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虚拟的诅咒”侵蚀儿童成长

2014-08-19黄臻伟

中国德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节操消极卡片

黄臻伟

据报道,今年年初,福州一些小学周边商店的“校园诅咒卡”热销。这是一种简单的纸质文具,长约9厘米,宽约6厘米。卡片的正面上方是图案,下方是被诅咒人的名字和内容。卡片的背面有低俗的笑话,印有“秘密传卡”字样。卡上还贴着一些带有封建迷信意味的符。“我诅咒XX唱歌的时候走音”“我诅咒XX考试不及格”“我诅咒XX吃饭时撑死”……这些都是卡片上的诅咒语。卡片的外包装上写着“此产品可以毁三观、无节操且无下限,请使用者自觉。把自己掉满地的节操扫一扫”,适用人群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无节操无下限乐于毁三观者、热爱重口味者、不开心者、喜欢设计奇葩造型者”。“校园诅咒卡”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有销售。

“诅咒”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折射出来的是个体内心的快感、发泄、无奈、调侃或者怨恨。“校园诅咒卡”之所以受到小学生的欢迎,是因为其具有情绪宣泄的替代功能。“校园诅咒卡”作为一种表达情绪的工具,为孩子提供了一种宣泄的渠道,但其是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的。“我诅咒XX唱歌的时候走音”这句话没有恶意,可以看作一种调侃,但从中可以看出嫉妒的色彩。诅咒对儿童来说,是在背地里说他人的坏话,使他人难堪,其言语的替代功能更多的是消极的、反动的。利用“校园诅咒卡”诅咒他人,对孩子而言,犹如在“发泄室”发泄一番,但本质是不同的—虽然通过卡片能发泄不良情绪,但诅咒是以不健康的方式进行的,容易使心智未成熟的孩子自私和冷漠,甚至可能诱发暴力行为。

“校园诅咒卡”显示了对流行文化监管的无力。“校园诅咒卡”是流行文化的符号,能传达富有希望的可能性和目的性,这种可能性与目的性可能是消极的、反面的。流行文化侧重感官享受,在其传播过程中容易消解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的价值,瓦解儿童对可能生活道德意义的追求,从而使孩子缺乏道德精神和道德信念。“校园诅咒卡”是以娱乐和消费为主要特质的文化的载体,它强调感性、快乐和满足,在流行技术的引诱下,容易背离个体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追求。“此产品可以毁三观、无节操且无下限”,便是这一价值追求的佐证。在这一价值追求的驱使下,个体容易自私化、庸俗化,容易酿成道德问题。

“校园诅咒卡”更显示了学校文化对儿童的消极影响。有专家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其以具有特色的学校精神、学校制度和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当前,一些地方衡量一所学校优劣,关键的指标是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管理者、教师对学生的分数、排名情有独钟,学生的考试成绩俨然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对于小学来说,还面临着另外一层压力:小升初考试。多种力量的博弈使得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得时时打足精神比拼高下。一些学校热衷于对儿童的考试成绩排名,对学习优异者赞赏有加,对学习困难者不理不睬。在这样的学校文化环境下,竞争残酷,容易使学生滋生消极人格。置身于这样的文化场域中,教师和学生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功利、敏感、猜忌、嫉妒和紧张弥漫其中。“我诅咒XX考试不及格”显示出一种消极的学校文化,妒忌,不合作。置身于这样的文化场域中,学生往往缺乏朋友,对他人怀有恶意。“我诅咒XX吃饭时撑死”表现出诅咒者一种深深的怨恨,渲染了一种血淋淋的事实,将其敌意、愤怒、抱怨公开化。

当前很多中小学热衷追逐学生的考试成绩,从学校管理层到教师群体,单一化的考试成绩评估左右了学校。有专家称,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结果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分数主义、分数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被蒙上强烈的功利色彩,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学改革往往被异化为追求高分的“遮羞布”。对考试成绩热烈追捧,成绩之外的其他素质却关注不够,容易演化为一种充满竞争的学生文化。充满竞争的学生文化主要表现在,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竞争的关系而不是合作的关系。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了与同伴之间的竞争,只有在考试中打败同伴才能胜出而成为佼佼者。在这种竞争的文化氛围下,学生很少有合作的学习,同伴之间也缺乏智慧的分享。激烈的考试竞争使得考试充满火药味。教师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和同学的关系:不能将同学视为“敌人”,而应将同学看作“对手”,心理没有怨恨和报复,投之以欣赏和认同的目光。

“校园诅咒卡”作为一种迷信的媒介,看似宣泄了无法言说的情绪,实际上却在问题解决上无计可施—它是一种错位的价值观念,容易使学生扭曲人格,颠倒是非,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卡片似乎教人疏导不良的情绪,实际上却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滋生阴暗心理,无视他人的幸福和快乐。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道德问题。它诱使孩子形成不道德的心理,甚至引发不道德的行为。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虚拟的诅咒”既是一种迷信,也是一种消极的道德文化。针对这样的教育现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以促进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的塑造。

别让“虚拟的诅咒”侵蚀儿童成长!■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节操消极卡片
消极的后果
卡片排一排
健忘卡片
水往高处流
科学的节操就是没有节操
让自己发光
赏析《爱莲说》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