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日语口译教学中的变换表达

2014-08-18李传坤

文教资料 2014年5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文化背景

李传坤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外语系,广西 桂林 5410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变得日益频繁起来,社会对日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每年从国内高校毕业的日语翻译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却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满足市场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合格的日语翻译人才,成了高校急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课题。形势的发展对高校日语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口译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日语综合素质特别是日语翻译技能的培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着力加强日语口译方法与技巧方面的研究。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尝试对日语口译教学中的变换表达这一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二、口译教学中的变换表达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其中“译”就是指翻译或口译,实际上可以说“译”是集听、说、读、写等技能综合运用的一种特殊能力。口译教学一般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听、说、读、写等相关课程后才开始,是一项培养学生口译技能技巧的教学,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口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口译并不是单纯的语言堆砌,也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它要求译员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翻译目的语国家的语言表达习惯,利用不同翻译方法将有关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听话者。口译实践中有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归纳起来主要有直译、意译、加译、减译、合译、分译、改译、倒译、反译、变译等翻译方法。其中“变译”指的就是变换表达的译法。

“变换表达”这一概念涵盖宽泛,广义上可以说包括几乎所有的口译技巧。译员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难于翻译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或者由于紧张一时想不起与原文相对应的词句,这时我们不必焦躁,可在忠实于原句意思的前提下,改变思路、转换视角,将句子原意用另一种词句与表达方式进行灵活翻译,这样可以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翻译目的语的语言表达需要,同时可避免因翻译卡壳而出现冷场或令人尴尬的场面。

在汉日互译中,虽然我们历来将“信、达、雅”视为翻译的三大标准,但是汉语和日语在语法结构、表达习惯及中日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汉日之间从形式及意义上要求完全对等的翻译往往是不可能的,因此,变换表达的翻译方法对于增强译文的流畅性和完整性具有很大意义,并能有效补偿原文中难译或不可译的成分,获得尽可能对等的语言效果。

三、变换表达的四种情形

在口译实践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场合分别采取相应的变换表达、改变原文形式的翻译。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因为汉日语言的语法结构、表达习惯、固定搭配及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等不同的缘故,汉日之间直接进行翻译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语句不通顺、不流畅或不易明白等情形,严重的还会让听话者一知半解甚至造成误解。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实例,针对上述几种情形进行分析。

1.语法结构方面

在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中,我们都会向学生强调汉日之间的语法结构是有一定区别的,即汉语基本句式是“主语—谓语—宾语”,而日语则是“主语—宾语—谓语”;汉语习惯使用带宾语的句子,而日语多用不带宾语的动词(即自动词)。如“我终于找到了工作”这个句子,很明显是动宾结构的形式,所以我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译成「やっと仕事を見つけた」。看上去句子很通顺,语法上也正确,但是按照日本人的理解,工作是“自己”和“用人单位”双方商量之后决定的,应属于客观结果,不能用表达主观意识的他动词「見つける」,所以要换成自动词译为「やっと仕事が見つかった」。另外,日语中的主语为某事物或者主语不明确时,大都用被动句式表达,而汉语则习惯上用主动句式。如“桂林这座城市世界闻名”,一般译为「桂林という町は世界で広く知られています」。

2.表达习惯方面

叙述某些事物或者现象,在一种语言中往往有相对固定的表达方式,但如果将这种方式直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时,就有可能让人听不懂,或者句子不顺畅,有时还会出现逻辑上的矛盾。这时就不能采取直译的方法生搬硬套,而要采用变换表达的译法,即要按照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否则就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如“他爱生气”这句话,如果直译为「彼は怒ることを愛している」或「彼は怒ることが好きだ」,日本人则会理解为“他正在和生气谈恋爱”或“他热爱上了生气”,这样会让人觉得奇怪。这时如果按照日语表达习惯译成「彼はよく(すぐ)怒る人だ」,就显得自然多了。甚至还有人把“男人四十一枝花”译成「男性は40歳になると、花になる」。日本人听了更加不可思议:中国有什么样的水土,能让到了四十岁的男人变成一朵鲜花呢?其实,这句话只需一个词就搞定了,即「男盛り」。类似的还有“被雨淋得像个落汤鸡”(「雨に降られて濡れ鼠になった」)、“如虎添翼”(「鬼に金棒」)、“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無い袖は振れぬ」)、“无风不起浪”(「火の無い所に煙は立たぬ」),等等,诸如此类的汉日对应的习惯表现手法,只能靠老师引导学生日积月累了。

3.固定搭配方面

“固定表达”是变译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汉语或日语中固定表达与固定搭配的方式进行翻译,这样能使句子的意思变得浅显易懂,更加符合自然地道的语言表达特点。日语中有许多固定搭配的短语,要专门抽出时间背诵和记忆。如「口に合う」(合口味)、「人気がある」(受欢迎)、「酒に強い」(能喝酒)、「鼻が高い」(得意洋洋)、「お世辞を言う」(拍马屁),等等。口译人员平时如果多积累这些汉日语言的固定表达,那么在口译实践中就能得心应手,甚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会碰到一些特定的套语,这些套语承载着丰富的语言特色与文化信息,并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等特点。如在致辞时,最后会说到“谨祝贵公司宏图大展、繁荣昌盛”,如果按字面翻译就比较困难,但经验丰富的译员会脱口而出「貴社のご繁栄をお祈りします」。同样,“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这句话也可按照日语的套语说成「皆様のご健康とご多幸をお祈りします」,这样似乎比中文更简单,但都是日本人的习惯说法,所以非常易于理解。汉语和日语都有成语、谚语、熟语等很多固定表达形式,掌握大量固定套语,往往成为口译工作中的利器,优秀的译员往往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这说明日常学习与积累极其重要。

4.文化背景方面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中日两国社会环境、地理条件等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传统习俗,进而逐步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俗习惯,包括生活习俗、语言表达、礼节礼仪、喜好与禁忌等,这些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人们的正常交往。

例如,我们初次与人见面,一般会说“你(您)好,我叫×××”,这句话按字面翻译就是「こんにちは、わたしは○○○です」,但是按照日本人的习惯通常说成「初めまして、○○○と申します」。当我们向人咨询某事或求助于他人时,说“你(您)好,请问……”这时一般翻译成「あのう、すみませんが」、「ちょっとよろしいでしょうか」,而不直接说「こんにちは」,如此显得自然,也符合日本人的表达习惯。

再如,到日本人家里做客,尽管饭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但他们还是会对你说「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どうぞ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这句话不能照译为“什么都没有,请吃吧”,而要翻译为“没什么好菜招待您,请随便吃吧”。在接受馈赠时,中国人常说“不好意思,您太客气了”,而日本人则说「わるいですね」(不好的、坏的),若直译,显然不符合语境,这时应结合其文化背景,采用意译较好。

由此可知,中日生活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语言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如果逐字译出,则会使译文生涩,甚至造成误会。这时,可考虑选择变换表达的方法进行翻译。变换表达法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细节部分,只要译文自然流畅即可,也就是说舍去表面形式上的对应,实现意义内容上的对等。在表达同一语言功能时,如果忽视文化差异而一味追求符号转换,往往会产生歧义或误解。因此,译员应坚持不拘泥于原文,最大限度地贴近双方的文化因素译出其意,使双方达到准确沟通思想、顺畅交流情感的目的。

四、结语

以上探讨了日语口译教学中翻译方法之一的变换表达法。从中可知,汉语和日语中虽然彼此有相应的译案,但在实际运用中又不完全对应,要根据不同场合采取相应的变换表达进行翻译。由于中日两国在语言结构、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在口译实践中,绝不能就地取材、生搬硬套地采用直译方法,而要根据不同时间、地点和场合,分别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因此,我们在口译教学中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外,还要加强口译技能技巧的训练,同时要深入了解和掌握中日文化背景知识,认真分析和研究彼此间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差异,这样才能克服或减少由此造成的文化交际失误,保证涉外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1][日]柳父章.翻訳文化を考える[M].政法大学出版局,2002.

[2]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刘丽华.中日口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雷鸣,付黎,旭肖辉.日语翻译理论与实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文化背景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口译中的“陷阱”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