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战略抉择
2014-08-21尹后庆
尹后庆
[摘要]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是上海在“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要求下对高位运行的义务教育发展所作的判断与选择。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引擎、学校是教育改革发生的策源地、评价是教育改革与决策的重要依据、体制机制是教育改革的基础保障。
[关键词]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历史方位;战略抉择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教育改革最活跃、教育水平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是上海在“转型发展,创新驱动”要求下对高位运行的义务教育发展所作的判断与选择。
一、上海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方位
上海义务教育发展历程与城市发展的进程一直是紧密相连。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率先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城市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抓住机遇,连续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等,优先改善了义务教育存量资源。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上海城市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的二元结构矛盾逐渐化解。但在公共服务体系的重新架构中,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迅速增长,优质资源相对“稀缺”的现象较突显;另一方面郊区教育发展承受着中心城区人口不断向郊区导入、外来流动人口在郊区集聚、本地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等多重压力,使郊区义务教育学龄人口比例逐年上升。为有效应对这一趋势,上海实施了郊区学校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累计在郊区投资99.13亿元,建设了499个基础教育基建项目(占全市基础教育基本建设项目的84.29%)。通过多年的努力,上海义务教育不断交替改造存量和扩张增量,有效优化了资源配置。同时,上海连续滚动实施“二期课改”,通过大规模培训提升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创新机制激发学校活力开展素质教育,使义务教育进入了高位运行阶段。
放眼世界,发达国家、地区都把义务教育作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比如,芬兰政府把围绕提高学生基本素养、聚焦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质量的更高追求。《世界发展报告2006:公平与发展》指出,教育投入无论在学校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对学生成绩并没有正面影响,在学校层面的因素中,唯一一个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的就是教学资料和具有充分正规教育背景的教师。我们需要汲取国际先进教育改革经验,进一步提高上海义务教育发展水平。
目前,上海社会正在转型,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策略、方式方法也在变化中。与十年前相比,上海义务教育发展已经呈现出以下特征:尽管按照人口变化及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继续加大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的力度仍然需要,但已经不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尽管按照课程设置要求保持学生良好学业成绩依旧重要,但已经不再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唯一追求;仅仅是教育人学机会的均等、教育硬件设施的统一配置、教育质量的标准化并不能深刻反映发展内涵和均衡的本质,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新诉求,更不是教育改革的全部价值追求。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课程教学方面,实现教育过程和结果公平远比机会公平更为困难。无论是0ECD的PISA测试,还是教育部“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测试,都反映了上海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在国际上或者国内都处于相对领先地位。这说明上海连续滚动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明显,“三类课程”符合上海学生发展需要。但对照《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要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依然无法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要,陈旧的教学模式与方式方法仍然在学校占主导地位,学校之间课程的执行能力、研究能力、改造能力、开发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各种测试的结果以及上海市教育信息调查队的长期监测数据表明,义务教育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偏重。这说明,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的教育设施设备和课程内容,要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效益和高质量,需要漫长的过程和不懈的探索与改革。同时,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实现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公平远比得到教育机会的公平更为困难。
二是在教师队伍方面,在教育实践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成为改进教育过程的关键要素。总体上看,上海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等在稳步提高。但在人力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尤其是学校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主要不是提高学历层次而是专业能力提升、实践智慧彰显的问题。实践告诉我们,要解决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深层次的问题,仅调配硬件资源是不行的,提升人力资源水平、优化师资配置,克服单纯强调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倾向,更加注重教师教育境界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应成为教育过程改进的关键要素。
三是在评价改革方面,转型中的教育质量提升迫切需要科学的评价指向。教育价值观决定教育的评价观,市场经济社会多元发展格局和利益的多重性,很难在教育内部及外部统一对教育价值的认识,用简单的分数评判一直成为教育评价的主流。随着上海教育质量的逐步提升,建立反映质量内涵的先进评价体系、掌握科学测评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已经不能仅仅依赖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效益,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内涵建设、教育的人本价值,让教育过程更加丰富、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多样化需求充分满足等,这是我们面临的极大挑战。
四是在经费和校舍方面,关键在于优化分配结构和健全推进机制。在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今天,如何优化投入结构和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中心城区,学校建设任务相对较少,财政资金用于教育内涵的制度设计以及体制、机制的创新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上海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郊结合部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郊结合部街镇集中、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向城郊结合部转移,人口布局的变化导致城郊结合部公共服务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健全和完善按照常住人口配置资源的体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一项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