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探索
2014-08-20王晓霞
王晓霞
摘 要:通过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介绍了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及在具体实施中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机械专业;基础课
我们传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基本上就是“上课讲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基本上为教师所教授的单线知识。而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学生从直线单向式的从教师处接受知识转向从学生、生活、教
师三角双向式的多渠道接受知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让学生真正具有职业行动能力,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依照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中职类学生在中级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规定了学生在中级阶段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自2011年,机械专业基础课从教材到教学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我们自编的校本教材从最初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知识》《公差与极限配合》简单组合的《四合一》,到现在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知识》《公差与极限配合》《液压传动》《金属切削与机床》等我们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的有效融合,《机械常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它包含了中职学生在中级阶段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以任务模块的形式呈现。
各任务之间各自独立但又彼此相互联系,学生就可以将各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综合使用。
现在我以其中的一个任务项目《组装铣床模型》为例,谈谈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实施:
一、播放铣床的结构分解及组装视频
展示铣床在实际加工中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并进行相关的提问引导,用这种影像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小组成员相互检查是否按规定完成了学习引导任务;小组交流讨论后,将本组对学材中引导问题的答案填写在卡片上并在白板上张贴。此时教师不做任何解答。这也是一个交流和探究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对学习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构建并展示出来,为后面的学习(团队学习和动手)埋下伏笔。
三、给学生分发任务书,明确任务并确定组装计划
任务书如下:
四、学生根据任务书,进行组装铣床模型
在这过程中教师巡视、辅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答疑和激励。这也是一个实施过程。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通过组装铣床模型,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动手实施等活动,使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更为有效,进一步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工作过程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实现学习目标。
五、各组陈述员依次上台展示组装的成果
自评员阐述本小组自评结果并给出自评成绩;对应小组的互评员阐述本小组互评结果并给出互评成绩。
教师点评:包括对组装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展示过程的点评;对学生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给予评价;对学生自评、互评的点评。(我们的评价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
这个过程的目的是:在班内开展相互观摩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师生共同检测本次课专业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同时渗透德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达成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
六、在展示后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反馈
将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点;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对本组张贴区内的张贴小条进行调整,对先前知识意义理解不准确、不完善的内容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最后教师移动卡片,给出正确答案,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和反馈。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师生双方共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涵盖了本次课的全部学习目标,评价的结果为形成性成绩的组成部分。
七、进行分层次布置作业与知识的扩展
对于组装不完善或组装失败的学生,通过对成果展示的观摩、
教师的总结于课后完善制作,让学生养成持续改进的好习惯。再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自行选择:
A类:教材配套练习题
B类:教师编制的提高练习题(小黑板出示)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不同,作业的层次选择不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根据铣刀的旋转方向与工件进给方向的异同,扩展到铣削的特点。
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我们依然以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
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六个完整的工作环节为依据,但在一定程度上作了调整。
这一案例中还涉及铣刀的材质和性能要求,与我们《机械常识》中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任务相联系,从而达到了知识的衔接。除了知识的融合以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这一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堂进行良好的掌控和指导,课后需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及知识的扩展。在这种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对教师的自我提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这种课程改革中,减少了教师对学生的直线单向式的教学,而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彼此沟通。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也将得到良好的培养。只有这样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都得到培养的,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能力的学生在日益竞争激烈的
时代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技师学院)
编辑 董慧红endprint
摘 要:通过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介绍了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及在具体实施中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机械专业;基础课
我们传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基本上就是“上课讲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基本上为教师所教授的单线知识。而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学生从直线单向式的从教师处接受知识转向从学生、生活、教
师三角双向式的多渠道接受知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让学生真正具有职业行动能力,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依照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中职类学生在中级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规定了学生在中级阶段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自2011年,机械专业基础课从教材到教学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我们自编的校本教材从最初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知识》《公差与极限配合》简单组合的《四合一》,到现在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知识》《公差与极限配合》《液压传动》《金属切削与机床》等我们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的有效融合,《机械常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它包含了中职学生在中级阶段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以任务模块的形式呈现。
各任务之间各自独立但又彼此相互联系,学生就可以将各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综合使用。
现在我以其中的一个任务项目《组装铣床模型》为例,谈谈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实施:
一、播放铣床的结构分解及组装视频
展示铣床在实际加工中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并进行相关的提问引导,用这种影像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小组成员相互检查是否按规定完成了学习引导任务;小组交流讨论后,将本组对学材中引导问题的答案填写在卡片上并在白板上张贴。此时教师不做任何解答。这也是一个交流和探究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对学习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构建并展示出来,为后面的学习(团队学习和动手)埋下伏笔。
三、给学生分发任务书,明确任务并确定组装计划
任务书如下:
四、学生根据任务书,进行组装铣床模型
在这过程中教师巡视、辅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答疑和激励。这也是一个实施过程。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通过组装铣床模型,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动手实施等活动,使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更为有效,进一步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工作过程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实现学习目标。
五、各组陈述员依次上台展示组装的成果
自评员阐述本小组自评结果并给出自评成绩;对应小组的互评员阐述本小组互评结果并给出互评成绩。
教师点评:包括对组装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展示过程的点评;对学生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给予评价;对学生自评、互评的点评。(我们的评价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
这个过程的目的是:在班内开展相互观摩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师生共同检测本次课专业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同时渗透德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达成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
六、在展示后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反馈
将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点;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对本组张贴区内的张贴小条进行调整,对先前知识意义理解不准确、不完善的内容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最后教师移动卡片,给出正确答案,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和反馈。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师生双方共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涵盖了本次课的全部学习目标,评价的结果为形成性成绩的组成部分。
七、进行分层次布置作业与知识的扩展
对于组装不完善或组装失败的学生,通过对成果展示的观摩、
教师的总结于课后完善制作,让学生养成持续改进的好习惯。再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自行选择:
A类:教材配套练习题
B类:教师编制的提高练习题(小黑板出示)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不同,作业的层次选择不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根据铣刀的旋转方向与工件进给方向的异同,扩展到铣削的特点。
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我们依然以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
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六个完整的工作环节为依据,但在一定程度上作了调整。
这一案例中还涉及铣刀的材质和性能要求,与我们《机械常识》中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任务相联系,从而达到了知识的衔接。除了知识的融合以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这一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堂进行良好的掌控和指导,课后需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及知识的扩展。在这种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对教师的自我提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这种课程改革中,减少了教师对学生的直线单向式的教学,而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彼此沟通。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也将得到良好的培养。只有这样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都得到培养的,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能力的学生在日益竞争激烈的
时代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技师学院)
编辑 董慧红endprint
摘 要:通过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介绍了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及在具体实施中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机械专业;基础课
我们传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基本上就是“上课讲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基本上为教师所教授的单线知识。而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学生从直线单向式的从教师处接受知识转向从学生、生活、教
师三角双向式的多渠道接受知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让学生真正具有职业行动能力,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依照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中职类学生在中级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规定了学生在中级阶段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自2011年,机械专业基础课从教材到教学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我们自编的校本教材从最初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知识》《公差与极限配合》简单组合的《四合一》,到现在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知识》《公差与极限配合》《液压传动》《金属切削与机床》等我们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的有效融合,《机械常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它包含了中职学生在中级阶段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以任务模块的形式呈现。
各任务之间各自独立但又彼此相互联系,学生就可以将各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综合使用。
现在我以其中的一个任务项目《组装铣床模型》为例,谈谈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实施:
一、播放铣床的结构分解及组装视频
展示铣床在实际加工中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并进行相关的提问引导,用这种影像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小组成员相互检查是否按规定完成了学习引导任务;小组交流讨论后,将本组对学材中引导问题的答案填写在卡片上并在白板上张贴。此时教师不做任何解答。这也是一个交流和探究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对学习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构建并展示出来,为后面的学习(团队学习和动手)埋下伏笔。
三、给学生分发任务书,明确任务并确定组装计划
任务书如下:
四、学生根据任务书,进行组装铣床模型
在这过程中教师巡视、辅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答疑和激励。这也是一个实施过程。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通过组装铣床模型,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动手实施等活动,使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更为有效,进一步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工作过程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实现学习目标。
五、各组陈述员依次上台展示组装的成果
自评员阐述本小组自评结果并给出自评成绩;对应小组的互评员阐述本小组互评结果并给出互评成绩。
教师点评:包括对组装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展示过程的点评;对学生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给予评价;对学生自评、互评的点评。(我们的评价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
这个过程的目的是:在班内开展相互观摩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师生共同检测本次课专业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同时渗透德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达成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
六、在展示后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反馈
将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点;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对本组张贴区内的张贴小条进行调整,对先前知识意义理解不准确、不完善的内容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最后教师移动卡片,给出正确答案,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和反馈。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师生双方共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涵盖了本次课的全部学习目标,评价的结果为形成性成绩的组成部分。
七、进行分层次布置作业与知识的扩展
对于组装不完善或组装失败的学生,通过对成果展示的观摩、
教师的总结于课后完善制作,让学生养成持续改进的好习惯。再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自行选择:
A类:教材配套练习题
B类:教师编制的提高练习题(小黑板出示)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不同,作业的层次选择不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根据铣刀的旋转方向与工件进给方向的异同,扩展到铣削的特点。
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我们依然以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
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六个完整的工作环节为依据,但在一定程度上作了调整。
这一案例中还涉及铣刀的材质和性能要求,与我们《机械常识》中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任务相联系,从而达到了知识的衔接。除了知识的融合以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这一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堂进行良好的掌控和指导,课后需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及知识的扩展。在这种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对教师的自我提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这种课程改革中,减少了教师对学生的直线单向式的教学,而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彼此沟通。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也将得到良好的培养。只有这样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都得到培养的,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能力的学生在日益竞争激烈的
时代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技师学院)
编辑 董慧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