐产生自卑感.②同层联合.将学生按能力水平分组,学优生与学困生各自组合.如此教师能根据各组的能力,提出针对性的要求,分层教学,同时对于学优生来说能够通过互相的学习、交流和比较,促使他们向更高水平提高;而对于后进生来说,在小组内不再是明显的“困难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人翁感和责任感.但缺点是教师的主观意见占主导地位,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学生成绩易两极分化.

2.兴趣搭配分组.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这样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安排小组活动内容,满足他们的想象,发挥创造能力.但缺点是持久性不够,易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兴趣,影响课程的学习.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经常提醒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3.正反观点分组.课堂教学中常出现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持不同看法,教师可将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正、反两方,相互辩论.如教学八年级《12.1轴对称》时,笔者提出问题:“线段有几条对称轴?”学生们纷纷议论,有的说一条,有的说两条,于是笔者便趁机按正反观点把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辩论,最后根据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几何》(1998年)第二册指出:线段的对称轴是它所在的直线和它的垂直平分线.即线段有两条对称轴进行说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这样分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辩论能力,教师也能最大限度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但缺点是若全组看法错误,继续讨论错误就会印象加深,容易形成思维定式;而且学生辩论能力不强,往往存在跟风的现象.

二、分配角色,明确责任

合作学习小组组建之后,若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没有给每一位组员指派某一特定的小组角色,组员之间就难以形成积极的角色互赖,小组成员就不能认真学习.在合作学习实践中,根据活动不同的需要以及小组人数分配不同的角色,一般来说,小组规模多为4人,常见的4种角色如下: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在小组活动时,我们通常有这样的要求:①领导者引导小组活动,确保任务能够全部按时完成.②激励者激励所有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确保没有人垄断或被忽视),要求小组成员各抒己见.③记录者分发小组练习材料,记录小组讨论成果.④检查者检查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参与程度和掌握程度.

三、合理设计,保障有效

为了使合作更有效,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学情,合理设计.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曾出现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活动在课堂中无法进行,课堂教学搁浅的情况.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对学情分析不够,教学目标偏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教师的要求高度所致.因此,教师必须在备好教材的同时备好学生的学情,合理设计合作学习的方式、时间等,毕竟教案备得再精彩还得顾及学生的实际水平.

2.适当合作,提高成效.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频繁使用会降低合作的成效.课改中虽大力提倡小组合作,但并非每一节课都要使用或一节课使用多次.过于简单、缺少讨论价值的任务仍设计小组合作讨论则有滥用或走过场图形式之嫌.只有当学生感到独立思考出现障碍,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很好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方法多样、知识需要拓展、问题具有探究价值等最佳合作契机出现时,教师再适当、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3.有效调控,适时指导.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立于讲台上充当观众或在学生中间漫不经心地踱步,而要有效地管理合作学习过程,巡视并观察小组合作的情况,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创新之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进程,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样,学生的参与激情会大增.

(责任编辑黄桂坚)

猜你喜欢

学情后进生分组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如何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