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经验探析
2014-08-18高美萍
高美萍
(东营职业学院 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山东 东营 257200)
在西方,“人文”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与教养;在中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贲·彖辞》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指人类所创造的诗书礼乐在内的人世间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人类文明和文化。总而言之,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格,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则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心灵的自悟和灵魂的净化。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国情的人文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学生人格的完善、学生未来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都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鉴于此,审视和借鉴国外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对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外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
在职业教育中提倡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识,尤其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社区学院。社区学院一般学制一至两年,主要为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而得名。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美国的社区学院为适应经济、科技的发展变化,在教育内容上极其重视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它一般开设的课程种类繁多,既有专业基础课,又有普通教育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和人的发展,以及语言、技能、人文学科等课程。规定了包括自律、守信,实现最佳自我、勇于认错、懂得自己与他人关系、调控自我等17种品质,并且通过“教育生活化”的具体途径去内化这些品质。而且要求接受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各种专业的学生都要接受一定的普通教育,职业系科学生必须选修一些人文课程。通过与普通教育融合,特别是人文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安排上,社区学院借助现代通信和信息技能,实现与各类学校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在社会上,则继续光大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成果,并结合工作、学习、社区与社团生活,激发和培养交际、创新、创业、务实、批判等能力与精神。
日本短期大学是以传授专门技术、培养就业和实际生活能力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些短期大学随着社会的变化,针对教养型、实务型人才的需要,向学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学科分布以人文类为最多。在课程设置上都要设立12至18学分的一般教育科目,包含人文、自然、社会等学科。在学科中最大特点将多种领域纳入一个学科的教育领域。在一个学科中提供应对准备编入四年大学学习必要的知识技术、发展兴趣和教养等多样目的的教育课程。日本职业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及创造性的培养,不再仅仅培养“经济人”,而是培养既有技术又有高尚情操的现代从业人员。日本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还借鉴东京大学一门必修课程“基础演习”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所谓“基础演习”是由一名教师指导一个20人规模的班级,在教育现场对学生进行社会性启发。当然,这种启发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在教养教育过程中采用小班级授课就是最好的体现。日本短期大学的大量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教养国民的提高型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有借鉴价值。
英国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教育,首先非常重视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所谓team spirit即团队精神,是指一个人与大家协同工作的能力与态度,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合作能力。在公共场所或集体活动中,个人必须服从大家。如果哪个学生为了自己出风头而连累大家,他就会被一直斥为“没有团队精神”。其次,英国十分重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英国学生做事放得开,敢想敢做,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不被禁止,就可以做”。所以,成功的机会相对较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们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对问题不但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特别注重科学论证,注重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英国政府在1987年发布的《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中,明确把坚持基础科学研究、增进人文学科学术成就作为高等教育目标之一。英国剑桥大学认为:现代世界理科和文科裂缝必须用人文科学来黏合。
德国在总结经济起飞的成功经验时,把广泛普及的职业技术教育当做“秘密武器”。然而,科技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道德感的普遍下降、责任感降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等。这使后现代主义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代人似乎什么都有了,就是不知道“我是谁?”“人是什么?”其原因就在于现代教育中商业主义与职业主义泛滥,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人文价值。学校在教给学生科学知识的时候,并没有给学生指明生活的方向。因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文主义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能力教育受到重视,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及高诚信度,增强坚韧不拔、知难而进的勃勃向上的工作精神,而且在做人和待人接物中显示出很高的品质。明文规定学生要具备“关键能力”,包括对技术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决策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质量意识、合作能力、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等。
二、国外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世界各个国家高职院校开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无不体现了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尽管其具体做法各有差异,但都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启示,对我国职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
1.职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相协调
无论是美国的社区大学还是日本的短期大学,在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都没有忽视人文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作为一般教育类科目,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为学生素质提高打下基础。这些人文教育科目都与专业科目相结合,通过必修、选修相关的课程、资源共享等方法,促进人文教育的实施。我国的高职教育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把职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2.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实践
未来社会的竞争不单是专业技能的竞争,更是人文素质这种非专业能力的竞争。国外职业院校一般都非常注重人文教学的实践,无论是课程开设,还是课堂讨论、实验课,师生都能良好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通过实践实现感受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把对人文知识的体验内化为人文精神,提高人文修养。
3.家庭、学校、社会多管齐下
西方家庭中的人文教育是以日常生活的自由、民主、平等相处为主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以身体力行来示范和引导。中国家庭中的人文教育更多以家长式保护为主调,不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自己的形象作用要求不严格,负引导作用明显。西方学校教育与管理中渗透着民主、批判和务实的精神,中国学校教育中则充满着权威、说教和灌输。西方推行全校育人策略,即须使课堂里教导的内容在校园中处处得到体验,并讲究赏识教育,讲究营造家庭气氛,形成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学校与家庭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和教育配合。我国学校教育虽也保持与家庭的沟通,强调全员和全程育人,但效果一般。从社会层面,西方国家由于家庭、学校与社会对人的教育和引导形成一致,并且能够给人们提供可直接参与的活跃的社区活动,因而有利于趋真向善求美,培养社会责任感;而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利益与竞争意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对滞后,因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则受到销蚀,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淡薄。所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层面、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立交桥是一条可行之路。
4.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整体规划
西方国家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为过程性,注重人文精神(如能力、性情、意志等)的形成,注重学生全面而充分地发展,不同的教育层次衔接得更加科学合理。如小学阶段的教育重在“知事”,中学阶段重在“明理”,大学阶段重在“求道”(即理性与理想)。同时,西方国家重视隐形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这种隐形教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育者的人文意识与修养,取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这对于西方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教育即生活”等理念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所以,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努力开发并完善隐形课程,改变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念,实现从人文素质教育认知性向过程性,阶段性向全程性的改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总之,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要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学的实际,在学习国内外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高职教育的特色,通过创新实践,有力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王德勋.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3]黄紫华.美国大学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4]胡显章主编.走出(半人时代)—两岸三地学者谈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