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本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2014-08-21唐丽娜
唐丽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教师在上课前要在课本知识上下工夫,不能靠多做复习资料题,搞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数学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
一、让学生养成阅读课本概念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目前,中学生最大的缺点在于不喜欢看课本,更不喜欢阅读课本中的概念,只等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也只为传授知识而教学,没有引导学生从课本的概念中挖掘内涵,提取重要条件.要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概念、定理、定义,理解内涵,挖掘条件,教师在板书概念、定理、定义时不能过简,以免口误、笔误让学生产生对概念的错误理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例如,对于初中几何的垂径定理,我拟了三个问题,让学生阅读自学.
问题1:圆是轴对称图形吗?是中心对称图形吗?
这三个问题考查了学生对概念、定理的理解能力,如果学生不认真阅读理解,就很难找到正确答案,更谈不上能力得到提高了.
二、重视挖掘课本中概念、定理、定义的隐含条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数学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比较突出,很多知识点需通过想象和推理才能揭示出来.由于学生没有养成阅读课本的习惯,思维和推理能力都不强,对教材内容看不懂,不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概念、定理、定义的知识点、隐含条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以便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求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y与底角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作出函数图像.
本题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在画图时,自变量x取值为全体实数,忽视了“0 三、重视分析课本例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本上的例题都是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例题,指出本例所体现出的概念、定理、法则,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对例题的分析主要从三方面进行. 1.从纵向去分析 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本例题要分析透一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领会,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从横向去分析 在解题时,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证,但课本上往往给出的只有一种或两种解法,而实际上有的题目有几种解法、证法,这就需要从横向去分析、理解,找到解题方法. 结几种解题方法.这样可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从题目变换去分析 即有意改变例题中的某些已知条件或改变题目中要求的问题,使之成为一个新题目,然后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比变题后新题与原题的不同之处,所用到的知识点是否有所变化. 例如:在三角形内截取一个矩形,矩形的一边在BC上,有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求矩形的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这个题可以变换为:在一个三角形中要截取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使得矩形的两个顶点在三角形同一条边上,另两个顶点分别在另两条边上,且已知三角形的一边及这边上的高分别为20㎝、16㎝,求这个矩形的最大面积. 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是类似的,只是求的问题不同而已.因此,如果数学教师对每个题都去研究“变题”,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然,教师在变式题教学中要做到变化有度,适可而止.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师在讲完一节、一章或一单元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但绝不仅仅是对概念的重复罗列,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提炼,使之成为有条理化、规律、易记的知识. 初三代数二次函数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学完内容后学生一般似懂非懂,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已知(2)写出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在顶点处x的取值决定函数值的最大、最小,反过来,当函数值最大或最小时,x取什么值? (3)作出函数图像,由图像总结出二次函数的作图,一般取多少个点,取哪几个点就可画出图形? (4)观察图像与y轴的交点跟数的增减性如何? 经过观察、总结、归纳,以点带面,让学生了解本节课中所讲到或学生一下子没理解到的一些问题,养成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习惯,这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乃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这种概括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克鲁切茨基.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孙敦甲,林崇德.中小学数学能力的结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1(6). [3]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黄桂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教师在上课前要在课本知识上下工夫,不能靠多做复习资料题,搞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数学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
一、让学生养成阅读课本概念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目前,中学生最大的缺点在于不喜欢看课本,更不喜欢阅读课本中的概念,只等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也只为传授知识而教学,没有引导学生从课本的概念中挖掘内涵,提取重要条件.要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概念、定理、定义,理解内涵,挖掘条件,教师在板书概念、定理、定义时不能过简,以免口误、笔误让学生产生对概念的错误理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例如,对于初中几何的垂径定理,我拟了三个问题,让学生阅读自学.
问题1:圆是轴对称图形吗?是中心对称图形吗?
这三个问题考查了学生对概念、定理的理解能力,如果学生不认真阅读理解,就很难找到正确答案,更谈不上能力得到提高了.
二、重视挖掘课本中概念、定理、定义的隐含条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数学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比较突出,很多知识点需通过想象和推理才能揭示出来.由于学生没有养成阅读课本的习惯,思维和推理能力都不强,对教材内容看不懂,不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概念、定理、定义的知识点、隐含条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以便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求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y与底角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作出函数图像.
本题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在画图时,自变量x取值为全体实数,忽视了“0 三、重视分析课本例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本上的例题都是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例题,指出本例所体现出的概念、定理、法则,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对例题的分析主要从三方面进行. 1.从纵向去分析 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本例题要分析透一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领会,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从横向去分析 在解题时,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证,但课本上往往给出的只有一种或两种解法,而实际上有的题目有几种解法、证法,这就需要从横向去分析、理解,找到解题方法. 结几种解题方法.这样可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从题目变换去分析 即有意改变例题中的某些已知条件或改变题目中要求的问题,使之成为一个新题目,然后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比变题后新题与原题的不同之处,所用到的知识点是否有所变化. 例如:在三角形内截取一个矩形,矩形的一边在BC上,有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求矩形的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这个题可以变换为:在一个三角形中要截取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使得矩形的两个顶点在三角形同一条边上,另两个顶点分别在另两条边上,且已知三角形的一边及这边上的高分别为20㎝、16㎝,求这个矩形的最大面积. 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是类似的,只是求的问题不同而已.因此,如果数学教师对每个题都去研究“变题”,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然,教师在变式题教学中要做到变化有度,适可而止.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师在讲完一节、一章或一单元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但绝不仅仅是对概念的重复罗列,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提炼,使之成为有条理化、规律、易记的知识. 初三代数二次函数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学完内容后学生一般似懂非懂,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已知(2)写出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在顶点处x的取值决定函数值的最大、最小,反过来,当函数值最大或最小时,x取什么值? (3)作出函数图像,由图像总结出二次函数的作图,一般取多少个点,取哪几个点就可画出图形? (4)观察图像与y轴的交点跟数的增减性如何? 经过观察、总结、归纳,以点带面,让学生了解本节课中所讲到或学生一下子没理解到的一些问题,养成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习惯,这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乃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这种概括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克鲁切茨基.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孙敦甲,林崇德.中小学数学能力的结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1(6). [3]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黄桂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教师在上课前要在课本知识上下工夫,不能靠多做复习资料题,搞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数学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
一、让学生养成阅读课本概念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目前,中学生最大的缺点在于不喜欢看课本,更不喜欢阅读课本中的概念,只等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也只为传授知识而教学,没有引导学生从课本的概念中挖掘内涵,提取重要条件.要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概念、定理、定义,理解内涵,挖掘条件,教师在板书概念、定理、定义时不能过简,以免口误、笔误让学生产生对概念的错误理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例如,对于初中几何的垂径定理,我拟了三个问题,让学生阅读自学.
问题1:圆是轴对称图形吗?是中心对称图形吗?
这三个问题考查了学生对概念、定理的理解能力,如果学生不认真阅读理解,就很难找到正确答案,更谈不上能力得到提高了.
二、重视挖掘课本中概念、定理、定义的隐含条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数学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比较突出,很多知识点需通过想象和推理才能揭示出来.由于学生没有养成阅读课本的习惯,思维和推理能力都不强,对教材内容看不懂,不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概念、定理、定义的知识点、隐含条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以便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求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y与底角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作出函数图像.
本题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在画图时,自变量x取值为全体实数,忽视了“0 三、重视分析课本例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本上的例题都是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例题,指出本例所体现出的概念、定理、法则,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对例题的分析主要从三方面进行. 1.从纵向去分析 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本例题要分析透一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领会,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从横向去分析 在解题时,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证,但课本上往往给出的只有一种或两种解法,而实际上有的题目有几种解法、证法,这就需要从横向去分析、理解,找到解题方法. 结几种解题方法.这样可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从题目变换去分析 即有意改变例题中的某些已知条件或改变题目中要求的问题,使之成为一个新题目,然后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比变题后新题与原题的不同之处,所用到的知识点是否有所变化. 例如:在三角形内截取一个矩形,矩形的一边在BC上,有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求矩形的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这个题可以变换为:在一个三角形中要截取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使得矩形的两个顶点在三角形同一条边上,另两个顶点分别在另两条边上,且已知三角形的一边及这边上的高分别为20㎝、16㎝,求这个矩形的最大面积. 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是类似的,只是求的问题不同而已.因此,如果数学教师对每个题都去研究“变题”,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然,教师在变式题教学中要做到变化有度,适可而止.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师在讲完一节、一章或一单元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但绝不仅仅是对概念的重复罗列,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提炼,使之成为有条理化、规律、易记的知识. 初三代数二次函数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学完内容后学生一般似懂非懂,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已知(2)写出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在顶点处x的取值决定函数值的最大、最小,反过来,当函数值最大或最小时,x取什么值? (3)作出函数图像,由图像总结出二次函数的作图,一般取多少个点,取哪几个点就可画出图形? (4)观察图像与y轴的交点跟数的增减性如何? 经过观察、总结、归纳,以点带面,让学生了解本节课中所讲到或学生一下子没理解到的一些问题,养成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习惯,这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乃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这种概括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克鲁切茨基.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孙敦甲,林崇德.中小学数学能力的结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1(6). [3]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