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实效的考察维度、现实状况与提升策略

2014-08-19杜时忠杨炎轩

中国德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工作德育

杜时忠 杨炎轩

一、学校德育实效的考察维度

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从事德育活动起,就有了关于德育效应问题,即“德育实际干了什么”的问题。历史上不少的教育思想家,如孔子、朱熹、洛克、卢梭等人,都对德育效应问题提出过深刻的见解。不过,我国将德育实效作为一个专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来看待,并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德育实效是一个特指概念,主要是针对德育的“形式化”及其所导致的“虚效”问题而提出的。后来,有所泛化,以至于一说德育问题就不能不想到德育实效问题,一说实效问题那就是指德育问题。

那么,德育实效究竟指什么呢?分析已有的研究,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实效即德育效果;第二种观点认为,德育实效即德育工作成功率;第三种观点认为,德育实效即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这三种观点各有其理由,但都有言不尽意之处。比如,何谓德育效果?德育工作成功率如何计算?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如何把握、如何比较?等等。

其实,实效问题涉及的是人类活动的效应评价问题,它有三个维度:其一,活动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目标—效果评价;其二,活动的产出与投入的关系—效率评价;其三,活动目标的达成度(效果)对于更高一层活动目标或者说其他活动目标的影响—效益评价。

学校德育活动属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我们可以运用效应范畴(包括效果、效率与效益)来进行反思或分析。德育实效实则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德育实效指德育效果,即学校德育是否实现了既定的德育目标;第二种,德育实效指德育效率,即学校德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第三种,德育实效指德育效益,即学校德育对更高层次的目标如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影响,以及对于其他活动目标如智育目标、美育目标等的影响。

人们对学校德育实效低的批评,大体是在以上三种含义范围内进行的。最为通常的批评就是,因为学生身上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懒惰、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两面人格等,就断定德育实效低,就认为学校德育没有搞好。这种批评所隐含的德育实效观是效果观,依据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没有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另一种批评,实则是抱怨,常常是德育工作者抱怨自己的辛苦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结果,所谓“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或者是批评我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德育工作者队伍,但是德育工作并不是世界最出色的。这种批评所隐含的德育实效观是效率观,其依据是德育投入(个人投入或国家投入)与德育产出不相称。还有人批评学校德育未能改变校风、教风与学风,未能帮助提高升学率,未能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等等。这种批评所隐含的德育实效观是效益观,依据是学校德育未能有助于更高层次教育目标(如学生终身幸福)或其他目标(升学率)的实现。

二、学校德育实效的现状

纵观已有的研究,虽然有研究分析或罗列了德育实效低的种种表现,但存在不足:第一,对德育实效低的判断,缺乏系统的实证调查和访谈研究,停留于现象层面;第二,对是“谁”在抱怨德育实效低这一问题,现有的研究只是以成人的眼光和立场来讨论德育实效,而未见到德育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德育主体—学生的意见与看法。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考察德育实效的状况。我们编制了五套调查问卷,包括小学生卷、初中生卷、高中生卷、家长卷和教师卷,在多地中小学展开了调查。我们重点了解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效率维度的德育实效,即学生、教师和家长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看法与评价;二是效果维度的德育实效,即学生、教师和家长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看法与评价;三是效益维度的德育实效,即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德育工作和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社会适应性和个体满足性的看法与评价。通过第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学校是“怎样做”德育工作的;通过第二和第三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学校德育“做得怎样”。下面是调查结论。

(一)学生眼中的德育实效

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从小学到高中,德育从未占据“首位”;而且年级越高,学校越不重视德育工作。

关于学校德育的作用:随着学生独立意识的越来越强,学校德育的影响越来越小。小学生与中学生对此认识存在根本差别。

关于德育途径: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传统教育观认为占主导途径的德育课,其地位和作用却在不断降低。

关于德育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虽是社会提倡的“主旋律”,是学校德育内容的“主旋律”,但并不是学生认可的“主旋律”。

关于德育课教学:照本宣科、为考试而教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亟待更新。

(二)家长眼中的德育实效

从家长对“学生品行发展”状况的反映来看,被调查的家长们普遍认为,学生在所有的品行发展的积极指标(爱国、爱人民等)上表现良好,学生在所有的消极指标(如懒惰、不思进取等)上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从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和评价”的反映来看,被调查的家长们普遍认为,现在的学校是重视德育工作的,也是应该重视德育工作的,学校德育工作是有较大和较好的成效的,并希望通过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改善社会的精神文化环境;同时也认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不足,对学校工作了解有限,因此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者主动与家长联系,向他们介绍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三)教师眼中的德育实效

从教师对“学生品行发展”状况的反映来看,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总体上对中小学生的品行发展水平表示肯定,只是对学生品行发展的某些方面持否定态度,并且呈现出这样一种特征:肯定的方面多、否定的方面少;肯定的比例高,否定的比例低;肯定的方面比较一致,否定的方面则存在较大的分歧。

从教师对“学校德育工作”状况的反映来看,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各学校的领导还是相当关注学校德育工作的,至于效果不令人满意,主要是苦于摊子大、经费不足,有些相应的措施还没有跟上来,致使许多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部分教师认为:“形式主义虽然不好,但有总比没有强。一句话,学校重视德育工作,但比较而言,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是‘真抓实干,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则是‘形式主义泛滥。”

从教师对“学校德育工作地位”状况的反映来看,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虽然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主义比较严重,但这并不表明德育工作在学校实际工作中没地位;虽然学校德育工作在学校中有一定的地位,但学校德育在学生品行发展中的作用不可高估,因为社会环境和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从教师对“学校德育各途径作用”的反映来看,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德育各途径都有作用,但各途径所起的作用不一样且区分度高:“班主任工作”是起最大作用的一种途径,其次是“班会、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或“课外活动”),作用最小的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各科教学”。

从教师对“学校德育由谁负责”的反映来看,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德育主要应由全体教师、班主任和校长为代表的三个群体负责。

从教师对“学校德育实效”状况的反映来看,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德育实效性确实不高,但也并不像人们流传的那样低。

三、学校德育实效的提升策略

(一)基于效益维度的提升策略

德育实效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即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是不同的,因而德育实效的根本追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有必要从效益范畴出发对德育实效进行探索性研究。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要对社会转型时期适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需要的德育特征,如人性化的德育指导思想与模式、合格公民的德育目标、丰富性的德育内容体系、开放性的道德教育方式等,进行研究。

社会转型是同人的终极关怀、人的完整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相统一的,它为我们重新认识学校德育实效的时代特征提供了深刻的社会背景。为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需要,学校德育必须转向“人本”,即关怀人、关怀人的德性发展;转向“公民”,即培养具有主体性的、负责任的、遵纪守法的公民;转向“多元”,即在坚持道德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前提下,考虑不同道德践行主体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转向“丰富”,即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把科技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融入德育“主旋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更具新意,富有时代气息;转向“开放”,即走出纯“学院式”的培养模式,走向更加开放的广阔天地,社区教育、企业文化培训等将在人的德性培养中扮演不可缺少的作用。

(二)基于效果维度的提升策略

德育实效属于结果的范畴,其提升离不开德育实效的各影响因素的完善,这就有必要从效果范畴出发对影响德育实效的一些新的因素进行补充性研究。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要对以往德育实效研究中关注较少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如社会风气的优化、学校制度文化的构建、学科德育的完善、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实施德育或实践道德生活积极性的调动等,进行研究。

社会风气是影响年轻一代品德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全面增强德育实效,必须全力改善社会风气,包括完善法律规范,抓好党风廉政,发展社会经济,负起政府的道德责任;必须转变教育者观念,建构学校、家庭民主生活方式,促进美德成长。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重要的德育资源。为充分发挥学校制度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要把时代的伦理精神与制度的现实性、可操作性结合起来;要加强学校制度建设,为学校生活提供充分的、可行的制度;要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与学校的管理。

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要渠道,是德育的主要途径。学科德育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准确认识道德课课堂教学与道德课以外其他各科课堂教学在德育实施上的关系,正确理解渗透于教材、教法和教师人格中的道德影响,恰当定位学科德育与其他途径德育的关系,彻底树立“全方位教育”的教育价值观。

课堂教学只是具有实施德育的可能性,至于能否真正在其间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品质,还取决于许多内在和外在条件,尤其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具备和发挥。为调动教师实施德育的积极性,要设置既有明显价值又有实现可能性的学科德育目标,尽量消除学校中客观上存在着的不公平现象,完整理解教师的需要系统,全面看待教师需要的满足。

(三)基于效率维度的提升策略

影响德育实效的各因素,并不是单一地起作用的,也不是平行地起作用的,而是结合起来起综合作用的,是某些条件下某些因素起典型作用的,所以有必要从效率范畴出发对影响德育实效各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典型作用进行创新性研究。就综合作用来说,我们要从管理学和系统论的角度对学校管理和德育系统进行研究;就典型作用来说,我们要从人性论和政策学的角度对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学校德育制度进行研究。

德育实施的好坏直接受制于德育管理乃至整个学校管理。为消除“德育职责专有化”“德育职能部门化”“德育控制目的化”等不良学校管理表现,必须改革学校的人事管理,树立学校职能部门共同教育任务理念,正确定位学校管理。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以及道德主体自身包含极其纷杂的各种育德力量,它们构成了一个内部结构相当复杂的德育系统。在德育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协同因素。为推动德育系统各力量的协同,政府和学校要率先成为有力的德育组织者。

德育目标过高只是德育低效的表层根源,而“道德人”假设才是德育实效低的深层根源。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德育基础的置换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建设是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根本途径。由此出发,解决道德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于制度建设,包括确立德行有用的价值理念,建构德行成本的补偿机制,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等。

我国从政策层面制定的德育制度,许多在德育工作中得到了有效的贯彻落实,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指导。与此同时,在德育实践过程中,由于内外在因素的影响,有些德育制度不能有效地贯彻落实,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或对意在解决的问题不能发生应有的作用,甚至对德育发生不良的影响。为防止和克服学校德育制度失败,必须促进学校德育制度优化,提高学校德育制度制定的质量和水平;针对公益性与“寻利性”的矛盾,实施国家政府组织下的强制性学校德育制度创新;积极引导与合理规范,促成诱致性学校德育制度创新;建立学校德育制度的运行机制,实行德育工作的合理化管理。■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工作德育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