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诗章》看庞德的英雄崇拜情结

2014-08-19叶艳申富英

关键词:诗章庞德

叶艳 申富英

[摘要] 《诗章》中庞德把史诗英雄奥德修斯作为贯穿诗篇始终的原型人物,传达了诗人庞德“英雄”救世的理想。神话中的英雄原型的不同侧面——返乡的航海者、有勇有谋的行动者、秩序的创建者及坚定的追寻者“置换变形”为诗篇中的汉诺、马拉泰斯塔、亚当斯和杰斐逊、墨索里尼以及诗人自己等历史和现实中的“英雄”。他们都是庞德心目中与奥德修斯原型一脉相承的“奋力走出愚昧走向真知”的精神的化身,表达了庞德的“英雄崇拜”情结。

[关键词] 庞德;《诗章》;奥德修斯原型;英雄崇拜

[中图分类号]I10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2-0097-04

所谓“《诗章》是20世纪一部《奥德赛》式的史诗”[1]144,不是指庞德的《诗章》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那样以奥德修斯的历险经历作为诗篇的隐喻框架,而是指《诗章》将史诗英雄作为原型人物贯穿诗篇始末。原型,就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也是反复出现的意象,或是在文学中反复使用的、具有约定性寓意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勇敢坚毅、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因其“出色的性格”[2]兼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而成为西方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原型人物。立志创作一部他认为可与荷马史诗相媲美的现代史诗的庞德在其代表作《诗章》中也借用了奥德修斯原型。

《诗章》以奥德修斯驶向地狱开篇,凸显出这一史诗英雄统领全篇的地位及作用。而且,第1诗章以“所以,因此”结篇,更是暗含了整部诗篇就是这一原型人物的继续与延伸之意。因而,奥德修斯这一原型人物不仅时时直接出现于诗篇中,如下冥府寻找先知询问归途的奥德修斯、被女巫囚禁的奥德修斯、到达食忘忧果人的岛屿的奥德修斯、溺水后得到海仙女解救的奥德修斯,而且,“多面英雄”奥德修斯多面的原型寓意也融入《诗章》塑造的“英雄”形象中,揭示出神话中的英雄与《诗章》里历史或现实的“英雄”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与奥德修斯原型的对位关系。下文笔者试着从四个方面揭示这种关系。

一、返乡的航海者

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十年重返伊塔卡的经历确立了他作为返乡的航海者的原型形象。奥德修斯是西方文学中典型的怀乡者。特洛伊战争结束,奥德修斯扬帆返回伊塔卡。当初他不愿离开国土,因而内心渴望回归家园,他的十年海上历险便是他的怀乡性情使然,否则,他可安然高卧于仙女卡吕普索或女巫喀耳刻的榻上。奥德修斯的海上漂流奠定了他作为航海者的原型形象;而促使奥德修斯战胜千难万险迈向家园的动力——怀乡感——也赋予了他在大海中上下求索、追寻精神家园的原型寓意。

《诗章》开篇叙述奥德修斯驶向地狱的情景,重现荷马史诗刻画的归途中无畏的航海者的形象。这样的航海者在诗篇中多次出现,其中尤以迦太基将领汉诺为典型。庞德在引入汉诺的航行前用四诗行列举了大量琐碎杂乱的物品:男子服饰用品、时钟、挂毯、摩洛哥革、绿色的丝带、裙环、短裤……以此影射现代西方社会是一个物欲充斥而精神颓废的“文化荒原”。正是在这种物欲横流的背景下,庞德引入汉诺的领航西行,“从这些事物中寻找一个出口”,因而,汉诺的海上航行正是从令人窒息的物欲氛围中寻求解脱之举。汉诺“驶过赫拉克勒斯之墩”,在大西洋海岸建立迦太基新的贸易中心以促使经济文化健康繁荣,这更是远离腐朽的现状而航向理想世界的尝试。

虽然,汉诺远离国土寻求广阔天地的离心式航行看似有别于奥德修斯从广阔的大海上寻求家园的向心式航行[1]2122,但这两个英雄的航行究其实质是相同的,那就是,两者都体现了“奋力走出愚昧走向真知”[3]56的精神:奥德修斯力图从惊涛骇浪的大海上寻求熟悉温馨的家园;汉诺远离愚昧的物欲追寻可以带来繁荣安宁的精神家园。而且,从奥德修斯到汉诺的演变表明庞德一直努力把《诗章》写成一首“包含历史的史诗”的创作宗旨。马拉泰斯塔便是庞德在诗篇中塑造的第一位历史上的“奥德修斯”。

二、有勇有谋的行动者

奥德修斯战胜千难万险、克服重重困难的海上历险表明他是一位有勇有谋的行动者。奥德修斯的海上漂流险象环生:巨人的威胁、女巫的魔法、女妖的歌声、海上仙女七年深情的挽留……但奥德修斯却常以机智取胜,荷马对其表述词语为“足智多谋”。他在重重艰险面前运用谋略,并以实际行动战胜困难——他不仅有勇有谋,更是一位行动者。同样的智谋和行动精神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英雄马拉泰斯塔的典型特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4月第30卷第2期叶艳,等:从《诗章》看庞德的英雄崇拜情结马拉泰斯塔是奥德修斯的“武士类比”:轰轰烈烈的戎马生涯,光辉的战斗风采,积极投入意大利城邦之间的斗争之中。诗篇塑造的这位英雄形象的中心内容是他在意大利瑞密尼修建神庙的不凡功绩及凝聚在这件艺术品里马拉泰斯塔的行动精神和其追寻艺术美的理想。他热爱艺术,始终保持对美的追求,除了慷慨资助艺术家、自己创作诗歌,他还冲破文化、宗教主流现状,“创建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美”[1]71。面对强大的一神教的宗教力量、面对以麦第奇家族银行为代表的主流权势,马拉泰斯塔创建神庙的行动却是任何阻力也不能终止的。马拉泰斯塔修建的神庙不仅仅是一座墓穴,更是记载了他对象征着美及智慧的艾莎塔的爱情的丰碑,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及基督教与希腊多神信仰的宗教融合的思想。

庞德认为,马拉泰斯塔是一个完人,具有创建性的品格。马金也认为马拉泰斯塔是“一位加上了创建性品格的奥德修斯”[4]。马拉泰斯塔反叛既有社会秩序与宗教主流势力的勇气,倾其一生修建神庙所体现的智慧和对美的追寻,都彰显了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奥德修斯“奋力走出愚昧走向真知”的精神。然而,马拉泰斯塔的英雄业绩却无视社会秩序:修建神庙及一生从未停止过的斗争虽成就了他的个人英雄美名,却导致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不堪。那么,怎样才能为公众创建秩序与安宁?在庞德看来,只有美国历史上的建国英雄和现实社会中的墨索里尼才能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

三、秩序的创建者

奥德修斯返家后智胜求婚者、智取伊塔卡,恢复他作为国王和丈夫的原有身份、恢复国土安宁的行为树立了他作为重建家园秩序者的经典形象。返家的奥德修斯见到的是国土的混乱与家庭的威胁:众多的求婚者不仅大肆挥霍他的财产,而且强迫忠贞的珀涅罗珀改嫁。奥德修斯凭借勇敢和智谋杀死求婚者、铲除背叛者,恢复了他作为国王和丈夫的原有身份、重建国土井然的秩序。

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在维护个人财产和利益时所表现的自私甚至“残忍”的性格特点多少使他的英雄色彩蒙上一层灰色。《诗章》中也再现了奥德修斯佯装疯癫,“白痴似的/奥德修斯犁田”,欲以此逃脱参与希腊人对特洛伊的战斗。这一行动看似表露出奥德修斯自私的性格缺点,即因个人私利而逃避公众职责,然而在荷马史诗中他并没有因违心离家而消极上阵,而是在战争中出谋划策、冲锋陷阵,把个人私利转化为积极的公众责任感。《诗章》第31至41首就塑造了这样具有公众责任感的英雄形象杰斐逊和亚当斯,以及庞德心目中理想的墨索里尼等形象。

与戎马一生的马拉泰斯塔所体现的奥德修斯之“勇”不同,美国历史上的建国英雄们更多地体现的是奥德修斯的“谋”。第31至34诗章摘自美国总统杰斐逊与亚当斯的通信片段,充分展现了以杰斐逊为代表的美国建国初期的英雄们的睿智、胆识和谋略,“杰斐逊就是‘足智多谋”[5]89。庞德在第62至71亚当斯诗章中继续美国历史主题,塑造了“一位如奥德修斯一样足智多谋及有着马拉泰斯塔一样的精力的美国英雄”[3]148——亚当斯。奥德修斯般的建国英雄们远离欧洲腐朽文明的土壤驶向一片新的大陆,这里是资源丰富的沃土,然而也是一片文明的荒原,因而这一特质对于他们在美洲大陆这块未完全开化的荒原上创建一种健康理性的新的文明至关重要。他们以笔为戎,以奥德修斯般的“智谋”为武器,投身政治活动,创建新的世界里新的文明,把荒原变成花园。如果说马拉泰斯塔的“创建性品格”凝聚在使他永垂史册的神庙中,那么这些美国英雄的创建性则是闪烁在他们的信件、日记及传记中的丰碑般崇高的思想中,及以此思想为指导在荒原上创建新的国家秩序的行为中,展现了他们同地狱般黑暗的愚昧无知作斗争以创建崭新文明——“奋力走出愚昧走向真知”——的精神。

然而,庞德认为,以亚当斯和杰斐逊为代表的创建秩序与文明的理想传统在现代美国社会一去不复返,“杰斐逊……的遗产现在只能在意大利半岛上可见”[5]12,因而从第40诗章庞德的“英雄塑造”也从美国历史上的杰斐逊转向现实社会中的墨索里尼。在“墨索里尼诗章”中庞德极其简单化、理想化地展现了墨索里尼“创建性”的行动,如他把闲置了若干个世纪的沼泽地利用起来种植谷物、建造居所、解决饮用水源等。不仅如此,庞德认为,与亚当斯、杰斐逊等美国建国英雄“在荒原上建立文明”的创建性行动相比,墨索里尼的创建性目标更为艰巨,因为他面对的是“破旧立新”:他必须进行货币改革、废除根深蒂固的高利贷制度,而后方能重建国家健康经济秩序与优良文明传统。

在意大利居住了十多年,庞德幼稚而错误地成为了墨索里尼的崇拜者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信仰者。在庞德看来,高利贷是破坏现代西方社会秩序的罪魁祸首,是万恶之源。那些导致社会腐朽的金融家、高利贷者利用一切机会,无视国家民族利益而聚敛巨额财富,而消除这一切罪恶的唯一途径便是由政府掌控发行货币的权利。庞德认为政府就如同一台机器,要消除高利贷实现其良性运转,取决于谁来操作这台机器,而墨索里尼正是庞德心目中能担当此任的“英雄”,他甚至荒谬地认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政府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的治国模式,从中他自以为看到了治愈西方社会经济痼疾的希望。在第41诗章中,庞德描述了墨索里尼从贪婪而自私的投机商手中夺回经济贸易的控制权,一再追问利欲熏心的高利贷者“你们用那些钱做什么”。

威廉·库克森认为:“庞德把墨索里尼列入《诗章》中英雄人物的位置不是因为他是一位独裁者而是因为他的创建性行动。”[6]庞德自己也称:“我再次宣布自己坚定的观点,那就是,领袖(墨索里尼)将不与暴君和热衷权力者相并,而是与秩序的热爱者相列。”[5]128如同奥德修斯凭借个人的勇敢和智谋改变命运一样,庞德笔下的墨索里尼也是这样能以己之力承担改变历史命运之责任的欧洲现代社会中的“英雄”,因而“庞德对墨索里尼的钦佩是建立在墨索里尼创建的激情之上的”[3]139,更多的是一种相信个人改变历史的盲目的“英雄崇拜”情结。这种情结也使庞德把自己塑造为后期诗章中的一位“奥德修斯”般的英雄。

四、坚定的追寻者

奥德修斯十年漫漫返乡路上的任何困难或诱惑也阻挡不了英雄前行的脚步,所展现的精神更是确立了奥德修斯作为坚定刚毅的追寻者的原型形象。奥德修斯海上历险无疑是人的命运受到神意捉弄的例证,与恶意的海神波塞冬紧密相连,然而另一方面,也与奥德修斯对真知的渴求不可分:食忘忧果的人的国度,独眼巨人的洞穴,喀耳刻的岛屿,每一处都因奥德修斯探寻的好奇心而带来艰险,然而每一处又阻挡不了他前行的脚步,因而,荷马笔下的奥德修斯成为了虽遭艰险却坚定不移的真知追寻者的原型。庞德诗篇中无论是追寻精神家园的航海者,抑或追寻艺术美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英雄,还是追寻秩序的美国建国英雄或现实人物墨索里尼,都带上了“奥德修斯”的人格面具。而从《比萨诗章》开始,庞德直接把自己“变形”为奥德修斯,成为《诗章》英雄人物谱中的一员,以此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而坚定地追寻真知——构筑现实世界中的地上乐园——的意志和决心。

庞德以奥德修斯自比:“奥德修斯/我家族的名字”,表达了诗人与英雄奥德修斯之间的认同感。一方面,此时的追寻真知者成为“落难英雄”。“一位已日暮西山之人”,这是荷马史诗中用于身处逆境中的奥德修斯的表述短语,而庞德以此作为自己的现实处境的写照。其一,《诗章》开篇中先知的预言“失去所有的同伴”在比萨监狱却成现实,庞德失去往昔生活中所有的亲人、友人、熟人,“如一只爬离崩塌的蚂蚁山的孤独的蚂蚁”,孤独渺小、恐惧无助之自况跃然纸上。其二,庞德被囚于比萨监狱里的困境如奥德修斯被困于女巫喀耳刻的猪圈,也如“无人”被困于独眼巨人的洞穴,英雄落难,穷途末路,“我已山穷水尽”。处于“纪律整治中心”这扇生死两隔之门内,诗人感到了前路未卜的惶恐。其三,第95诗章中三次出现奥德修斯船毁溺于海水中得到海仙女解救的情景。这是《诗章》中奥德修斯最后的“造型”:现实世界中误入歧途的诗人没有先知的指引,也没有神性力量的救助,庞德支持的墨索里尼政府垮台后,他只能在命运的沉浮中挣扎,“筏子破散了,海水淹没了我”。

然而另一方面,这种认同感也可以说是诗人以奥德修斯坚定的追寻精神来鼓舞年近花甲却身陷囹圄的自己。而且,奥德修斯被救起也表明神性力量并不会剥夺“落难英雄”的全部希望。也正是这残存的希望使庞德坚定自己追寻真知的理想,并以钻石自喻其志:雪崩可埋没钻石,而如钻石般光彩夺目的理想却不会消亡。千难万险阻挡不了奥德修斯迈向家园的脚步,比萨监狱的拘禁也锁不住诗人追寻真知的心灵;奥德修斯面对艰险而不屈不挠的力量来自他重返家园的神圣信念,庞德面对人生晚年生死磨难而矢志不渝的力量来自他追寻真知而产生的神圣信仰,这与奥德修斯作为真知追寻者所体现的坚定的精神一脉相承。

1945年比萨监狱的囚禁使他在罗马广播电台发表的支持法西斯政府的具有反动性质的鼓动宣传活动戛然而止,然而,庞德并没有停止《诗章》的创作。在比萨监狱的6个月及后来在伊丽莎白精神病院漫长的12年的逆境中,庞德又继续写成了《比萨诗章》、《掘石机诗章》和《王座诗章》,努力为自己的苦心力作《诗章》——其以毕生精力追寻真知的艺术化再现——寻找最后的归宿。研究庞德的专家休·肯纳在其论著《庞德时代》中认为,庞德以下冥府的奥德修斯作为开篇人物,表明诗人“最根本的思想……即诗人自己就是‘在途中的奥德修斯”[7]。奥德修斯“在途中”对家园永不止步地探寻,到下冥府所体现的巨大勇气,再到从海水中奋力爬上海岸,这都是诗人庞德近乎一生在人类文明的海洋中坚定执着地上下求索、重建地上乐园之精神的写照。

《诗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展现从荷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20世纪的“英雄”的史诗性巨著。庞德以奥德修斯原型为蓝本,穿梭于神话、历史与现实中,试图以史诗中的原型形象塑造《诗章》中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无论是追寻精神家园的航海者汉诺、修建神庙追寻艺术美的马拉泰斯塔,还是在荒原中创建文明的亚当斯和杰斐逊、庞德错误认为“锐意改革”“重建秩序”的墨索里尼,甚至坚定的真知追寻者庞德自己,他们都是诗人心目中“奋力走出愚昧走向真知”的精神的化身,传达的是诗人的“英雄崇拜”情结。

[参考文献]

[1] STEPHEN SICARI. Pounds Epic Ambition[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1.

[2] 王誉公, 魏芳萱.庞德《诗章》评析[J].山东外语教学,1994(34):132.

[3] LEON SURETTE. A Light from Eleus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4] PETER MAKIN. Pounds Cantos[M].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5: 137.

[5] EZRA POUND. Jefferson and/or Mussolini[M]. New York: Liveright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35.

[6] WILLIAM COOKSON. A Guide to The Cantos of Ezra Pound[M]. London: Anvil Press Poetry Ltd, 2001: 57.

[7] HUGH KENNER. The Pound Era[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379.

[责任编辑:夏畅兰]

然而另一方面,这种认同感也可以说是诗人以奥德修斯坚定的追寻精神来鼓舞年近花甲却身陷囹圄的自己。而且,奥德修斯被救起也表明神性力量并不会剥夺“落难英雄”的全部希望。也正是这残存的希望使庞德坚定自己追寻真知的理想,并以钻石自喻其志:雪崩可埋没钻石,而如钻石般光彩夺目的理想却不会消亡。千难万险阻挡不了奥德修斯迈向家园的脚步,比萨监狱的拘禁也锁不住诗人追寻真知的心灵;奥德修斯面对艰险而不屈不挠的力量来自他重返家园的神圣信念,庞德面对人生晚年生死磨难而矢志不渝的力量来自他追寻真知而产生的神圣信仰,这与奥德修斯作为真知追寻者所体现的坚定的精神一脉相承。

1945年比萨监狱的囚禁使他在罗马广播电台发表的支持法西斯政府的具有反动性质的鼓动宣传活动戛然而止,然而,庞德并没有停止《诗章》的创作。在比萨监狱的6个月及后来在伊丽莎白精神病院漫长的12年的逆境中,庞德又继续写成了《比萨诗章》、《掘石机诗章》和《王座诗章》,努力为自己的苦心力作《诗章》——其以毕生精力追寻真知的艺术化再现——寻找最后的归宿。研究庞德的专家休·肯纳在其论著《庞德时代》中认为,庞德以下冥府的奥德修斯作为开篇人物,表明诗人“最根本的思想……即诗人自己就是‘在途中的奥德修斯”[7]。奥德修斯“在途中”对家园永不止步地探寻,到下冥府所体现的巨大勇气,再到从海水中奋力爬上海岸,这都是诗人庞德近乎一生在人类文明的海洋中坚定执着地上下求索、重建地上乐园之精神的写照。

《诗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展现从荷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20世纪的“英雄”的史诗性巨著。庞德以奥德修斯原型为蓝本,穿梭于神话、历史与现实中,试图以史诗中的原型形象塑造《诗章》中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无论是追寻精神家园的航海者汉诺、修建神庙追寻艺术美的马拉泰斯塔,还是在荒原中创建文明的亚当斯和杰斐逊、庞德错误认为“锐意改革”“重建秩序”的墨索里尼,甚至坚定的真知追寻者庞德自己,他们都是诗人心目中“奋力走出愚昧走向真知”的精神的化身,传达的是诗人的“英雄崇拜”情结。

[参考文献]

[1] STEPHEN SICARI. Pounds Epic Ambition[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1.

[2] 王誉公, 魏芳萱.庞德《诗章》评析[J].山东外语教学,1994(34):132.

[3] LEON SURETTE. A Light from Eleus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4] PETER MAKIN. Pounds Cantos[M].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5: 137.

[5] EZRA POUND. Jefferson and/or Mussolini[M]. New York: Liveright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35.

[6] WILLIAM COOKSON. A Guide to The Cantos of Ezra Pound[M]. London: Anvil Press Poetry Ltd, 2001: 57.

[7] HUGH KENNER. The Pound Era[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379.

[责任编辑:夏畅兰]

然而另一方面,这种认同感也可以说是诗人以奥德修斯坚定的追寻精神来鼓舞年近花甲却身陷囹圄的自己。而且,奥德修斯被救起也表明神性力量并不会剥夺“落难英雄”的全部希望。也正是这残存的希望使庞德坚定自己追寻真知的理想,并以钻石自喻其志:雪崩可埋没钻石,而如钻石般光彩夺目的理想却不会消亡。千难万险阻挡不了奥德修斯迈向家园的脚步,比萨监狱的拘禁也锁不住诗人追寻真知的心灵;奥德修斯面对艰险而不屈不挠的力量来自他重返家园的神圣信念,庞德面对人生晚年生死磨难而矢志不渝的力量来自他追寻真知而产生的神圣信仰,这与奥德修斯作为真知追寻者所体现的坚定的精神一脉相承。

1945年比萨监狱的囚禁使他在罗马广播电台发表的支持法西斯政府的具有反动性质的鼓动宣传活动戛然而止,然而,庞德并没有停止《诗章》的创作。在比萨监狱的6个月及后来在伊丽莎白精神病院漫长的12年的逆境中,庞德又继续写成了《比萨诗章》、《掘石机诗章》和《王座诗章》,努力为自己的苦心力作《诗章》——其以毕生精力追寻真知的艺术化再现——寻找最后的归宿。研究庞德的专家休·肯纳在其论著《庞德时代》中认为,庞德以下冥府的奥德修斯作为开篇人物,表明诗人“最根本的思想……即诗人自己就是‘在途中的奥德修斯”[7]。奥德修斯“在途中”对家园永不止步地探寻,到下冥府所体现的巨大勇气,再到从海水中奋力爬上海岸,这都是诗人庞德近乎一生在人类文明的海洋中坚定执着地上下求索、重建地上乐园之精神的写照。

《诗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展现从荷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20世纪的“英雄”的史诗性巨著。庞德以奥德修斯原型为蓝本,穿梭于神话、历史与现实中,试图以史诗中的原型形象塑造《诗章》中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无论是追寻精神家园的航海者汉诺、修建神庙追寻艺术美的马拉泰斯塔,还是在荒原中创建文明的亚当斯和杰斐逊、庞德错误认为“锐意改革”“重建秩序”的墨索里尼,甚至坚定的真知追寻者庞德自己,他们都是诗人心目中“奋力走出愚昧走向真知”的精神的化身,传达的是诗人的“英雄崇拜”情结。

[参考文献]

[1] STEPHEN SICARI. Pounds Epic Ambition[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1.

[2] 王誉公, 魏芳萱.庞德《诗章》评析[J].山东外语教学,1994(34):132.

[3] LEON SURETTE. A Light from Eleus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4] PETER MAKIN. Pounds Cantos[M].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5: 137.

[5] EZRA POUND. Jefferson and/or Mussolini[M]. New York: Liveright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35.

[6] WILLIAM COOKSON. A Guide to The Cantos of Ezra Pound[M]. London: Anvil Press Poetry Ltd, 2001: 57.

[7] HUGH KENNER. The Pound Era[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379.

[责任编辑:夏畅兰]

猜你喜欢

诗章庞德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曹辛之的篆刻和聂绀弩的诗章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休闲乐
中立
云影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不朽的诗章
庞德子
《面对伏拉庞德修道院酒神壁画的沉思》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