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语文的有效备课
2014-08-15郑丽霞
郑丽霞
摘 要: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只有有效备课,才能顺利开展教学工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有效备课 教学实践
备课,泛指为教学而做的一切准备活动。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有效备课是解读教材、超越教材的创新;是教学反思、教学经验的升华;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体现;是教育情感与教学热情的投入。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备课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效果与效率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一、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不仅是对教学某一篇课文或某课时教学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更现实的理解,而且是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首先,我们要精读课程标准,找准各时段的学科教学目标。其次,要纵观整册教材,了解全学期的教学内容,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自己的教学预期目标。再次,要全面掌握学校已有的能为本教材教学提供的资源,初步确定教学思路和方法。
二、备课程序
教师备课,要结合课程标准解读文本,并且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制定全册教学目标,进行单元设计,书写课时教案,提出每一个单元、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备课重点
有效备课的重点在于在精通教材、备好教材的基础上,考虑运用恰当手段,突出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精通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教材走进心中”,达到“人本合一”,这样既能较好地预设课堂,又能较为从容地应对突发的、临时生成的问题,做到宏观运筹、微观调节,满怀信心地实现从预设走向生成互动的课堂。
1.突出教学重点。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这节课自己想要做什么,但很多时候,某些自己心里明白方向,可是上完课,别人不知道你这一堂课要干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因为老师备课时教学目标不明确、不集中,重点目标被次要目标冲淡。如果这一篇文章反复肢解,面面俱到,全作重点,那么这节课就没有重点。重点是教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不能混同于一般的知识点。要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就必须突出重点,备课时应该在这方面下工夫,想办法。包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启发引导,如何层层推进,等等。一堂课,重点突出了,目标就明确了,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2.解决教学难点。在备课时,怎样才能设置难点的解决呢?首先就要明确难点,难点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是教材的难度大,教材本身从内容、形式到语言都有难易之分;二是由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决定的。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教师要突破难点,首先就要认真研究和分析难点,弄清楚为什么学生会感到“难”,“难”在哪里?再根据难点所在,抓住教材中一些关键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四、应用多种方法,让教学扎实有效
1.设计质疑课题小问号,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怀素写字》一课,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课题,再由课题质疑:“怀素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要写字?他的字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读,学生兴趣浓厚,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阅读兴趣浓厚,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
2.由预习导入,引导学生初读解惑。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例如《江南》一课,学生在预习时发现一些词语很难理解,如“可采莲,何田田!戏”,引导学生带着它们一起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容易些,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他们会有成就感,阅读兴趣也相应得到提高。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铺垫,激发学习兴趣。
3.抓重点词句,扎实有效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设计悬念,激发探究兴趣。“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教学《雾凇》一课时,学生初读后充分感受了雾凇的美,课结束时我抛下话题:“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总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任何一节课,就必须在上课前做好备课工作。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做,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