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感知、讨论和规律
2014-08-20宋晓娟
宋晓娟
摘 要:主要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感知、讨论和总结规律的能力。通过课堂实例,从感知、讨论和规律三方面作了重点的介绍。普通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一段时期内还是很有限的,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总结了一些经验。感知数的本来面目,只是一个较浅的层次,理解和掌握数的运算规律,才是知识的本。和学生一起归纳数学计算方法和过程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寻找正确计算方法是有很大帮助的,当然也提高了他们的能力。
关键词:感知;讨论;规律;问题
数学教学很大程度是帮助学生掌握数的运算规律,而对规律的理解和正确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规律的认识。过去,我习惯于师讲生听。按照事先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结果并不如意。后来,我改变了以往的教法,采取了感知,讨论和归纳规律的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后进生大面积减少,尖子生更强,具体操作如下。
一、感知数的本来面目
1.课堂感知
课堂再现事物,引导学生感知数的本来面目,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例如,对各种体积的计算,我引导学生自己制作物体,教师也相应制作一些体积较大的模型(增大可视度)。师引导生读书,找出该物体的长、宽、高,并对照自己所做的物体说出来。教师还可以引导生思考一些深层次问题,如,长方体或正方体它们各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几条棱以及点线面的关系等。以圆锥体体积计算来说,当学生知道圆柱体的体积时,师又提出如何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呢?师出示圆锥体模型向学生展示,再出示一个与圆锥体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向圆锥体里倒满沙子,学生不难理解沙子的体积应该和圆锥体的体积相等,再把圆锥体里的沙子倒入圆柱体里,学生很容易得出: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虽然教师、学生在制作模型方面麻烦一些,但学生对数的运算规律有亲身的感知,认识也深刻得多。
2.课外生活的感知
课外生活感知数的例子很多,但有一个前提,即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接触过这类现象,师在课堂提出这类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类问题要教师细心观察、精心设计,一样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案例一:根据我们这里很多家长骑电动三轮车接送学生,引导学生思考行程问题。某一学生上学和回家的路程是一定的,他爷爷骑电动三轮车的速度是5米/秒和6米/秒,你估计一下他家到学校的距离,你计算一下,他爷爷分别以5米/秒和6米/秒速度骑车回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他爷爷以5米/秒的速度骑车回家,骑完一半路程,遇上堵车,停车2分钟,剩下路程应该以什么速度骑车,才能保证按时回家?
案例二:根据我们这里绝大多数人家种棉花,引导学生思考百分数问题。某人家出售棉花400千克,一级花占75%,每100千克价格是500元,剩下为二级棉花,每100千克价格是420元,如果不分级出售,每100千克价格是440元。那么分级比不分级多收入多少元?
案例三:因为种棉花要经常喷洒农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百分比浓度问题。棉花喷洒农药有的是2000倍,有的是3000倍和4000倍,现以每桶水重为20千克,所喷洒农药为2000倍,求这桶农药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注:2000倍是指水是农药的倍数)
二、讨论数的运算规律
感知数的本来面目,只是一个较浅的层次,理解和掌握数的运算规律,才是知识的本。
过去,都是师说生听,有时师并不了解生的认识误区,很难说到点子上。充分让学生通过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一,学生能够通过讨论,相互纠正,认识误区。其二,师能够发现他们在认识上存在较为普遍的误区,给予及时的纠正。
案例一: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当师把圆柱体的侧面揭下来后,提问:“圆柱体的侧面积实际上是什么面积?又如何计算?请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生说:“就是一个长方形面积。”师说:“说得很对,有没有不同意见?”有不少学生感到茫然不理解。师提示学生用纸把你自己手中的圆柱体侧面遮起来,再打开看看。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不理解的学生感到恍然大悟。师又如何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师板书圆柱体侧面积。
课堂上有的学生已明白,就是圆周长乘以圆柱体的高,但仍有许多学生不理解。师请不理解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大家再讨论。师为了帮助这部分不理解的学生,可把实验再做一次,予以点拨。不但克服了少数学生理解困难,而且使这类认识困难的学生都解决了问题。
案例二:百分比浓度计算问题。以往学生习惯于计算百分比浓度,用溶质除以溶剂,这一次上课,师准备溶质、溶剂,并把一部分溶质倒入一部分溶剂里,制成溶液。
师要求学生读课本,讨论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分小组说出老师所做实验,哪个是溶质,哪个是溶剂、溶液。由于学生相互讨论,少数学生不明确的问题得到及时纠正,但也有个别学生相互争论不休。教师请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再对照课本给溶质、溶剂和溶液所下的定义,及时解决了他们认识的误区。教师再引导学生读课本百分比浓度计算公式,并板书。师进一步点拨该计算公式的含义与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了加深学生对该公式的理解与掌握,除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探究课本上例题解答方法之外,还推出一些典型例题,请学生自行计算,并请做得好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例题:有10克盐溶于250克水中,求该盐水百分比浓度是多少?现有500克水,要配成和前面相同浓度的盐水,需多少克盐?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对前面问号都能做对,而对后面问号做对的则少得多。教师安排请做得不对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请做得对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经过讨论,及时解决了学习上的困难。
三、总结规律
和学生一起归纳数学计算方法和过程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寻找正确的计算方法是有很大帮助的,当然也提高了他们的能力。
案例一:计算圆锥体体积。首先要识别哪些是圆锥体。师先请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是圆锥体,生可以举出各种圆锥体,如,堆起的沙子、尖帽子等。当然有些举出的不是圆锥体,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符合圆锥体的一些条件,得出正确的圆锥体形状。要计算圆锥体的體积,就要想办法计算它的底面积和高,再应用公式,可得出圆锥体的体积。
案例二:行程问题。行程问题牵涉三个量:路程、时间和速度。师指出这三个量必须是发生在同一段上,v=s/t才能成立,即同一段路程上,行驶的速度等于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当然也有s=vt,t=s/v。其二,在路程、速度和时间三个量中,通常情况是有两个量不变的,需要研究的是另一个量的大小,可以采取上式变形计算。例如,上学路程是一定的,所用时间是一定的,v=s/t即可计算上学行驶的速度。
新课标改革以后,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认知、讨论、总结规律能力的提高,大大地提升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成绩。
(作者单位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陶厂关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