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4-08-20陈多
陈多
摘 要: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语文教学“高耗低能”,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通过研究和教学实践,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法”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语文教学中的被动局面。
关键词:情境法;语文教学;运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高耗低能”,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期间不少教师虽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方法和成果仍受到一定局限,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
我和教研组的教师们一起查资料,设计方案,积极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法”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语文教学中的被动局面。
一、“情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所谓“情境法”就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创造的人际(师生之间)关系中融洽教学气氛,易于学生在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特定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方法。
为什么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运用“情境法”呢?我们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弊端:
1.传统教学模式违背母语教学规律
曾几何时,主导着语文思想和行为的是“应试教育”,而与之适应且起保障作用的是传授机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套语文教学程式,这套模式,以教师对语言材料的全面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领悟,违背母语教学规律。
2.传统教法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
以前教法的设计,是以知识为本位,以传授为手段,而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不顾及或很少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包括年龄和心理特征);不重视差异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求全责备”的意识特别强,让学生亦步亦趋于教师身后,机械模仿一招一式。
3.传统教学模式忽视情感方面的交流
加拿大籍华裔心理学家江绍伦教授在《教与学的心理学》中说“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认知方面的信息交流,忽视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注重机械记忆,忽视主体意识,师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无法交融,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亲密合作)。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应当在教学模式上下工夫,经过我们的摸索和探索,我们相信,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法”能够真正调动学生求知的潜力和再创造激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课堂思维活动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集中程度逐渐增强;在10到30分钟,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随后,思维活动水平逐渐下降。
根据对此规律的理解和平时的教学经验,在“情境法”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创造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等步骤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0至10分钟),教师根据教材所描绘所叙述所说明的内容,运用实物直观法、模像直观法或语言直观法等创造情境,使教学内容立体地凸现出来,在教材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可以触发想象的联系,给学生开辟进入情境的通道,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感知,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可感,对摸得着、看得见的教学材料,学生的思维更容易激发,可以说,采用感性材料缩短了学生思维集中的时间。
有了第一步,我們能很轻松地进入到“参与活动”阶段,此阶段是“情境法”教学的关键。在此阶段,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身临其境”并扮演其中一分子,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说起来容易,但要收到预期效果,就要求教师课前把课备足,设想尽可能多的可能,想方设法让学生切实参与进来,并且与教学内容“水乳交融”,“课融入我身,我融入课中”。当然,由于语文水平的限制,教师在情境创设的同时,要提示、启示或暗示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并把之迁移到当前的情境中。学生在“参与活动”阶段过后,高度兴奋的参与感会有所减弱甚至消逝,思维最佳状态极易滑入思维水平下降期,因此,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总结转化”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采用煽情似的语言,把教学内容梳理总结,形成知识链条,可以说,在此阶段,通过教师的高效工作,使教学内容再次立体展现——精华似展现,也可以说是课的“后情境”阶段,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领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达到理智(智慧)与情感的统一,久而久之,这些认识和经验会转化为指导其思想行为的准则。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看出,在创造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得以激发,并且使自己完全融入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情境中无拘无束地与别人相互交流,从中领悟到怎样对待生活,对待自己,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精神,达到陶冶个性和培养人格的目的,完成教育中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通过实践研究,我相信,“情境法”教学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是改变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僵化模式,改变我国落后的语文教学现状,实现“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素质发展提高的服务者”这一教学思路的最好的教学模式之一,我们应当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加以研究运用,从而为语文教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坦,于崇津.教学原理与策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2]皮连声.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山东省曲阜市吴村镇中学)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