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肿块型胃憩室1例报告
2014-08-15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柯重伟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李 溪,柯重伟,丁 丹,宋 涛
解放军第210 医院 李 溪
患者女,22 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一年入院。一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伴烧灼感,无规律,无伴随症状。当地医院超声胃镜检查提示:胃体多发隆起。来我院门诊以“胃占位”收入院。其父亲有胃息肉病史。查体:腹平软,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无压痛,全腹未触及明确肿物,振水音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辅助辅查:超声胃镜提示胃体中下部见4 cm 及1.2 cm 大的隆起,表面光滑。超声分别于两病变处见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结构,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未窥清。诊断:胃体多发隆起,固有肌层来源肿瘤。入院诊断:胃占位。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拟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中胃镜协同定位肿瘤,超声刀打开胃腔,分别于胃体中部及下部近胃大弯侧见隆起型肿物,大小分别为3.0 cm ×4.0 cm、1.0 cm×1.0 cm,突向胃腔,蒂不明显,肿物表面黏膜性质与胃黏膜一致,无溃疡、出血。完整切除含肿瘤部分胃标本送病理活检。病理回报:肿物A:胃壁组织一块,大小约5 cm×3 cm,胃壁中央见一隆起,大小约3.5 cm ×3 cm,切面囊性,内容物已流失,内壁暗红色,尚光滑。肿物B:胃壁组织一块,大小约6 cm×4 cm×2 cm,切面见两枚结节,直径1~1.5 cm,内含灰白、灰黄液体。镜检:两处组织均见胃壁内腺体组织,无异型,周围平滑肌增生,胃壁血管大小及厚薄不一。诊断:(胃)多发性憩室。
讨 论 胃憩室(gastric diverticulum)[1]是罕见病变,分真性、假性两类,在所有胃肠道憩室中,真性憩室约占3%,其憩室壁多由胃壁的所有层次组成,病因不确定,可能是先天性的。真性憩室在钡餐检查中的发生率为0.04%~0.4%。憩室可能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60 岁成年人多见。除合并并发症外,大部分憩室无任何症状,多于上消化道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憩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手术指征仅适于合并并发症的患者[1]。
目前有关胃憩室的文献报道均描述为胃腔内向外突出的病变,查阅PubMed 有关胃憩室文献均未发现肿块型胃憩室报道。本例患者病例特点为年轻女性,考虑先天性因素可能性较大,临床症状表现轻,超声胃镜下表现为胃肌层来源肿瘤,且可为多发,肿瘤表面光滑,颜色及性质与胃黏膜一致,考虑可能为间质瘤或平滑肌瘤,但切除术后标本提示肿瘤内存在正常胃壁全层组织结构,无异型增生,且为多囊性,结合镜下图像,查阅《Rosai and Ackerman's Surgical Pathology 10Th Ed》[2],除外胃重复(duplication)、深在性囊性胃炎(gastritis cystica profunda),考虑病理诊断为“胃多发憩室”。目前,此类病例国内尚无报道,结合镜下表现极易误诊为胃占位性病变,很难考虑到胃憩室。目前仅1 例病例,所得临床资料有限,期待更多报道以进一步研究。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75.
[2]Juan Rosai.Rosai and Ackerman's Surgical Pathology[M].10th Ed.Milan:Elsevier,201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