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德育现代化:特征、挑战与发展趋势——以广州市区域德育现代化为例

2014-08-15袁志芬

教育导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广州市道德

袁志芬

(袁志芬: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080责任编辑:张海新)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德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主题中的应有之义。同时,人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学校德育的现代化。因此,研究德育现代化不仅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现代化的视角,以广州市区域德育现代化实践为例,探讨学校德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学校德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学校德育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一)德育观念人本化

广州学校德育通过开展理论研究、参与交流研讨,特别是利用地缘优势,与港澳台地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广泛吸纳德育新理念,逐步实现德育观念的改造,使德育观念走向现代化。

1.德育功能观发生了改变

即改变了过于强调德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政治服务的社会本位德育功能观,形成了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相融合的德育功能观。这种新的德育功能观在注重发挥德育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的同时,也关注了学校德育对学生个人幸福、个体潜能开发、完美人格形成和终身发展所应发挥的作用。

2.学生观发生了改变

即改变了否认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仅仅看作是“知识容器”、“准备装进种种美德的袋子”的学生观,形成了主体性的学生观。这种新学生观把学生看作是德育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生命意义、发展意义的个体,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构建能力的人。

3.德育方法观发生了改变

即改变了运动式、塑造式的德育方法观,形成了间接式、强调体验与自主建构的德育方法观。这种德育方法观强调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意义,重视德育实践对个体德性养成的价值,重视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对个体德性形成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德育课程层次化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广州市学校德育课程也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其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目标更加全面

德育课程目标不仅关注了学生道德认知发展,还关注了学生道德体验、道德情感、道德实践能力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等的形成。即使对于道德认知的目标,也不仅仅是关注道德知识这个层面,同时还关注了学生道德判断能力这个层面的发展。

2.课程结构更加立体

在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广州市的学校德育改变了原来单一的课程结构,从层次上,除了开设国家课程外,同时还开发了多种地方课程以及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从性质上,不仅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开设了学科课程,还根据学校实际开发了活动课程;从类型上,不仅开设了学科性的直接课程,还进行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的隐性课程开发,在高中阶段既设立了必修课程,也设置了选修课程。

3.课程实施方式更加灵活

随着课程内容、结构等的变化,广州市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方式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变,教学方式除了传统讲授式教学以外,还包括讨论式教学、对话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课程实施的地点也不再局限于教室,校园、社区、企业、工厂、德育基地等等,处处都成了德育课程实施之地。

(三)德育方法多样化

广州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技术手段发展以及德育内容不断更新,发展了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实现德育方法从单一走向综合,从被动走向自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等的变化,使德育方法越来越具有现代性。在广州市实践中运用的多种德育方法中,以下几种方法的现代性显得尤为突出。

1.情感体验法

即通过创设特定情景,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道德情感受到触动,领悟到新的道德观念,产生新的道德行为,内化新的道德信念,形成新的道德品质。在具体方式上不同学校有不同做法,如萝岗区玉岩中学采用远足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远足过程中增强体能、磨练意志、强化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合作、体悟关爱、完善人格。番禺区石楼镇中心小学设计了“快乐廉洁棋”,让学生在活泼有趣、寓教于乐的游戏体验中懂得法律法规的尊严,领悟磊落人生的重要价值。

2.社会实践法

即把德育场所扩展到社区、社会,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助人为乐品质以及公民意识等。广州市教育局团委积极倡导和广泛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倡导志愿精神,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初步形成了青年志愿者基层服务网络。截至2008年,广州市在册青少年志愿者有45.8万,青年志愿服务队有825支,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站)有2151个,志愿服务基地有634人。此外许多学校还探索了多种社会实践的方式,如开展下乡活动、手拉手活动、义卖活动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德作用。

3.活动德育法

即通过组织各种校园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为学生开拓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渠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广州市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推行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法制节、书信节等“校园六节”;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抓住成年宣誓、传统节日、各种纪念日的契机,精心策划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品行发展。

4.心理辅导法

即利用心理辅导的有关技术和方式来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良好个性品质。如越秀区桂花岗小学利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广州铁一中引入团体培训方法中比较成熟的“中学生青年领袖培训营”的相关理念和方法,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对中学生干部进行系统培训;文德路小学引入专业社工,开展以抗逆力提升为主题的“抗逆小穗星”小团体辅导。

(四)德育评价人文化

广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长期致力于完善德育评价的实践探索,并在实践探索中更新评价理念,形成了多种评价方法,构建出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评价操作体系。

原广州市教委委托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等有关部门1996年编制全新的学生手册,经过多次修改,形成了 《广州市小学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广州市初中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手册》。新手册鲜明地体现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除了学习、活动记录表外,还专门设有素质发展综合记录表。记录表中,将学生的全面素质分为八方面,除了有常见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外,还包含了交往素质、安全素质等内容,涵盖了学生们成长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每个素质都细化成具体的做法。素质评价手册的制定并使用,不仅推动了广州地区素质教育的开展,同时也开启了广州德育评价走向规范化的历程。

二、学校德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对学校德育提出新要求

当前学校的青少年学生群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转型不断加快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一群体被学界称为“第五代人”,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主体意识增强,在生活中追求自立,在精神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表现为:一是在于自我价值的突现。具体体现为学生开始懂得了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出现了学生与学校、教师甚至是父母对簿公堂的情况。二是在于理性精神的张扬。具体体现为学生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不一味地顺从长辈,不再墨守成规,他们更希望教师、父母尊重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不断增强呼唤学校德育进行改革,给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种种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一直强调德育为社会制度的巩固、发展,为社会整体关系的协调服务的功能,德育都是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2〕但是随着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个体价值的突现,必然要求德育在个人发展、个人关系协调中发挥作用,必然要求学校德育目标进行调整,重视人本身的价值,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同时随着学生理性精神的张扬,教师“道德权威”、“社会道德代言人”的角色定位必然会受到挑战;传统中常用的“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德育工作方式也必然会受到抵触。

(二)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对学校德育提出新课题

全球化包括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其中经济全球化是核心。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互动和交流,给广州带来了众多跨国大企业和高科技产品,为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的科学文化成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学校德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一方面为广州学习西方的德育经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西方发达国家在德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这将有利于广州在学习中发展、完善自己的德育体系。另一方面也为广州借鉴西方的德育经验,克服本土道德教育中存在各种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在全球化进程中也往往导致中西文化产生碰撞和冲突,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各种新的挑战和新课题。例如,如何克服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如何克服西方个人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念对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感和世界观产生的不良影响?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如何使青少年学生更好地保持和传承本国优良传统观念?如何让青少年学生在参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保持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

(三)社会价值多元化对学校德育提出新难题

多元价值观的出现容易使青少年学生在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时出现困扰,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多元价值观的出现也给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今天的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当你教育学生“勤俭节约”时,他却说:“勤俭节约过时了,超前消费才是现今社会的明智选择。”;当你教育学生“维护集体的利益”时,他却说:“捍卫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更重要。”;当你教育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时,他却说:“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更有味道”;当你教育学生“不要沉迷于网络”时,他却说:“虚拟世界其乐无穷,从中能找到自由和尊严”……面对种种“叛逆”的说法,作为教师该训斥学生的不“听话”,还是该尊重他们的“意见”?这是时代给每位教师提出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3〕

(四)网络技术发展对学校德育提出新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给广州市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娱乐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各种新挑战和新问题:一是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得渠道,使青少年学生可以轻易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改变了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二是通过网络青少年学生可以迅速了解社会新事物、掌握新技术,后喻时代特征显现,对传统的教学关系和教学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是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复杂性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混乱;四是网络游戏的趣味性导致了部分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产生严重的身心障碍;五是网络环境的虚拟化、隐蔽性弱化了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三、学校德育未来发展趋势

(一)道德主体人格的培养更受重视

在社会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师往往难以告诉学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的社会变化,要求广州市学校德育的重心发生改变,由传授道德教条、讲解道德上的金科玉律,转向培养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行动能力等主体道德人格;教育的目的从传统德育中的“教会顺从”、“教会听话”转向“教会判断”、“教会选择”。

(二)公民教育更受关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事实上,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推出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已悄然贯穿了“公民教育”的诉求;上海市的“两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也逼近了“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各地一些中小学致力于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等等,所有这些举措都是迈向“公民教育”的积极步骤。广州市开展的“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已经在公民教育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随着我国公民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推进,各地公民教育实践不断向前迈进的背景下,广州学校德育将更加关注公民教育的开展,以培养公民道德意识,造就社会公民的价值取向,重新审视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学校的制度安排和德育的内容设计。

(三)德育模式更加多样化

德育模式的构建往往有两条路径:一是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实践中产生了新问题,为解决新问题而开展实践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新认识,构建出新模式;二是新理论的出现,在理论的应用中直接演绎出新模式,在实践应用中进行完善。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社会新问题仍将会层出不穷,需要学校德育予以解答;学校改革不断推进也将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学校德育进行破解。随着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引介到我国的国外新理论将会越来越多;随着我国德育理论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德育理论研究也将不断深化,新德育理论将不断出现。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不管是哪种路径,从实践走向理论,最终形成模式;还是从新理论直接演绎出新模式,应用于实践,都将推动广州市学校德育模式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走向多样化。同时,随着各种新德育理念的广泛传播,新德育模式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应用,传统德育模式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将一去不复返;道德体验模式、生态型德育模式等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完善;道德叙事德育模式、学会关心型德育模式等在我国其他地区已有实践的德育模式,其价值将会逐步为广州学校所认识,并在广州学校德育这块土壤上生根、发芽与壮大。

综上所述,笔者在本文中主要针对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的概述、具体原则、实际发展现状,以及具体的应用问题等展开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合理的分析,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关于笔者个人的思考与建议,进一步凸显了整个智能变电站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使顺控操作逻辑编制工作更加顺利和完善。同时,这对于整个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顺利运行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德育队伍更加专业化

英国教育哲学家赫斯特说过,从事德育的教师“应该对道德本质有所研究,对道德的适当领域有必要的合理理解,而且在道德教育上受过专门的训练”。〔4〕但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德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在理论上没有受到关注,在实践上也没有提供必要的制度设计。但这种情况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正在发生变化。当前我国社会各行业从业专业标准不断提高,在学校教育领域教师专业化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校德育队伍专业化的问题逐步提上议事日程。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明确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订班主任培养培训规划,有组织地开展班主任岗位培训。”“教师教育机构应承担班主任培训任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应设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养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将更加注重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在开展班主任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德育队伍建设的相关机制,拓宽德育队伍的培训渠道、晋升渠道,以德育队伍的专业化来实现广州学校德育实效的提升。

注释:

〔1〕《学生成长记录册》的主要内容包括:(1)学生素质发展要求;(2)个人心愿;(3)学习与生活记录;(4)学科学习与活动课学习评定记录;(5)奖励、出勤、操作评定记录;(6)综合表现评价记录;(7)本人回顾,伙伴心语,老师、家长寄语。

〔2〕黄书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65.

〔3〕吴婷.德育,迎接多元文化的挑战〔J〕.江苏教育研究,2010 (10A): 63-64.

〔4〕 Hirst, P.H.Moral Education in a Secular Society 〔M〕 .National Children’s Inc.,1976: 112.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广州市道德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