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4-08-20缪爱红
摘 要:阅读和生活是心灵的舞台,亦是相互通透的优良契机。教师在宁静的课堂中将阅读与生活串联起来,引领学生沉下心和文本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己对话,力求触动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发现、品悟、思考的能力。拥有这些能力的人是充实的,而充实的人生即为作文之源。
关键词:阅读 生活 充实 串联 对话
作文乃“缘情”“言志”之物,是主体情感的自觉倾诉,其写作冲动主要来源于内驱力,它既不受制于人,也不屈从于外。它最终就是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结合。但是,这些都不是教师可以直接拿给学生的,这里没有公式,没有捷径。笔者也曾有过受挫感:学生没有写作兴趣,并且害怕写作文,被逼着去想、去挤、去编,永远是“没啥写”;教师对学生写作的干预和指导,常常是辛劳而寡效。
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写作,并且有内容写?以下的尝试供大家探讨。
一、作文之源现状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文章不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了。但不可否认,写作是情感的宣泄,是心灵的自白,更是思想的整理和升华。它体现了人对生活的热爱,它应是生命的一部分。然而,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不要说热爱写作,即便退一步,要有内容可写,亦是很大的难题了。哪个学生不在读书,不在成长?为何还普遍感觉没话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米”呢?我们的阅读和生活都去哪儿了?
估计很多学生一听到这,马上会反驳说:“应试环境下我们多苦啊!生活三点一线,简单枯燥,无趣至极,哪会有内容可写?至于阅读,没时间也没劲,再说了我会背书,就是不会读书。背了很多,也不见得有用。”这是笔者听得最多的学生的回答。
写作当然要有充实的生活。生活过得风生水起,日子过得跌宕起伏固然会有故事,也有可能充实。但充实的生活却未必定要起起落落,让人扼腕惊叹才算。充实与否的关键在于个人对生活的观察与体悟,理解与思考。同样与家人吃饭,有人全然不在意,吃得寡淡无味;有人却吃到了菜品的改良,家人的心境,甚至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充实的含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1]所以,我们真正缺少的并不是生活表面的五光十色,而是这“明白”“发现”“推断”“兴趣”……
存在相同问题的还有我们的阅读。陈平原教授认为“知道很多,体会很浅”是今天我们文学教育的一个通病。学生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没有深入的体悟,没有独立的见解,恰似猪八戒吃人参果,什么味儿也没尝到。这里有学生的原因,但不可否认也和功利化日趋严重的浮躁的教育大环境有关。排名位次,警告检讨,下岗威胁,没几个教师能真正淡定。稍不留神,语文教学就退化成“默篇”时代了。尽管危害大,后遗症明显,但短期见效最快。
使用教科书的标准化教学常常让课堂阅读以传授为主,学生迅速获得有关作家作品的精髓结论。这或许有利于知识普及,但要说个人长进,还远远不够,不注重个人品味和体悟,养成“道听途说”的学风更是大患。早在晚清西学大潮中,章太炎对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弊端:“制之恶者,期人速悟,而不寻其根柢,专重耳学,遗弃眼学,卒令学者所知,不能出于讲义。”[2]注重于给予和记忆的速效阅读方式,是无法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的。没有感悟的阅读,哪能成为写作之源?触动学生,使其有所思考才是通往学生有话说的唯一途径。
怎么让学生感受到充实的生活,让阅读触动学生的心灵?
二、在宁静的课堂,阅读和生活的串联中发掘作文源头
放慢脚步,放平心态。在宁静的课堂中,将阅读和生活串联,带着学生把心沉淀下来,敏锐地观察,用心地体会,深入地理解,独立地思考,尽可能扩展深化他们的感受程度。阅读是通透生活的一个优秀契机,同时生活也可以掘深阅读的感悟。
能紧扣学生心弦的阅读教学绝不同于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教学,而是借助纤细的交响乐展开的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教师有个通病是好讲,唯恐冷场。但是教师独白的方式难以真正实现教学的目标,学生的学习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来实现的。示例如下:
和许多喜欢归有光散文的老师一样,他的《项脊轩志》笔者是带着学生细细琢磨的。
首先引领学生静心和文本对话。
要求学生疏通文意、初识项脊轩。理出三个人物并以“归有光对哪个用情最深且找出理由”这一问题导入课文品读。在这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和思考是关键。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意见,教师适当深化点拨,充分开展和他人的对话。学生意见不同,各有观点,各抒己见。大部分同学认为重在母亲或祖母,所找依据多为文中直抒胸臆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学生的阅读体验毕竟有限,读得不够深透也在所难免。因此教师的引领在这里就比较重要了。而这里的解读又要充分结合生活体验。
以忆叙妻事为例:文中仅有“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及“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两事,且每事一句话就结束了。但也就这么两句话却蕴涵了所有的风景和情谊。什么样的夫妻感情深厚?如何体现出来?古代士子寒窗苦读,虽然为了功名仕途,悬梁刺股,动力十足,但也难免枯燥。所以学子们最憧憬的读书场景有两种,一是夜半耕读,风移影动,鬼怪狐媚前来相慰。这类属于读书人的枯燥臆想症,现实中不存在。二是类似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相伴,相知相守。这类太过浪漫,在古代有违礼教世俗,也不现实。所以回头来看,归有光读书,夫唱妻随,红袖添香,宁静而惬意,是多么地幸福与美好。妻子的学问应该没有他好,不一定能切磋,但夫妻俩志趣相投,叩问古事,凭几学书,有情调,有情趣。试想,解答完古事,当妻子用一种爱慕崇拜的眼神来凝望自己时;当看书或有倦意,抬眼即见妻子凭几学书可爱认真的模样时,归有光心底的温馨、幸福怎可言喻!就算现如今,如此和谐雅致的夫妻又能有几对?endprint
更何况这不是归有光的一厢情愿。我们来看其妻子转述的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小妹对姐姐家的阁子间充满好奇,是什么引发她的好奇的?一定是姐姐言语间常常提到的缘故。而姐姐常提到的也必定是阁子间温馨幸福的两人生活,爱屋及乌,幸福溢于言表嘛。如此这般伉俪情深,怎能不深情,不让人动容?而如今人已去,物还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包含着归有光多少深情,心酸和感慨。树在此时是有灵性的,是归有光全部的寄托。
在这堂课上学生很有认同感,把作品中文句放回鲜活的生活,果然要比初读是有意蕴的多,也有很多感慨。有个女生站起来为大家朗诵了席慕容的现代诗《一棵开花的树》。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琐事不碎,细节不浅,生活的充实是无止境的。生活得是否充实关键在于能否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深刻体悟。粗糙、笼统、简陋、轻率,缺乏细腻成分,无疼痛感的生活,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感受。史铁生将自己沉潜到了人性之海的深处,得以对生命对生活进行深刻的静观。
笔者请学生静下心来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看似寻常却是家人之间深情体现的事件或细节。我们的生活不是琼瑶剧,我们生活中的人也不会个个都是“咆哮帝”,现实生活中鲜有人那么直接夸张的表达情感。但事实上,我们的情感不比他们少,也并不比他们浅。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有观察和体悟。课上学生们交流了很多,课后也写了周记。事后,有同学说,“家是心灵的港湾”这句话不再是以前那个张口即来却又空泛单薄、没有内涵的句子了,生活中很多原本习以为常的事现在看来也不那么简单容易了。
《项脊轩志》看似琐碎唠叨、云淡风轻的文章,实则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本文寄寓了他对生命中的三个重要女人的深沉怀恋,她们是他坎坷的人生历程中(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第、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不可或缺的亮色与暖色。这样的文章怎会不深情?细读细品,味道就出来了,生活也是这样需要品嚼的。如果我们只会对生活进行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那么,久而久之,我们的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心灵会变得麻木。
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其实就是与文中的人物同悲共喜,经历一种别样的人生。藉此品读,希望能为学生掀开看深生活、品味生活、进而充实生活的一角,也为作文写作拓深一片疆域。
三、拓展开源
写好作文,光凭课内肯定是不够的。《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3]因而除了课内导读,教师还需引领学生走近一批优秀的作家,指导学生自读自品。可以先从大家熟悉的归有光、史铁生等开始,然后可以介绍一批有个性有特色的作家,如鲁迅、老舍、冯骥才、张爱玲、萧红、叶广岑、余华、金宇澄、王开岭等,其中,地域特色也值得关注。当然,近来获奖的莫言也是不错的人选。他的生活经历、他的作品和他的“大悲悯”观同样值得大家咂摸一番。学生课后自读名家作品,感受写作对生命的支撑,对生活的参悟,对灵魂的洗涤,对思想的升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能小觑学生自读思考的能力。有一天,上小学的小侄女突然很认真地问笔者,究竟是诚实好还是不诚实好?如果诚实后出了大事故呢?原来她自己翻看了冯骥才《俗世奇人》中《酒婆》一文。酒店老板为谋私利,在酒中兑水,酒婆喝后醉一会儿就好了。后来老板晚年得子,一感动,迷途知返,不在酒中掺水了。这回酒婆喝了酒,出了巷子还没醉醒,结果到马路上被车子撞死了。是啊,生活毕竟与童话世界不同,时或世事难料,造化弄人,时或黑白不分,好坏不辨,我们要怀着一颗怎样的心来对待这个世界呢?笔者相信会思考的学生不会对阅读对生活无动于衷。
真正的阅读与写作一样,是能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的。当学生们品味到生活的滋味,触摸到自己脉搏的跳动、感受到思考的乐趣时,他们就会有话要说,这样怎会没东西可写呢?
注释:
[1]叶圣陶:《怎样写作》,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页。
[2]章太炎:《救学弊论》,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60页。
[3]苏轼:《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3页。
参考文献:
[1]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王旭明,陈平原.怎么学好语文,怎么教好语文[N].中国青年报,2013-06-19.
[3][日]佐藤学著,钟启泉,陈静静译.教师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缪爱红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215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