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爱”教育从情感体验出发
2014-08-19余慧斌
余慧斌
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少年儿童发出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号召,教育部也提出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三爱”教育的要求。作为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老少先队员、老教育工作者,我油然想起了五十年代在小学生中开展的“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的“五爱”教育活动。回荡在多少人心中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就是那个时代的回声。“三爱”教育不仅是对“五爱”教育的一种传承,而且回归了德育的本源。教育离不开爱,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体验中逐步形成、完善的。因此,“三爱”教育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出发,绝不能堕入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
一、在课堂情感圈中激发浸润
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课程是用来学习文化知识的,也是让孩子们玩的。正是在这些玩的活动中,孩子们学会爱学习,也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从而回归了课程本来的育人功能。问题在于我们的课程设计,是不是让学生喜欢?是不是适合孩子们的需要?能不能让孩子们开心?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重在育人方法的创新。如《节约粮食》一课,原设计是:“13亿人民13亿粒米,节约下来可以让多少人吃多少天?”当时我们进行了改进,将我校联系的手拉手学校云南维西孩子们的一段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大城市的孩子们没有贫困山区儿童的艰苦生活经历和体验,就让他们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议一议。结果,这段生动的学生现实生活视频,让老师们震撼了,学生们感动了。孩子们不仅被感动了,而且还行动了。不仅是在文明就餐、节约粮食活动中,而且还在“手拉手地球村绿色环保行动”中涌现出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这正是我们课堂中情感浸润的结果。还有我校的一节语文课中,有“老天鹅猛烈地用胸脯撞击冰块”这一情节。有学生问:“老天鹅为什么这样做呢?它不觉得疼吗?”一个问题情景出现了。老师巧妙地设问:“你们的爸爸妈妈在你们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怎么样做呢?”这样一问,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讲出了很多感动人的故事,课堂上一个情感圈就这样形成了。
学习生活本身是美的,美的文本、美的内容,甚至问题的情景也都可以是美的。可是,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如果真的这样,我们的学生怎么会不爱学习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10多年前,“问题化学习”从我校一节数学课《有趣的余数》开始。这节课是在电脑教室里上的,也有数学教学的一般知识要求—试商。我们的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程序,在试商过程中,计算机会互动,会欢呼:“做对了”“再试试看”。学习过程由此变得很美很有趣,学生的情感被有效地激活了。课堂充溢着美的情感浸润,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爱学习,才会真正学会爱。
我始终认为,课堂是个情感圈,教室是个生命场。上海中小学开展多年的“温馨教室”活动,就是把教室、班级当作“家”,不仅是老师爱学生,而且是孩子们爱老师,爱伙伴,爱自己。此后,各地都创造了很好的班级文化。我曾到过云南芒市大山深处的江东小学考察他们的“心理角—心理桥”经验,其中学生与任教老师的通信,都非常感人,当时我还和那位梦想着走出大山改变家乡改变命运的小女孩进行了对话,至今记怀着她那朴实而有激情的心愿。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正是应该从引导帮助这样的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开始。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无痕培育
2004年,团中央向各地部分学校赠送了一批“手拉手、地球村”,其实也就是分类回收桶,加上绿色的帐篷。与此同时,我校还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教育部合作的“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EPD项目)”项目。我们把这两件事整合起来,将其本土化校本化,开发了校本课程《地球村》,编写了教案和学案。每个星期五下午老师走班上“地球村”课。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一定是地球村的开放活动日,这一天的早晨,一定是孩子们绿色环保行动的时间。整整10年,我们的地球村开放活动没有落下过一次,孩子们的劳动所得积累达到70000元之多。记得5·12汶川地震的第二天,大队委员会向中国红十字会捐出10000元。有学生告诉我:“这是第一笔真正的红领巾捐款,因为没有向自己的爸爸妈妈要钱。”孩子们的爱心奉献行为甚至还影响了家长。我校大多数家长在自备车里都放了收纳箱,将拾到的易拉罐、矿泉水瓶送到学校。孩子们自豪地对家长们说:“这是送到地球村,帮助西部小朋友的。”其实,这就是持之以恒润物无声的无痕培育。“润德无痕”成为我校多年来自觉追求的教育境界。
在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博会期间,我们搞了一项“百米长卷”活动。这是一个开放的体验活动。孩子们谁都可以参与长卷的创作,画世博,想世博。在迎接世博会500天时开始画,200天,100天,画卷不断地延长,不断地带来惊喜。世博会上的“百米长卷”,成了孩子们难忘的记忆。世博会结束了,辅导员告诉我,区团委要收藏这幅长卷,为此,我们及时搞了一次告别活动。那天,全校同学奔向操场,拉起长卷,又唱又跳又笑,非常感动,非常难忘。我曾经对辅导员说:“平时我们工作是多,活动是多,但关键是这些工作,这些活动是否能感动学生。”“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成为我校德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我想,这也正是“三爱”教育不走过场、取得实效的根本所在。
三、在行为规范养成中体验升华
多年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中小学得到普遍的重视。1988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和同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都明确指出:“就中小学而言,主要是养成教育。”其中还有这么一句话:“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情感、行为规范和心理品质的养成教育。”我的理解,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对他们的一生将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养成教育是一种过程性体验性教育。养成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在行动体验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校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一直包含“文明礼仪教育”“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生活与劳动指导教育”这三个内容序列,这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教育是完全一致的,可见“三爱”教育应该和养成教育进行整合。然而,在一些学校,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变成一种重复操练,一种军事化的训练。我以为,学校不是教堂,也不是兵营,学校是学生们的学园、乐园、心灵的家园。“把人当作人,把儿童当作儿童”才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三爱”教育正是从儿童出发,从人性出发,从孩子们最亲近最实际的生活出发,由小至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形成习惯地强化与内化,在爱学校、爱师长、爱生活、爱生命、爱他人、爱创造中萌发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情感。
我们的“三爱”教育肯定不能仅仅停留在各种评比检查,也不能停留在条文的记忆与背诵上。“三爱”教育,是爱的情感教育,理应从情感体验出发,在行动体验中建立道德价值,从而实现道德情感的升华。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号召,也是人民群众对下一代的期盼。以爱育爱,以德育德,以情育情,以人格培育人格,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们教育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