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动起来

2014-08-21王吉明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做文章零点区间

王吉明

“函数的零点”是“函数与方程”一节的第一部分内容,它是学生在相对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一个新内容,它承接了前面的函数知识,是学习后面“二分法”的基础,也是函数与方程关系的重要体现.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我们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在备课、上课等环节上做了一些文章,通过教学实践,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收获.

一、在情境引入上做文章

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尽管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了基本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但教学的起点仍不能太高,所以我在引入时先让学生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1)f(x)=-2x+3;(2)g(x)=x2-4x-5;(3)h(x)=2x.在学生顺利完成了这几个常见的基本函数图像后,我又出示一组问题,解下列方程:(1)-2x+3=0;(2)x2-4x-5=0;(3)2x=0.对于第三个方程,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但又发现这个问题和刚才要求画的图像有点关联.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很快发现它的结果是无解.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上述函数与对应方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函数的零点”的概念,并很好地借助上面的两组题目从两个方面给出零点的解释.

二、在设问上做文章

本节课几个关键设问的地方分别是:

1.我在零点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完成了画函数图像、解方程之后,问学生:“这两组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函数图像是从形上表达,方程是从数上表达,感受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同时我也在启发学生,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和对应方程的解之间的统一性.一方面为零点概念理解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为后面学习“函数与方程”做好准备.

2.为了能让学生顺利理解和接受函数零点存在的条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观察下面函数y=f(x)的图像.

①在区间[a,b]上 (有/无)零点;f(a)·f(b) 0(>或<).

②在区间[b,c]上 (有/无)零点;f(b)·f(c) 0(>或<).

③在区间[c,b]上 (有/无)零点;f(c)·f(d) 0(>或<).

从而得到结论: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并且满足f(a)·f(b)<0,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

在理解这个零点判断方法的时候,我还让学生思考:图像连续是什么意思?如果满足条件时有零点,那么,能判断零点的个数吗?如果f(a)·f(b)>0,能判断是否有零点吗?若函数有零点,一定是f(a)·f(b)<0吗?这么多抽象的、繁杂的问题怎么解决呢?如果只用语言解释,学生肯定是越听越糊涂的,我借助课本中的一个熟悉的函数图像,非常直观地解释了上述问题.

三、在选题上做文章

首先是引入时的选题,充分体现了基础性、低起点,让所有学生能跟着动手,这样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有利于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其次在例题的选择上,注重针对性、层次性,体现通解通法.

【例1】 证明二次函数y=2x2-3x-7有两个不同的零点.

【例2】 求证:函数f(x)=x3+x2+1在区间(-2,1)上存在零点.

【例3】 f(x)=lgx+x-3有几个零点?

显然例1很简单,用初中知识就可以解决,但我让学生考虑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学生一开始处理例2时感觉无从下手,因为三次方程不好解,但通过我的引导想到了函数零点的判断方法,很快就知道怎么做了.接着,我又问:可以画图像发现吗?根据函数零点的定义,求x3+x2+1=0的解,再将方程转化为x3=-x2-1,这样画函数f1(x)=x3和f2(x)=-x2-1的图像,发现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原函数的零点.怎么判断它在区间(-2,1)上呢?算f1(-2)=-8,f2(-2)=-5,得出f1(-2)f2(1),这样得到函数f(x)=x3+x1+1在区间(-2,1)上存在零点.至于例3,学生在例1、例2的基础上很快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延伸思考:该零点的范围是什么?能不能进一步缩小?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再认识,我深刻体会到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能让最多的学生动起来,不仅仅是手动,还要嘴动,更重要的是脑动.只有真正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主角,才能实现课堂真正的高效性,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能力提高.

(责任编辑 黄桂坚)

“函数的零点”是“函数与方程”一节的第一部分内容,它是学生在相对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一个新内容,它承接了前面的函数知识,是学习后面“二分法”的基础,也是函数与方程关系的重要体现.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我们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在备课、上课等环节上做了一些文章,通过教学实践,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收获.

一、在情境引入上做文章

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尽管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了基本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但教学的起点仍不能太高,所以我在引入时先让学生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1)f(x)=-2x+3;(2)g(x)=x2-4x-5;(3)h(x)=2x.在学生顺利完成了这几个常见的基本函数图像后,我又出示一组问题,解下列方程:(1)-2x+3=0;(2)x2-4x-5=0;(3)2x=0.对于第三个方程,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但又发现这个问题和刚才要求画的图像有点关联.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很快发现它的结果是无解.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上述函数与对应方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函数的零点”的概念,并很好地借助上面的两组题目从两个方面给出零点的解释.

二、在设问上做文章

本节课几个关键设问的地方分别是:

1.我在零点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完成了画函数图像、解方程之后,问学生:“这两组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函数图像是从形上表达,方程是从数上表达,感受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同时我也在启发学生,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和对应方程的解之间的统一性.一方面为零点概念理解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为后面学习“函数与方程”做好准备.

2.为了能让学生顺利理解和接受函数零点存在的条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观察下面函数y=f(x)的图像.

①在区间[a,b]上 (有/无)零点;f(a)·f(b) 0(>或<).

②在区间[b,c]上 (有/无)零点;f(b)·f(c) 0(>或<).

③在区间[c,b]上 (有/无)零点;f(c)·f(d) 0(>或<).

从而得到结论: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并且满足f(a)·f(b)<0,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

在理解这个零点判断方法的时候,我还让学生思考:图像连续是什么意思?如果满足条件时有零点,那么,能判断零点的个数吗?如果f(a)·f(b)>0,能判断是否有零点吗?若函数有零点,一定是f(a)·f(b)<0吗?这么多抽象的、繁杂的问题怎么解决呢?如果只用语言解释,学生肯定是越听越糊涂的,我借助课本中的一个熟悉的函数图像,非常直观地解释了上述问题.

三、在选题上做文章

首先是引入时的选题,充分体现了基础性、低起点,让所有学生能跟着动手,这样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有利于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其次在例题的选择上,注重针对性、层次性,体现通解通法.

【例1】 证明二次函数y=2x2-3x-7有两个不同的零点.

【例2】 求证:函数f(x)=x3+x2+1在区间(-2,1)上存在零点.

【例3】 f(x)=lgx+x-3有几个零点?

显然例1很简单,用初中知识就可以解决,但我让学生考虑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学生一开始处理例2时感觉无从下手,因为三次方程不好解,但通过我的引导想到了函数零点的判断方法,很快就知道怎么做了.接着,我又问:可以画图像发现吗?根据函数零点的定义,求x3+x2+1=0的解,再将方程转化为x3=-x2-1,这样画函数f1(x)=x3和f2(x)=-x2-1的图像,发现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原函数的零点.怎么判断它在区间(-2,1)上呢?算f1(-2)=-8,f2(-2)=-5,得出f1(-2)f2(1),这样得到函数f(x)=x3+x1+1在区间(-2,1)上存在零点.至于例3,学生在例1、例2的基础上很快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延伸思考:该零点的范围是什么?能不能进一步缩小?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再认识,我深刻体会到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能让最多的学生动起来,不仅仅是手动,还要嘴动,更重要的是脑动.只有真正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主角,才能实现课堂真正的高效性,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能力提高.

(责任编辑 黄桂坚)

“函数的零点”是“函数与方程”一节的第一部分内容,它是学生在相对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一个新内容,它承接了前面的函数知识,是学习后面“二分法”的基础,也是函数与方程关系的重要体现.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我们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在备课、上课等环节上做了一些文章,通过教学实践,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收获.

一、在情境引入上做文章

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尽管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了基本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但教学的起点仍不能太高,所以我在引入时先让学生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1)f(x)=-2x+3;(2)g(x)=x2-4x-5;(3)h(x)=2x.在学生顺利完成了这几个常见的基本函数图像后,我又出示一组问题,解下列方程:(1)-2x+3=0;(2)x2-4x-5=0;(3)2x=0.对于第三个方程,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但又发现这个问题和刚才要求画的图像有点关联.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很快发现它的结果是无解.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上述函数与对应方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函数的零点”的概念,并很好地借助上面的两组题目从两个方面给出零点的解释.

二、在设问上做文章

本节课几个关键设问的地方分别是:

1.我在零点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完成了画函数图像、解方程之后,问学生:“这两组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函数图像是从形上表达,方程是从数上表达,感受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同时我也在启发学生,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和对应方程的解之间的统一性.一方面为零点概念理解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为后面学习“函数与方程”做好准备.

2.为了能让学生顺利理解和接受函数零点存在的条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观察下面函数y=f(x)的图像.

①在区间[a,b]上 (有/无)零点;f(a)·f(b) 0(>或<).

②在区间[b,c]上 (有/无)零点;f(b)·f(c) 0(>或<).

③在区间[c,b]上 (有/无)零点;f(c)·f(d) 0(>或<).

从而得到结论: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并且满足f(a)·f(b)<0,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

在理解这个零点判断方法的时候,我还让学生思考:图像连续是什么意思?如果满足条件时有零点,那么,能判断零点的个数吗?如果f(a)·f(b)>0,能判断是否有零点吗?若函数有零点,一定是f(a)·f(b)<0吗?这么多抽象的、繁杂的问题怎么解决呢?如果只用语言解释,学生肯定是越听越糊涂的,我借助课本中的一个熟悉的函数图像,非常直观地解释了上述问题.

三、在选题上做文章

首先是引入时的选题,充分体现了基础性、低起点,让所有学生能跟着动手,这样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有利于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其次在例题的选择上,注重针对性、层次性,体现通解通法.

【例1】 证明二次函数y=2x2-3x-7有两个不同的零点.

【例2】 求证:函数f(x)=x3+x2+1在区间(-2,1)上存在零点.

【例3】 f(x)=lgx+x-3有几个零点?

显然例1很简单,用初中知识就可以解决,但我让学生考虑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学生一开始处理例2时感觉无从下手,因为三次方程不好解,但通过我的引导想到了函数零点的判断方法,很快就知道怎么做了.接着,我又问:可以画图像发现吗?根据函数零点的定义,求x3+x2+1=0的解,再将方程转化为x3=-x2-1,这样画函数f1(x)=x3和f2(x)=-x2-1的图像,发现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原函数的零点.怎么判断它在区间(-2,1)上呢?算f1(-2)=-8,f2(-2)=-5,得出f1(-2)f2(1),这样得到函数f(x)=x3+x1+1在区间(-2,1)上存在零点.至于例3,学生在例1、例2的基础上很快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延伸思考:该零点的范围是什么?能不能进一步缩小?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再认识,我深刻体会到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能让最多的学生动起来,不仅仅是手动,还要嘴动,更重要的是脑动.只有真正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主角,才能实现课堂真正的高效性,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能力提高.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猜你喜欢

做文章零点区间
解两类含参数的复合不等式有解与恒成立问题
挽救海里的珊瑚,要在天上做文章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科数学第21题的五种解法
巧用“加法”做文章
一类Hamiltonian系统的Abelian积分的零点
基层电视台要瞄准“农”字做文章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可以选取无限远点作为电势零点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单调区间能否求“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