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频度对后继脑梗死影响的研究
2014-08-19程万春
程万春
[摘要]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的不同发作频度对后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310例, TIA组患者为脑梗死前同侧发生短暂性脑缺血症状者,剩余患者为非TIA组;其中TIA组65例(在TIA组中按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的不同分为1次组(8例)、2~3次组(18例)和3次以上组(39例),非TIA组245例。观察不同频度TIA组与非TIA组之间入院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预后情况。 结果 在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比较中,TIA组发生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比例显著小于非TIA组(P<0.05),其中TIA组中2~3次组中轻中重度神经缺损发生的比例均小于其他两组(P<0.05);在预后上,在Ⅱ级预后中,TIA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TIA组(P<0.05),在TIA组中发作次数为2~3次组在Ⅱ级预后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的不同发作频度与对应的神经保护性相关。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度;脑梗死;影响
[中图分类号] R743.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0-0129-03
在以往的传统认知中,TIA既是脑梗死的前兆,又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1]。近年来研究显示,在短暂性缺血的状态下,脑部组织会在缺血、缺氧的状态诱导下产生一种内源性的保护作用,对缺血的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2,3]。为进一步观察短暂性脑缺血的不同发作频度对后继脑梗死的影响,我们特进行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3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310例,其中TIA组患者为脑梗死前同侧发生短暂性脑缺血症状者,其余患者为非TIA组,其中TIA组患者65例,非TIA组患者245例。在TIA组中按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的不同分为1次组(8例)、2~3次组(18例)和3次以上组(39例)。TIA组中男32例,女33例,年龄56~78岁,平均(64.5±7.5)岁,患者中有吸烟史20例,伴发糖尿病12例,高血压16例;非TIA组中男125例,女120例,年龄58~79岁,平均 (64.8±7.9)岁,患者中有吸烟史19例,伴发糖尿病11例,高血压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大小、性别构成、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情况
1.2 TIA诊断依据[4]
TIA的诊断需完全符合以下三点:①患者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②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 h内恢复,但反复发作;③在医学影像学检测中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1.3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无抗癫痫药物、拟交感药物、钙拮抗剂服药史。排除拒绝进行本次实验、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的患者,排除有精神疾患的患者,排除有痴呆史的患者。
1.4研究方法
制作一个统一量表,量表中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情况、各项体征以及危险因素。在对患者进行评估时,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按照NIHSS评分标准进行,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重度其分数>16分(患者的预后极差,为中重度残疾或者是死亡),中度6~16分(患者的预后为中等),轻度<6分(患者的预后为良好);在对患者预后分级的判定上,根据ADL评分来进行设定,其中ADL分数>50分为Ⅰ级预后,Ⅰ级预后包括中度残疾、重度残疾以及极重度残疾;若患者的ADL分数<50分,则判定患者的预后为Ⅱ级预后,Ⅱ级预后包括正常、轻度残疾。
1.5观察指标
观察TIA组与非TIA组之间入院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预后分级情况。
1.6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入院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在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比较中,TIA组发生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比例显著小于非TIA组(χ2=8.73,P<0.05),其中TIA组中2~3次组轻中重度神经缺损发生的比例均小于其他两组(χ2=9.82,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入院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n(%)]
注:与无TIA组相比,aP<0.05,与1次组及>3次组相比,bP<0.05
2.2 两组入院后3周的预后情况对比
在预后上,在Ⅱ级预后中,TIA组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非TIA组(χ2=5.64,P<0.05),在TIA组中发作次数为2~3次组在Ⅱ级预后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入院后3周的预后情况对比[n(%)]
注:与无TIA组相比,cP<0.05,与1次组及>3次组相比,dP<0.05
3讨论
在对脑梗死的高危因素评估中,短暂性脑缺血是其中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北川一夫从蒙古沙鼠上首次发现脑缺血耐受现象,随后各国的科学家也陆续证实了脑缺血耐受的存在,这种短暂性脑缺血耐受的存在意味着在大脑内部短暂的缺血进行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激活患者体内大脑内部的内源性保护机制,确保脑组织能够有效减轻因为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损伤[4-6]。但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频度对后继脑梗死关系如何,尚未见到学者们有所报道。
本研究在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比较中,TIA组发生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比例显著小于非TIA组(P<0.05),其中TIA组中2~3次组轻中重度神经缺损发生的比例均小于其他两组(P<0.05);在Ⅱ级预后中,TIA组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非TIA组(P<0.05),在TIA组中发作次数为2~3次组在Ⅱ级预后中所占的比例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2~3次组的TIA发作可能对患者形成一定程度的保护,造成这种现象是在短暂的、少次的脑缺血发作后大脑缺血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中建立,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缺血。据国外研究显示,可能与脑缺血后保护作用密切相关的一种因子为低氧诱导因子,该因子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脑内细胞的氧耗量从而缓解供氧的矛盾。同时在与国内的同类型研究对比中我们发现,田代实等[7]通过检测脑梗死患者刚刚入院时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含量来判断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其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含量越低,则证明患者的神经损伤较轻,在其研究结果中发现有2~3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历史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含量显著小于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历史的患者,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含量越高证明其内部神经受损越严重,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印证了本研究结果[8,9]。在国内外的其他临床研究中也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2~3次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显著好于单次发作和超过3次发作的患者,造成这种现象很可能为单次发作时间过短,无法有效激活体内的内源性保护机制,而超过3次以上的发作则可能对大脑造成了不可逆的缺血损伤[10],特别是发作时间间隔较短的情况下,会使大脑组织造成损害而不能让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缺血耐受,从而加重患者脑组织的损伤程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短暂性脑缺血的不同发作频度与其对应的神经保护性有一定的联系,其具体相关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陶建青.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作频度对后继脑梗死影响的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7-8.
[2] 凌琳,黄国志.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2):169-172.
[3] Kitagawa K,Matsumoto M,Tagaya M,et al.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 asubsequent cerebral infarction[J]. China Prac Med,2011,6(2):57-58.
[4] 中华医学会. 脑血管病分类与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 刘日霞,毕齐. 他汀类药物预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 14(6):581-583.
[6] 高树军,李勇.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治疗体会[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9):63.
[7] 田代实,王光海,郭国际,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 实用老年医学,2003,17(4):189-191.
[8] 邢亮,张通,顾越,等. 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的fMRI究[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6):604-608.
[9] 贾小庆,刘军明,王新芳,等. 补阳还五汤对脑梗死患者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影响的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17(4):209-211.
[10] 李英姿. 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炎性因子和血脂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28-1629.
(收稿日期:201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