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实践因子优化语文课堂

2014-08-19陶世安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8期
关键词:行为主体情感语文

陶世安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可是当下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否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呢?其实,现实远非如此。

一、传统教育理念有违现实,实践课堂才是正道

我们常讲要提升课堂实效,就是指搞实实在在的实用主义教育,让语文聚焦人民性,回归人民,为人民服务。可实际上,仍有很多人为的或历史性的原因制约了语文的文化传承功能,如此,优化课堂自然也就成了空话。

1.语文淡于社会视野

长期以来,就语文的地位而言,因为是母语,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把它放到了较高的层面;事实上,因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得语文很难受到重视;加之文理分科招生,理科招生比例遥遥领先,学生自然将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理科上,语文也就很难顾及了;原本雪上加霜的语文学科,又受到英语的冲击,境况更是不容乐观;另外,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是学与不学一个样,学也是90来分,不学也低不到哪去,语文就成了为其他学科让路的牺牲品;更让我们心痛的是很多学校和老师被高考的成绩利诱丧失了理智,他们骨子里也透出漠视语文的意识。这样,降低了语文的地位,削弱了语文的实际功能。

2.传统教育扼杀激情

很多学校和教师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和一两本复习资料,封闭的课程把学生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上,屏蔽了学生的眼、耳、口、手和大脑,使得学生的语文与丰富的实践生活隔离开来,背离了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的需要,这种陈旧的缺乏生气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学生的厌学和思维的僵化;或者搞题海战术,将学生投放在分数的牢笼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只有通过对语文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开放封闭式的语文课堂,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增强他们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构建大语文观,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真正落实课堂的实践意义和优化功效。

3.现实召唤教育新生

某机构对目前高中教材内容与现实联系程度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高中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仅占10%的比例,80%的联系较少,甚至有10%严重脱节的情况。(见下图)

既然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那我们理当该听听学生愿意要什么。不仅要听,而且要广泛地听,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听。继而通过对学生心声的分析,为教材的撰写者提供第一手宝贵资料。

当然,听听教师的看法也是编写教材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因为教师毕竟跟学生打交道最多,也是最易了解学生心理的人;倾听教师的看法,有助于教材编写者的理性思维运用,因为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很多东西即便知道,可能不会表达或言不达意,教师讲得或许更透彻更到位。

除此之外,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自我准确定位,即我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终极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只有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而能用、活学活用,这样的教育才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才不枉教育的初衷。

4.未来竞争力之标志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除了比经济、拼军事的硬势力,文化教育等软实力的较量也不容小视,它也许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或象征。譬如我国将孔子学院办到了世界各地,说明我国的文化教育软实力增强了;可与遍及世界的英语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于此也说明我国文化教育软实力与西方大国相比相去甚远。因此只有不断地提升和优化我国的教育实践活动,提升我国语文教育的实用性,我国的教育才能长足发展走向世界。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实效语文课堂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实效语文课堂,已成为学者和教育者面临的一大主题。但到底该怎样实施?笔者以为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放手,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1.多看一看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在这个知识竞争激烈的时代,知识的卓越能让人睿智,甚至能改变命运。多读书能陶冶情操、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从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再者,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必须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生活实践。唯有多读多悟,方可获得更多的快乐,增长更多的知识。多看书对我们好处多多,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闻”,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我们多看,就是为了更好地与作者情感沟通、与语文文本的人物同悲欢,从而产生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

2.多听一听

多听一听学生的倾诉,了解学生的心声,知道他们的爱憎好恶,做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多听一听学生的陈述与表达,知晓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哪一方面的缺失,便于查缺补漏;多听一听学生的诡辩与争论,培养学生的胆量与参与意识,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表演平台;多听一听学生的观点与见解,不仅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更能体现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分量。

3.多读一读

读,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读,可以培养语言学科的语感素养;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读,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读,可以使学生做到博采众长;读,还能宣泄学生的负面情绪。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再别康桥》的学习。当时赏析前两小节时,我让同学们连续读了四遍。第一遍齐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第二遍自由读,各自读,让同桌听其情感表达是否合理;第三遍小组内部读,选出优秀人选;第四遍范读,让各小组的优秀人选来范读,其他同学在听中体悟诗人情感。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通过“读”,尤其是能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带情感的诵读,就不难读懂作者的用意。

4.多背一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背诵激发行为主体的实践,背诵的过程就是行为主体与作者思维的碰撞过程,同时也是行为主体与作者的灵魂此消彼长较量的过程,还是行为主体对作者思想行为的扬弃过程,更是指导行为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将作者思想践行的过程。

所以说伴随语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行为主体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和实践过程。在体验中,学生首先是吃透文本精神,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融入到作者创设的思想情境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设身处地地理解主人公的祸福或经历;同时,联系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所经历的时代,而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背诵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主动融入课文情境和自己深加工的过程。

5.多想一想

多想一想,有助于学生思维开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新教材在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深入浅出,将枯燥的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极大的帮助。

正如《陈情表》一文,只有在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多想想才能理解作者当时的情况,才不致于说他很矫情。当时前代王朝刚刚覆灭,此时转而向自己的仇敌投怀送抱,难免被人耻笑,会被人视为不忠;而新君刚立,如果立马拒绝,语言上稍有差池便有满门抄斩的危险;再者,自己若因拒绝新君而死,会连累祖母,如此则成了不孝;另外,形势尚不明朗,政局是否会有新的动荡,一切不得而知。在学《陈情表》的时候只要多想想,就不难体会作者的苦衷了。

6.多说一说

语文是基础性的学科,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学科。相较于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其实用性更强更具有实践意义。

粤教版中的《囚绿记》一文,我们除了让学生明白课本所写的“绿被囚禁”,当把文本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往更深层去挖掘。譬如,现实社会中又有哪些囚绿的情况?比如对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漠视,再比如对孩子学习的压制等等。相信学生有很多的现象可以列举,有很多平时没法子说的话此时都可以倾诉分享。

7.多写一写

写作是书面表达,可现实中不少人总是怕写,认为自己不是写作的料,这种认识应当消除,要树立敢写的信心,只要有了这个信心,写作就不难了。当然,写作的收获并不在于写作的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作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想想看,真正的大企业家、管理者都是能写作的人,写作可以给人以精明的头脑,写作的好处妙不可言。有作为的人应当尝试写作,把写作这一基本功练好,这无疑对自己的工作和业余爱好都是大有好处的。多写好处多多。

三、谋求课堂教学实效,着实任重而道远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和应用的能力却相当的低,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当充分使用新教材中“自主、合作、探究”之内容,融入实践因子,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实效课堂的开展,需要教育政策的决策者拥有前瞻性意识,能做好教育的路线图、方向标;另外,作为实效课堂的执行者当具有革新的魄力,一旦认准了的方向,切莫动摇;作为实效课堂的具体操作者也需要对自己的课堂做到不断谋划、反思、总结、学习。只有敢担任,道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新教材得到有效运用以来,成功的实践证明,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才是学生受益最大的课堂。譬如杜郎口中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广州番禺象贤中学的三元整合模式,还有我校的1.3.6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较大的实效,深受学生和业界的欢迎。纵观他们的课堂,之所以能够搞得轰轰烈烈,一切源于他们结合学校的校情,熟悉学生的学情,洞察了学生的内心,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做了实践的主人。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利用好先进的学习法,不断总结与探索,适时地融入实践因子,优化语文课堂,研究出适合学校教学实际的高效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课堂,才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堂。

(作者单位:韶关市曲江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行为主体情感语文
情感
台上
语文课程三维目标新解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探析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