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理论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引入研究
2014-08-20李冰洁
摘 要:项目管理理论是工业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工业设计作为科学与设计的共同产物,需要引入项目管理理论,来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从项目管理理论出发,结合工业设计教学特点,提出项目管理理论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方式,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业设计;教学方式
一、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指通过对项目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协调和指挥活动,来实现特定的目标。可以看出,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谓的管理不仅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人身和财产的有效管理,还有处在特殊背景下的设备、质量和环境的管理。
项目管理对工业设计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项目管理保证了教学质量
由于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学质量的控制与管理,作为最基本的构成要件势必会给予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和强调,会直接督促学生对学习质量的重视度,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力军,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因此,有效的管理就成为教学质量的保障。
2.项目管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提高就是要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收益,而项目管理涉及人、物、环境等诸多方面,对这些方面都进行了合理的计划和控制,实际上是让整个学习进度以及影响因素都变得清晰可见,也更利于发现学习过程中不必要的消耗,从而及时控制和调整,以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二、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项目管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人的管理、物的管理、环境的管理。接下来具体分析。
1.人的管理
人的管理方面存在两大问题:自身管理意识差和学校管理不到位。实践中存在很多学生自制意识差,不能有效约束自己,学习过程中出现被动学习,尤其体现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出现交头接耳现象,扰乱课堂秩序。而教师担负着管理学生的义务,维持课堂纪律,但实践中存在很多教师上课时,对课堂纪律不闻不问,只关注部分学生的学习,造成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大,违背了工业设计教学的初衷。因此应当重视对人的管理,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还要加强教师的管理。
2.物的管理
物质条件是一切生产的基础,要做好项目管理,保证物的有效管理成为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物的管理主要指与工业设计教学有关的仪器和工具的管理。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做好教学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但实践中出现了部分学校忽视对教学器械的管理,由于长期放置又无人清理,造成教学器材的损坏,在使用时不能正常使用,影响了教学质量。物的管理对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物的缺失会丧失学习机会,降低学习质量,需要高度重视。
3.环境的管理
良好的环境是成功的保证,环境作为一切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过高的噪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正常学习。
三、关于教学的建议
1.做好人的管理教育
针对学生的管理现状,建议应当从两方面入手,做好人的控制工作。一个方面是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意识的建立需要感知、思维、重复的动作,学生应当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自我控制意识,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不断约束自己,完善自己。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或者组织专门活动,来引导学生有效控制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自我管理的任务,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有突出表现的学生,适时给予鼓励,对于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惩罚,促进学生建立自我管理意识。
2.做好物的管理
物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人的管理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器材的管理工作,主要应当从定期的专门人员的清理工作出发,来做好物的管理工作。教学器材的使用频率并不大,这就可能造成多数器材被长时间闲置,如果当中没有定期进行清扫,很可能造成器材的腐蚀或磨损,严重的直接导致器材不能发挥基本功能,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3.做好环境管理
对于工业设计教学来说也是一样,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成绩,就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针对教学当中出现的环境影响因素,学校方面应当引起重视。建议学校充分运用环境管理理论,杜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噪音、灰尘等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因素,在学校的修整方面,尽量避免正常上课期间动工和修缮,可以选择在假期期间进行,这样既满足了学校的建设需求,也维护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有了保证,学生才能集中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项目管理理论对于工业设计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利用,从人的管理、物的管理和环境的管理三方面入手,保证工业设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颜钰,朱华.浅谈项目管理理念下的绩效管理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J].华章,2014(02).
[2]刘韬.设计管理的层次理论在产品设计教学和实践中的应用[J].艺海,2013(11).
作者简介:李冰洁,女,汉族,辽宁东港人,文学学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长春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作者单位 长春工程学院)
编辑 董慧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