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2014-08-21刘晓玉
刘晓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和生命之魂,也是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元素,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念,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文化建设各个方面,是需要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和引领作用,其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文化建设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延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文化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有机表现。因此,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和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过程。
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
(一)文化发展水平不一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较好的,所占比例约为20%。这些村经济基础好,村级组织力量较强,交通方便,大多数农民有一定文化素质,村风民风和谐,村有文化骨干队伍,有休闲广场、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经费有一定保证,坚持常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二类是普通的,所占比例60%,村有文化骨干牵头活动,但不经常,经费缺少保证,文化设施不健全,只在春节等重大传统节日期间才搞一些活动。三类是较弱的,占比约为20%,这些村经济薄弱,村级组织力量不强,人口少且居住分散,基本没有文化设施,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少人气,极少开展活动。
(二)文化设施不足,利用率不高
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以村投入为主,市、区、镇三级给予适当补助。因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较弱,一些村往往将有限的财力用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对文化基础设施及活动经费投入有限,甚至挤占上级政府补助用于文化建设的经费。目前,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通过村庄整治虽有明显好转,但仍不能适应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各地在发展上也极不平衡,高起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不多;部分地方宣传窗、阅报栏、活动室等传统文化阵地仍不健全;一些村的文化设施陈旧老化,跟不上时代要求;规划建设中对演出平台、健身场所、宣传阵地等文化设施往往缺少事先的统筹安排;等等。
(三)文化方式单一,文化需求难以满足
一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有些农民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年轻人认为玩电子游戏、泡网吧就是文化消费,年长者则干脆认为花那个冤枉钱做什么,花那些钱还不如投入再生产,有些家庭文化生活支出近于零。二是文化生活方式单一。据调查,80%以上的农民文化生活仅限于看电视、打牌、娱乐、听戏。三是文化生活品味不高。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看电视、聚众喝酒,甚至打牌赌博。没有先进文化的感染和启迪,一些地方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仍在群众中传播滋长,道德危机日益显现。
(四)文化队伍人才匮乏、力量不足
虽然在创建村级文化俱乐部活动中涉及到要求有一支或数支业余文化骨干队伍,但大多数村只有一两支队伍,人数少、规模小,搞活动时需要借助学校、企业的力量。村级文化俱乐部管理员大多为老年协会人员,基本上没有经过业务培训,也缺少文化特长,在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很难发挥作用,从各地情况看,参与文化活动主要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青壮年较少,文化工作质量不高,除了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方式,能举办贴近生活实际,真实反映农民群众生活,积极向上文化活动的村,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
(一)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环境影响人,环境改变人,环境造就人。随着新型农村社区整治工作的全面完成,村庄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变,服务设施渐趋完善,农民的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生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观念得到更新,陈规陋习逐步摒弃,逐步培养了文明的生活习惯。农民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意识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民综合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深入挖掘,倡导新风,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的深层内涵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进一步丰富文化活动的深层内涵。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文化”的思路,结合古村落、古名居、古祠堂等众多文化遗产,精心打造村落文化的亮点和特色,全面加强建筑风格、休闲娱乐、村口景观等方面建设,重新梳理村规民约,编写村史,尤其对本村的人文典故进行挖掘,增强农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促使农民群众深刻理解历史和传统,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理顺关系,统筹协调,多元举措促进农村文化繁荣
一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文化也是生产力。在当前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文明修养和文化建设,对于村民素质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是基础,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建设则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硬件是搞好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但硬件不是文化建设的全部,硬件依靠软件的完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通过以村落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建设为龙头,村民道德教育为内容来促进村庄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改善。文化设施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的。三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融合,注意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寻找优秀传统文化最佳的现代表现方式。要古为今用,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使传统文化具有时代内涵。四是一主与多辅的关系。对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挖掘传统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孝文化、宗祠文化、诚信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发展弘扬,也是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的关系。
(四)创造条件,外引内化,以人才培育助力农村文化发展
当前解决基层文化落后,人才缺乏的问题,还应当坚持“外引内化”的思路,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加强外联,加大与县、市一级文化人才的沟通、学习、交流,还要建立人才下乡帮扶机制,形成长效良性互动,避免一阵风。另一方面,要在当地选拔和培养文化人才,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让农民自办文化,让乡土艺术家在民间“红”起来。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民间艺人,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更要留住人才,提供文化人才业务培训、提升的条件,通过免费提供就近就便的文化服务和培训,努力实现每人掌握一项文化技能的基层文化人才培养目标。文化站可根据农民群众的文化要求,实行订单式教学,有针对性地举行文艺培训;组织农民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更要帮助解决基层文化干部的实际困难,排除生活发展的后顾之忧,引导和激励乡镇文化站扎实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