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解析法的凸轮机构参数化建模与仿真

2014-08-16曹智臣李浩莹周恩龙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4年3期
关键词:动件轮廓线凸轮

曹智臣,李浩莹,周恩龙

(苏州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5)

通常用解析法设计凸轮廓线时[1-2],先利用相对运动原理,求出凸轮轮廓在动坐标系中的方程,此过程一般会运用运动合成与分解法[3]、极坐标法等,之后再根据位移变换矩阵[4],求出定坐标系中的方程。本文以直动平底从动件盘形凸轮为例,综合利用三心定理[2]和位移变换矩阵的解析法设计凸轮廓线。

很多研究者运用CAD/CAE软件建立凸轮机构的虚拟样机并进行仿真分析[5-7],以及二次开发工作[8-9]。在研究他们的基础上,运用了全参数化设计的方法,期望建立变量与虚拟样机间的全相关性,便于后续设计的阅读、修改和二次开发。

1 解析法确定凸轮轮廓

根据相对运动原理,将凸轮的角速度叠加到从动件上[1],建立定坐标系和动坐标系如图1。

图1 直动平底从动件盘状凸轮相对运动原理

在初始位置,从动件与凸轮接触于B0点,基圆半径rb,偏距为e,此时s0=|O1B0|=rb。凸轮以角速度ω逆时针旋转,设凸轮静止,由相对运动原理可知,从动件不仅沿原来的导轨作往复直线运动,还相对于凸轮作角速度为-ω的转动。当转角为φ时,动坐标系O2-x2y2z2中从动件与凸轮接触于B点,过B作x2轴的垂线,垂足为P,则此时|PB|=s0+s,s为转角为φ时从动件的位移。

根据平面高副两构件的瞬心概念[2],瞬心必在过接触点B的公法线上,即PB上。又由于凸轮是转动副,其瞬心在O1(O2)点,从动件是移动副,其瞬心在垂直于其移动方向的无穷远处。根据三心定理[2],三个瞬心必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即P点,则在P点处凸轮与从动件相对速度为0,绝对速度相等。对于凸轮:

vP=ω·|O2P|

(1)

对于从动件:

(2)

由式(1)、式(2)联立可得:

(3)

所以在动坐标系O2-x2y2z2中,B点的坐标为:

(4)

利用两坐标系之间的位移变换矩阵[5]:

(5)

将式(4)变换到定坐标系O1-x1y1z1中,即B点在该坐标系中的轨迹方程,也就是凸轮轮廓曲线方程:

(6)

展开为:

(7)

式中:s0为初始状态时凸轮与从动件接触点到凸轮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φ为凸轮转角;s为转角为φ时从动件的位移。

2 基于UG的仿真分析

设计一个直动平底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作为实例进行仿真,参数如表1。

表1 凸轮机构参数

2.1 基于UGNX表达式和规律曲线生成凸轮轮廓及曲线特性分析

2.1.1UGNX表达式内容

由余弦加速度运动曲线(简谐运动曲线)推程规律方程[1]可得从动件位移:

(8)

式中,φ0为与h相对应的凸轮转角,此处就为φW。从动件速度:

(9)

从动件加速度:

(10)

将式(8)对φ求导,得:

(11)

将式(8)、(11)带入式(7)可得凸轮推程廓线方程:

(12)

式中,s1即为推程从动件位移。

由圆的方程可得从动件位移:

s=h=20mm

(13)

从动件速度:

v=0

(14)

从动件加速度:

a=0

(15)

显然:

(16)

将式(13)、式(16)带入式(7)可得凸轮远休程廓线方程。

由正弦加速度运动曲线(摆线)回程的规律方程可得从动件位移:

(17)

从动件速度:

(18)

从动件加速度:

(19)

将式(17)对φ求导,得:

(20)

将式(17)、式(20)带入式(7)可得凸轮回程廓线方程。

从动件位移:

s=0mm

(21)

其余与远休程类似。

综上所述,将各参数和曲线方程转化为UGNX表达式语言(Tools→Expression),将曲线的各物理量参数及其值用变量名和变量值表示,如表2。此表达式输入方法实现了全参数化,只要修改凸轮基本参数的其中任意一个值,其余值及曲线跟随变动,无需再重新计算方程式、逐行修改表达式,此方法比方程直接输入具体数值更体现了参数化的思想,设计效率更高。

表2 UGNX表达式内容

2.1.2 利用规律曲线生成凸轮轮廓曲线

利用UGNX规律曲线功能(Insert→Curve→Law Curve),建立由以上表达式确定的凸轮轮廓方程,再通过草图画出基圆、标出各转角,如图2(a)。

2.1.3 曲线特性分析

根据方程生成的曲线,还要依据从动件类型及其预定运动方式,计算曲线的曲率半径[10],检查曲率过渡是否均匀,有无冲击及冲击类型等。运用UGNX进行曲线特性分析,则可以简化理论计算过程。

1) 利用UGNX的曲率梳分析功能[11](Analysis→Curve→Combs),查看凸轮廓线的曲率梳,如图2(b)。

可以得到该廓线曲率梳位于同侧,没有内凹现象。推程(余弦加速度运动)与远休程之间有柔性冲击,远休程与回程(正弦加速度运动)、回程与近休程之间均无冲击,这一分析特征符合该运动规律的运动特征。

2) 利用UGNX的峰值点分析功能[11](Analysis→Curve→Peaks),查看凸轮廓线的峰值点,如图2(c)。

可以从图4中看到,轮廓上标小三角的为峰值点,这些点也是从动件加速度的变化点,这将在本文2.2部分验证。

3) 利用UGNX的偏转点分析功能[11](Analysis→Curve→Inflections),查看凸轮廓线有无偏转点,如图2(d)。

图2 凸轮廓线及曲线特性

可以得到该轮廓曲线没有偏转点,说明曲线函数不存在凹凸性的变换,这与式(12)等凸轮廓线方程是一致的,从动件加速度也不存在正负号的变换,这也将在本文2.2部分得到验证。

2.2 基于UGNX的凸轮机构运动仿真

根据表1的凸轮机构参数,利用草图功能(Sketch)建立凸轮机构平面模型,如图3。

图3 平面机构模型

图4 定义连杆及运动副

进入运动仿真模块(Start→Motion Simulation),新建仿真(New Simulation),选择运动学(Kinematics)。分别定义凸轮和从动件为连杆L001和L002,定义凸轮为绕其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的转动副,角速度为:

ω=10degrees/s

(22)

定义从动件为绝对移动副,定义凸轮和从动件之间为“线在线上(Curve on Curve)”的高副,定义完成如图4。

建立解算方案,设时间为36s,步数为360,然后解算。运动仿真动画,如图5。

图5 机构运动仿真动画

输出从动件位移数值列表及曲线,如图6(a)。可发现与理论计算的从动件位移,即式(8),式(13),式(17),式(21)相吻合。

图6 从动件运动参数的数值列表和函数曲线

输出从动件速度曲线,如图6(b)。可发现与理论计算的从动件速度,即式(9)、式(14)、式(18)相吻合。

输出从动件加速度曲线,如图6(c)。可发现与式(10),式(15),式(19)相吻合。且在0°,14°,120°,122°,135°,236°,311°等处有加速度突变,这也与图2(c)所示的曲线峰值点相吻合。还可以从图6(c)中发现加速度没有负值,这也与图2(d)所示的曲线无偏转点相吻合。

3 结语

采用的解析法思路清晰且较为简便,并基于UG进行数字化样机的建立和仿真分析,只要改变表达式中变量的值,曲线方程、模型随之改变,而无需重新设计和输入表达式,此过程体现了参数化的思想,缩短了设计修改的周期,提高了效率。当利用表达式和规律曲线生成轮廓曲线后,可以对曲线的特性进行分析,查看有无与预定运动和控制相悖的重大缺点,减少了理论计算曲线特性的过程。最后通过运动分析,分析整个旋转周期从动件的运动参数,查看是否符合预定运动。由于本文实例中的凸轮机构是平面机构,故并未拉伸为实体,而是直接对曲线做了仿真和分析,简化了研究过程。

[1] 邹慧君.机械原理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 华大年.机械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杨实如.根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设计凸轮廓线的解析法[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3,(22):107-108

YANG Shi-ru.An Analytical Method for Designing Cam Profile Curves Based on Composition and Resolution of Motions [J].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22:107-108.

[4] 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数学(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宋晓华,吴明明.基于解析法的凸轮轮廓曲线计算机辅助设计[J].现代机械,2005,(1):58-59

SONG Xiao-hua, WU Ming-ming.Design of Cam Profile Curve by Analytic Method Based on CAD[J].Modern Machinery, 2005,(1):58-59.

[6] 曹巨江,李龙刚,吕凯归,等.基于UG NX6.0的弧面分度凸轮三维实体建模与仿真加工[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1):169-171

CAO Ju-jiang,LI Long-gang,LV Kai-gui,LI Zhong-yan.3D solid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machining of globoidal indexing cam based on UGNX6.0 [J].Machinery Design&Manufacture, 2011,(1):169-171.

[7] 刘善林.基于Pro /E的凸轮廓线精确设计及仿真研究[J].机械与电子,2009,(1):65-68.

LIU Shan-lin.Design of Cam Curve Based on Pro/ E and Simulation Research [J].Machinery & Electronics, 2009(1):65-68.

[8] 张加兵,傅燕鸣,王居正.基于UG的通用凸轮曲线二次开发技术[J].轻工机械,2011,29(6):46-49

ZHANG Jia-bing,FU Yan-ming,WANG Ju-zheng.Secondary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of Universal Cam Curve by UG Software[J].Light Industry Machinery, 2011,29(6):46-49.

[9] 刘善林,胡鹏浩,王会生.基于SolidWorks二次开发的凸轮廓线精确设计及运动仿真[J].机械传动,2008,32(5):46-48.

[10] 常勇,徐继杨,黎庆.推导凸轮廓线外凸性判断和曲率半径公式的一种新方法[J].黑龙江商学院学报,1996,12(2):43-50

Chang Yong, Xu Jiyang, Li Qing.A NEW METHOD FOR DERIVING THE EXTERNAL-CONVEXITY CRITERION AND CONVATURE RADIUSFORMULA [J].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mmercial College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1996,12(2):43-50.

[11] 洪如瑾.UG NX4 CAD快速入门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动件轮廓线凸轮
立体图像任意剖面轮廓线提取方法仿真研究
对心直动平底从动件运动规律的研究
基于HTML5的凸轮廓线图解法App教学软件研究
凸轮零件的内花键拉削工艺的自动化生产线
基于UG&VERICUT的弧面凸轮多轴数控加工仿真实现
基于MATLAB的盘形凸轮逆向工程
凸轮机构在“S”型无碳小车中应用的可行性
封装设备中偏心轮机构的运动分析与仿真
基于鼻子下轮廓线的鼻尖定位法
精密测量的凸轮机构从动件运动分析软件开发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