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建设开放课程体系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4-08-19王宪华等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

王宪华等

摘 要:2001年,MIT发起开放课程运动,引发了高等教育优质课程资源、教学方式的国际化、共享化潮流。在此背景下,山东大学开放课程建设也经历了初步探索、发展壮大、创新研究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与山大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得益彰。本文在总结和梳理前期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精品开放课程体系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开放课程;人才培养;通识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最基本的有两条:其一,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使命;其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山东大学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

一、山东大学近年来在本科教学领域改革探索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在新的历史阶段,提高质量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历史重任。山东大学始终坚持把教育质量作为生命线。“十二五”期间,山东大学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山东大学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施办法》,继续坚持走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道路,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战略,大力推进国际化,全面实施创新计划,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山东大学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质量不断提高。概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造山东大学“气势”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山东大学全面参与了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工程,积极探索创新了各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成才提供最优异的条件和机遇,形成了具有山大“气势”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创立“泰山学堂”、“尼山学堂”,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9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学校成立“山东大学泰山学堂”,以山大模式回答“钱学森之问”。泰山学堂依托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基础学科,综合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采用“通专结合、文理交融、学研并重、强化创新、三个相跨、多种经历”的模式,对学生进行长周期精英培养。其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积极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创建与山东大学办学定位和特色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培养体系和与此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再次,山东大学基础学科教学、科研实力雄厚,成为我国基础科研和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山东大学设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六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分别成立“闻一多班”、“潘承洞班”、“王淦昌班”、“邓从豪班”、“童第周班”、“曾呈奎班”,从这些学科毕业生中已经成长出20多位两院院士和国学大师。此外,为了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山东大学还大力加强与中科院合作,率先推出“科教协同育人”模式。2010年,为了充分利用中科院优质资源,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山东大学数学学院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合办“华罗庚班”,揭开了山东大学与中科院合作育人工作的序幕。随后,山东大学与中科院先后合作成立了“严济慈物理英才班”、“王应睐班”、“戴芳澜班”等,探索出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模式。此外,山东大学还积极探索与大型企业及其他机构的联合人才培养工作,也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深化山东大学“特色”的“三跨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山东大学注重教育理念创新,首创“三跨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三跨”是指跨学科(专业、年级、学院、校区等)、跨学校、跨国境学习;“四经历”是指本校学习经历、第二校园学习经历、海外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三跨四经历”是山东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尝试,也是整合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协同创新教育的有效探索。经过10年来的实践探索,“三跨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日臻完善。截至目前,山东大学已与30所国内知名高水平大学开展了这方面的校际合作,有近百个专业的万余名学生加入“国内访学”的行列从而拥有了第二校园经历;同时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12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协议,与70多所学校建立了学生交流关系。通过交流学习,一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了文化视野,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多地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促进了高校间、高校与地方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办学能力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

(3)推进山东大学“视野”的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山东大学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出台了“国际化战略2015”规划,提出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参照系,通过国际化提高全员的国际视野、学校的研究创新能力和校园国际化氛围,扩大学科的国际影响,加快创新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脚踏实地逐步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从而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为此,山东大学着重加强了专业国际化建设、课程国际化建设以及招收国际生源。目前,山东大学已经与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和学术科研协议。在国际化课程建设方面,开设了两门全球交互视频在线课程。来自中国、美国、印度、巴西等四个国家的高校师生将围绕当前国际气候热点问题,通过开办专家讲座、举行专家圆桌会议、组织网上视频交流等方式,在线学习和研讨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人类所面临的政策选择及相关政治社会因素等方面内容。

(4)实施山东大学“特点”的全人培育策略。近年来,山东大学立足于齐鲁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融会科学与人文,倡导经典诵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十多年来,山东大学在积极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通过“以文化人”和“培育全人”两个阶段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1年,山东大学以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充实高校德育素材,在全国率先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大学公共必修课程体系,重点把“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学修养”这两门德育性较强的文化素质课程建设成全校公共基础课,使德育教育作为独立的文化课程走进课堂,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的课堂主渠道。这两门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相关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成果,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山东大学启动以“通识教育、创新教育、尖子生教育,专业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本科教学改革“3+2”工程,对全校本科课程进行了重新构建,增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共设国学修养、创新创业、艺术审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七大模块,将通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体系,在建设具有德性、思想性、创新性和特色性大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品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建立系统的、贯穿始终的通识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5)探索山东大学“内涵”的本科人才质量工程。为贯彻落实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坚持“质量发展”和“全面质量观”,结合我校本科教学实际,颁布了《山东大学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施办法》(简称“质量20条”),旨在推进《山东大学创建一流大学战略规划(2011—2020)》的实施,强化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学建设,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内涵和特色发展。近期,山东大学又进一步总结提出了“四本主义”,即在大学的功能上坚持“育人为本”,在发展模式上坚持“质量为本”,在学生素质培养上坚持“能力为本”,在培养层次上坚持“以‘本为本”。这为山东大学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并从学校层面确立了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

二、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夯实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山东大学一直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创新理念,善于谋划,锐意改革,精于建设,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质和量。

1. 厚基础——全力打造“国家—省—校”三级联动的精品课程系列

课程建设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山东大学合校以来,始终紧跟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积极参与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教学工程”中各类课程项目,并及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在财力、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课程建设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目前,我校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44门,省级精品课程150门,校级精品课程241门。建成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5门。打造了一系列资源雄厚的“国家—省—校”三级联动的课程,为下一步课程改革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重创新——积极搭建校级开放课程平台,开放课程体系已初具规模

在成绩面前,山东大学对在本科课程建设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如精品课程的内容和后续建设停滞不前,很多内容也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利用率;优质课程资源难以合理、有效利用又与当今时代倡导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求极不相称;同时客观上课程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建设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水平,很多学科老师尤其是年长的老教授无法独立进行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专业人员提供后期支持等等。因此,对现有的课程信息化建设方式进行改革很有必要。为此,经过多方的调研与考察,2009年山东大学先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启动和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引入,率先决定建立全校统一的、开放的课程中心平台,对目前所积累的课程资源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整合,通过网络课程建设,真正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资源和途径,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课程中心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支撑教育创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从而增加学生的课程选择权,使更多学生能“以兴趣为导向,以素质为目标”,也为培养更多的“复合式领军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课程中心有效结合教学体系,围绕课程核心,全面展示学院、专业和课程体系的内容建设质量;结合课程的建设、教学运行与管理,以数据的传承导出成果,最终呈现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的标志性成果,使教学工作评估可量化;结合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管理,评价展示师资力量与教风状态;结合专业建设与运行管理,评价展示专业结构、状态与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效果显著。为推动课程中心建设,学校还为课程中心聘任了助教,课程网站建设速度和质量均有大幅提高。截至2013年10月7日,山东大学课程中心平台课程网站建设数量已达到1490余门,课程中心总访问量突破1633万人次。

3. 谋发展——积极融入校际开放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互补共赢

随着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全球高等教育呈现出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趋势,同时,课程国际化、开放化也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措施。

开放课程的出现和兴起,让我国高等教育传统模式受到挑战。它会使学生们变得更加挑剔,对大学教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分属于各个教育体系之间的具有相同或相近教学领域的一群人突破原有的传统教学、科研循环的制约,摒弃授课枯燥乏味、照本宣科、教材陈旧落后等诸多弊端,共同致力于建设和打造一门真正精品的课程。

因此,开放课程的兴起对我们高校不断地转变思想,对课程教育教学持续进行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目前,山东大学已经开始实施课程建设上的“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将开放课程建设作为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突破口加以推进,广泛动员,加强与校外高质量在线教育团体的合作,深入探索多模式的在线开放课程模式,积极参与多种类、多层次的在线课程平台建设,鼓励在校学生选修国内外优秀的在线课程并互认学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现有教学模式。具体措施有:

“请进来”——引入尔雅在线通识课程,丰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山东大学于2010年开始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到目前为止,已建成核心课程164门,第三批核心课程正在启动建设中。但是受制于课程建设速度、多校区管理、学生需求多样化等综合因素的制约,目前我校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短板,如一是各模块之间课程建设数量不均衡,其中国学和艺术类课程较少,其他模块较多,无法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二是授课教师中名师大家较少,不能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真正价值及教育意义,对学生吸引力不大;三是优质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很多核心课程缺少全程录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四是通识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无统一要求,而是由主讲教师自行拟定,因此课程建设的水平直接取决于主讲教师的水平。综上认识,山东大学经过考察,有针对性地引入30门尔雅在线通识课程,充分利用在线开放课程的资源优势,集大家之风采,汇名校之智慧,对我校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形成有益补充,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优质的精品通识课程。

“走出去”——积极参与东西部高校联盟建设,服务高等教育发展。面对国外慕课的异军突起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013年4月27日,由重庆大学发起成立了基于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的概念“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旨在通过建设互联互通的视频网络课程平台,开展各类优质视频网络课程建设,共同推动我国高校建设优质视频网络课程,形成优质课程市场化共享机制,以突破师资、时间、地域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东西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弥补优质课程与师资力量的不足,推动高校从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化教学方式转变。山东大学在第一时间加入了该联盟,并担任常任理事。目前,山东大学正在积极谋划和制作一大批慕课式的名师名课,通过联盟平台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要素的流动与重组,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更好地履行大学服务社会这一重要职能。现在有两门课程正在制作中,不日即将上线供学生学习使用。

三、下一步开放课程建设规划与设想

山东大学的开放课程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将需要连续不断的投入与建设。目前,山东大学在开放课程建设方面已步入“快车道”。

1. 深入挖掘名师名课,打造山东大学品牌的精品开放课程体系

在长期的课程建设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高水平的教学工作是打造精品课程的前提和基础,而名师上讲台,则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本保证。山东大学将着重以“名师上讲台”为核心,采取激励政策,吸引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等知名教授参与各类开放课程建设,建设一大批高质量、有实力的精品开放课程系列。

2. 加大硬件建设经费投入,为开放课程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

山东大学已形成“一校三地八校园”的办学格局,由于校区众多且分散,导致课程资源分配各校区间也不平衡,长期以来学生跨校区上课、名师名课选课容量紧张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本科教学。为解决上述客观难题,山东大学正积极筹建两种类型的“跨校区网络直播教室”,分环形会场型和自由讨论型两种,分别适用于课容量较大的课程或者专题报告的直播和录制,以及课容量较小的开展PBL或者CBL教学课程的直播和录制。“跨校区网络直播教室”使部分公选课、名师名课将实现现场网络直播式教学,这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跨校区选课的矛盾,使得课程的教与学都不再受校区、教室的限制,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同时该系统还可以将我校优秀课程的直播教学内容实时录制下来,制作上传至课程中心平台实现网上共享,供课后学习和辅导使用。“跨校区网络直播教室”的建设为促进我校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四、关于开放课程建设的一点思考

1. 做好开放课程改革与建设,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如何实现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优质资源和稀缺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灵活性、多样性和启发性的课程体系,真正最大化的服务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促进教育公平和普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不断改革。

2. 坚持大学办学的主体意识,继续引领科学创新发展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必然会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带来剧烈的冲击,在线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最优秀教师的机会,“明星效应”更会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使教学的交流互动过程更加复杂。但是,各高校在应对改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线开放课程不会也不可能绝对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大学名片

信息社会,碎片化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微电影、微课程、微博、微信等微信息化的广泛兴起,凸显了快节奏生活下人们更加注重知识的及时性、准确性、动态性、非完整性和非系统性,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亟需改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交互功能和超时空的特性,构建课程网上课堂,实现互帮互学,丰富教学手段。一方面,在线课程对老师的角色冲击是颠覆性的,它让老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要挖空心思不断更新课程知识,改进教学方法,用最高效的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思维、方法上的提升,努力使自己的课广受欢迎。另一方面,教学手段的高要求,也必然对教师的质量和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开放课程环境下,教学运行与管理对教务部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应当在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建立一整套融“课程选题-资源建设-开放运作-课程评价”于一体的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标准。在教学运行中,应逐步改变专业绝对主导下课程建设处于弱势的状况,真正以课程为中心,探索成立基于开放的课程教学与学习模式,实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各种产学研合作共同体,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开放课程建设道路。同时,还应当注重管理团队成员的学缘结构、梯队组成更加合理、优化,打造精干的教学管理与服务队伍。

总之,开放课程的兴起大大促进了开放理念的传播,国内高校在理念、内容、机制建设方面的调整和改革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山东大学将继续努力,抓住机遇,坚持深化课程建设改革,充分发挥教师创造性与革新性,坚持以人为本,将目前已经取得的教育成果更加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教育领域,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建设之路,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责任编辑:吴芳和]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