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型一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2014-08-18钱玉莲
钱玉莲
摘 要:根据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南京师范大学探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由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两院联合培养的新模式(2+2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国际化背景的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型一化”人才,即兼具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特点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完善课程体系使之与专业特性和人才规格匹配,以使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一、明确专业特性,创新培养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顺应形势发展于2005年申报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并于2006年秋季开始正式招生。为了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上解决毕业生走出国门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我校探索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依附于汉语言或教育技术专业的简单模式,而应建立自己的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的模式取决于专业特性和人才培养的规格。
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除了具有其他文科类专业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之外,还具有哪些特性,值得我们思索。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应该还具有跨文化性和传播性。而跨文化性和传播性都需要具有外语交际的能力。
我校原有的培养模式——2006培养方案是由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单独招生和培养的,这一模式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制约。为了适应学生就业的新形势,使得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发挥我校的师资资源的优势,彰显我校的汉语国际教育办学特色,我校对原有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并开始第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从2008级开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行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两院联合培养的新模式(2+2模式)。即前两年在外国语学院学习英语,在完成公共课程的前提下,也插入少量的专业核心课程,后两年在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主要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经过修订后,2008培养方案中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175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公共必修课31分,博雅教育课程选修10学分,学科基础课程83学分,专业教育课程51学分。
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2+2模式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汉语言文化等必修和选修课程共56学分,占32%,英语必修课程共62学分,占35.42%。这样的课程设置,大大加强了英语技能教学的力度,应能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对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座谈与走访,以及对在校本科生与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以下一些情况。首先,本专业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正确,对于文科非师范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定位比较明确,我们的毕业生有就业市场和发展的空间。其次,从所培养的学生出路来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2+2模式培养模式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基本上能从质量和素质上两方面解决毕业生走出国门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
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使得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和性质也更加清晰,更加符合专业目录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依据本专业特点,我们把本转业培养的人才规格概括为“三型一化”人才:
(1)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支,它的学科基础包括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
(2)实践性——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
(3)研究性——培养创新型人才:指教学过程注重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关注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
(4)跨文化——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本专业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和中华才艺,善于处理国际文化合作、交流沟通。国际化,指通过教学语言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师资源国际化、服务对象国际化来形成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竞争力。
这一全新培养模式,突出学科的特点,切合人才需要的特点,使得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二、理清课程类别,完善课程体系
为了进一步完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在分析我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学分比例的基础之上,我校召开各类研讨会与座谈会。在会上,我们的核心议题有这样一些:学分的论证制订;人才培养如何体现特色和亮点;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方向是否匹配;专业课程设置、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比例问题;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如何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如何兼顾到本专业将来升格的问题。课程设置如何做到既丰富又不重复等。
带着对上述诸多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从2010年开始我们启动了新一轮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我们把重点放在课程设置和学分论证上。
(1)本校本专业2008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分析——找问题、析原因。
为使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方向真正匹配,也为了能进一步优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我们对2008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一。
仔细分析表一中的学分分布情况,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专业选修课程,只有17个学分,就8门课程,涉及的面不够广。还有,英语技能课程共有62学分,是否太多了?这些都需要论证。
由于我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是个新专业,尚有很多问题在不断摸索过程中,比如2+2培养模式,是否就是中文+英语+教育类课程的简单相加?中国语言文学学分和外语技能的学分占比多少合适?我们都强调要“宽口径、厚基础”培养人才,那么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占比多少合适,宽基础与专业性如何达到平衡?我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属于非师范类,实习的形式和内容如何把握和控制?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见习的环节,如何规范操作让学生学有所获?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修订2008培养方案迫切需要解决的。
(2)与国内特色品牌专业进行对比分析——找差距、觅良方
在培养方案修订前,我们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该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1985年开始招生,2008年与北京语言大学该专业同时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我们就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本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进行了对比。
两校相同课程达18门,且大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程。这说明两校对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素养特别是对英语交际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的认识是一致的。
两校在选修课与一部分课程的设置方面存在很大差别。通过统计发现华东师范大学的专业课比南京师范大学多出30多种,且学时方面也多了近50个。华师大主要侧重于中西方文化、哲学、文艺理论方面;而南师大则侧重于留学生偏误分析、语言学等方面。在选修课方面,华师大主要侧重于数学、自然科学方面,而南师大则侧重于艺术、政治等方面。
除了理论课之外,华东师范大学还设置了实习类课程,以研讨会或学年论文的形式,对语言学、文学经典等展开研究。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另外还设置了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更符合现代教育“重在育人”的理念。
在进行了充分调研特别是与国家级特色品牌专业做了对比之后,我们又对我校2008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一年后出台了2011培养方案。
(3)本轮修订工作的主要进展——找理据、寻对策
通过调研、座谈和分析研究,我们首先理清了专业类课程中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我们把外语技能类课程归入到专业基础课程中去。我们认为外语技能类课程是本专业基础课程,而非技能类课程不是本专业该开设的课程。因此本轮培养方案修订时减少的学分多数为外语非技能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基础性和生成力的课程,是学生完成专业学习的最基本要求。
我们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什么、怎么来确定呢?我们的重要依据当然应该是本专业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并参照《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该版本对2007版本进行了简化)。分析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设置与之相联系的课程,便是我们部分核心课程的来源。就以标准二汉语教学方法为例来说明。标准二“汉语教学方法”中既要求掌握汉语教学的基本方法,同时还要求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教学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技巧,了解汉外语言主要异同并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掌握汉语听、说、读、写教学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技巧,并能进行有效的教学,了解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之相对应的,我们核心课程设置了“语言要素教学”、“语言技能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这样的课程。
其次,在核心课程中分出不同的课程版块。如语言学版块、文学文化版块、汉语国际教育版块、实习与论文版块等。如此划分一方面便于分配学分,另一方面也便于管理和建设。
再次,为了在宽基础与专业性之间达到平衡并向华东师范大学看齐,本专业学生的自主发展课程与全校其他本科专业一样可以由专业选修课程组成,也可以是非专业课程(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段、跨学校选修课程),或两类课程的组合,以便开阔学生的视野。
最后,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为此,我们新增设了专业导论课程加强专业认识,避免走入专业学习上的偏见和误区。借鉴华东师范大学的经验,充分利用本校留学生的资源,增加本科生专业见习、案例教学等课程和教学环节并设置一定的学分,开设研究性实践或操作性实习等,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三、2011培养方案的特色和亮点
首先,2011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不变,依然实行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两院联合培养的新模式(2+2模式),保留两个学院联合培养的特色。
其次,在学校教务处的引领和推动下,我们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展个性、重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结合本专业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调整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经修订后我校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学期间修满本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总学分比原来减少了15学分。必修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38学分,学科基础课程42学分,专业主干课程51学分。学生可在自主发展课程部分继续选修专业课程也可自主选修其他开放课程,应修满29学分。
我们认为我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2011培养方案,无论在课程结构和学分分布方面都比以往更为合理和科学。见表二。
我们把我校本专业2011培养方案就课程结构比例与国家级特色专业北京语言大学的本专业培养方案做了对比。北京语言大学也是1985年开始招收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在本专业领域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并具有广泛的影响。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两校至少在总学分及课程结构的比例这一方面,大体相当,详见表三。
北京语言大学的培养方案,从课程的学时数配置情况看,公共课(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课(含必修课和选修课)、外语必修课这三类课程的学时数比例为:公共课24.5%VS外语必修27.4% VS专业课48.1%。我校这三类课程的学时数比例为:公共课23.8%VS 外语必修26.3% VS专业课46.9%。课程设置及学分分布呈现非常高的一致性。如果剔除选修课程后,外语类课程的占比与专业类课程基本持平。
最后,我们认为我校经过修订后的2011培养方案具有以下亮点:一是突出英语技能培养;二是强化本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三是增加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践机会;四是充分利用我院留学生教育资源以及案例教学的优势;五是提高中国历史文化素养,开拓知识面;六是重视培养语言及文化的传播能力。经过修订后我校本专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英语表达流利;二是专业基础扎实;三是具备汉语国际教学能力;四是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五是具备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六是知识面广,适应性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许琳. 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J]. 世界汉语教学,2007(2).
[3]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二语(汉)课堂教学的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项目编号2012JDXM017)]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