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创造性人格的领域性及其对教育活动的启示*

2014-08-15

教育导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开放性创造力创造性

吕 凯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当前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长期以来,关于创造力的本质和内在机制一直是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人们尝试从各种不同角度和侧面出发,对创造力的内涵、构成、影响因素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创造力与人格特征的密切关系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显示,人类个体的创造力与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然而这种联系受到个体所处创造领域的制约。一方面,存在某些带有跨领域普遍性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另一方面,不同领域的创造性人格表现并非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互相矛盾。这就是创造性人格的领域性现象,这一现象对于当前教育活动中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创造性人格的涵义

创造性人格是指与个体创造力积极相关的人格特征。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格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高创造力者往往具有某些不同于一般人的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可能是造就其高度创造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创造性人格的深入研究,不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发现和鉴别创造性人才,而且可以为创造性人才培养寻找到某种可行途径,即通过发展和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特征来提高其创造力水平,这对于当前的教育工作无疑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二、创造性人格的领域性

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模式受到个体所处的具体创造领域的制约。一方面,存在某些带有跨领域普遍性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另一方面,不同领域的创造性人格表现并非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互相矛盾,例如某种人格特征对于某个领域的创造活动是有利的,但对于另一个领域的创造活动却影响不大,有时甚至是有害的。这就是创造性人格的领域性问题。综合已有研究,创造性人格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它既具有某些领域一般性特征,同时又带有一定的领域特殊性。

(一)创造性人格的领域一般性

研究表明,存在某些带有跨领域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其中之一是开放性人格特征。开放性人格主要表现为富于想象力、对于艺术和美敏感,情感丰富、好奇性强、持有自由主义价值观等。〔1〕几乎所有领域的创造性人才都表现出高于常人的开放性人格特征。例如,Wolfradt和Pretz以来自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为被试,发现人格开放性维度得分与创造力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艺术专业的学生,开放性人格维度得分越高的个体,其创造力越强。〔2〕Scratchley与Hakstian研究了来自不同行业的管理者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发现人格的开放性水平能够显著预测管理者的创造力水平。〔3〕Pavitra等人比较了作家、音乐家这两类创造性工作者和一般人的人格特点,发现作家和音乐家在开放性量表上得分均比一般人要高,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和好奇性等。〔4〕

精神质是另一个带有跨领域普遍性的创造性人格特征。来自不同领域的创造性人才在人格测验中的精神质量表上都具有较高的得分。Gotz等人研究了职业艺术家的人格特点,发现他们比一般人在精神质量表上得分显著更高,而且成功的艺术家在精神质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水平一般的艺术家。〔5〕Merten和Fischer比较了由演员、作家构成的高创造力组和一般人构成的控制组的人格特点,发现创造组被试比控制组被试在精神质量表上得分显著更高。〔6〕Feist等研究发现,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他们在精神质量表上得分均高于一般人。〔7〕〔8〕

不同领域创造性人才还共有的一个人格特征是低从众性。不同领域的创造性人才都表现出对于传统和习俗的低接受性,他们的顺从性和随和性也比一般人更低。例如,Christine等人比较了工程和音乐等专业高创造力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发现两者都具有不顺从传统的特点。〔9〕Domino对于电影摄影师的研究发现,与普通人相比,摄影师们对于传统的顺从性、秩序性均更低。〔10〕

(二)创造性人格的领域特殊性

另一方面,不同领域的创造性人才也表现出某些人格特征的差异性。

科学家通常具有高度的责任性和审慎性,而艺术家恰好相反。例如,Feist发现科学家在人格测验的审慎性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人,他们的责任性、耐心、坚持性更强,冲动性更低;而艺术家在审慎性上却大大低于常人,他们的冲动性更强,责任性更低。〔11〕Christine与Glenn在比较工程和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时,发现前者更加谨慎, 后者则内省性更高。〔12〕Gelade(1997)、Chiara&Delphine(2010)等人的研究也显示,艺术家普遍表现出较低的责任性和自我控制。〔13〕〔14〕

科学家通常情绪较为稳定,而艺术家普遍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的特征。Chiara与Delphine发现与其它专业相比,艺术专业的创造型学生神经质量表得分明显更高。〔15〕Gotz等人研究表明,无论是艺术生还是职业艺术家,他们在人格测验中神经质量表上得分明显更高;而且,神经质量表得分与艺术领域的创造力呈现正相关,但与科学领域的创造力呈现负相关。〔16〕彭运石等人 (2013)也发现,自然科学领域的创造性人才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不高。〔17〕作家也具有情绪不稳定的特征,特别是表现出较多的抑郁与焦虑等消极情绪特征。例如,Hu发现作家在神经质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一般人;〔18〕Piirto发现高创造力作家具有很高的抑郁性甚至心理病态。〔19〕

在人格的内外向维度上,总体上说科学家的内向性并不明显;而艺术家却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人格特点,他们的乐群性显著更低,而且内向性水平与创造力水平存在正相关。例如,Chiara与Delphine发现,与其它专业相比,艺术专业学生人格外向性水平明显更低。〔20〕与艺术家和科学家不同的是,作家、管理者、公务员等群体则表现出较多的外向性人格特征。〔21〕

研究还发现,管理领域的创造性人才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的人格特征。例如,Barron与Egan发现,高创造力的管理者具有强烈的冒险性、使命感和独立性。〔22〕Kirton发现,创造型管理者更加外向,自尊更高,自我控制水平更低。〔23〕李志 (2008)认为,企业家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自律性、坚持性、进取性、乐群性等。〔24〕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创造性人格既具有某些领域一般性特征,同时又带有一定的领域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和培养创造性人格时,必须结合具体领域进行分析。

三、创造性人格的领域性成因分析

笔者认为,创造性人格领域性的产生原因主要与创造力自身的性质以及创造力的实现形式有关。

一方面,创造力是人类一种基本的心理特质,虽然关于其本质究竟是什么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但作为一种人类个体所共有的心理特质,它必然具有某些一般化的性质或属性。因此,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也必然具有某些普遍性和一般化的模式,导致创造性人格特征具有某些跨领域的一致性。例如,开放性人格特征不但使个体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而且能够推动个体积极从事创造活动;精神质人格特征不但对应于过度包含 (over-inclusive)的思维风格,〔25〕使得个体能够更容易地在距离遥远的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且还会使个体表现出社会退缩的特点,从而能够把大量时间投入创造工作中;低从众性则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突破和摒弃传统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创造活动。

另一方面,人类个体的创造力必须通过特定领域的创造性成就表现出来,而不同领域创造性成就的性质、要求和实现途径是各不相同的,这就会使得创造性人格特征带有一定的领域特殊性。例如,科学创造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严谨、一丝不苟和诚实,这些要求使得责任性、谨慎性成为科学家突出的人格特征。艺术领域的创造活动是高度自由的,要求个体具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传达能力,因此成功的艺术家必须具有丰富和敏感的情绪,甚至具有一定的神经质倾向。管理者的创造活动通常表现为对于已有组织群体结构或行为模式的革新,它直接建立在管理者对于管理对象影响力的基础之上,这就使得管理领域的创造性人才具有某些独特的人格特点,如高度的使命感、支配性甚至一定的冷酷性。

由此可见,创造性成就是个体人格特征与领域特征所达到的某种平衡:一方面,个体所从事的具体领域对人格特征进行着选择和塑造过程,使得不同领域的创造性人才表现出人格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个体只有具备适应于所从事创造领域特点的人格特征,才可能成为该领域的创造性人才。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性人格或许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真正有利于个体进行 “创新”的人格特征,这部分人格特征很多都具有跨领域的一般性;另一部分则是适应于个体所处具体领域特点和要求的人格特征,这部分人格特征虽然对于创新本身并无直接帮助,但却是个体在特定领域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这部分人格特征大多具有领域特殊性。显然,对于特定领域的创造性成就而言,这两部分人格特征都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两部分人格特征可能会产生某种矛盾性。例如,过高的精神质并不利于科学领域的创造活动,因为它可能会损害个体的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但对于艺术领域特别是视觉艺术而言,高度精神质的作用通常是积极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人才更多地表现出精神病态的特征;审慎性虽然有利于科学领域的创造活动,但它对于创造力本身却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审慎性通常对应着高水平的自我抑制,而高创造力通常对应着低抑制性。〔26〕〔27〕创造性人格不同部分之间可能存在的这种内在矛盾性使得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更加复杂化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领域的创造性人格都是这两部分人格特征中不同成分 “恰到好处”的特定比例的组合,只是对于不同领域而言,其最佳 “搭配比例”是不同的。

四、创造性人格领域性对于教育活动的启示

创造力培养可以从多种不同途径入手,其中发展和培养个体的创造性人格特征是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而创造性人格的领域性现象对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教育活动无疑是具有重要启示的。

首先,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重点发展和培养那些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创造性人格特征。通过培养这些人格特征,可以有效地提高个体一般性的创造力水平。

例如,我们可以重点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开放性人格特征。研究表明,开放性人格是最具普遍性的创造性人格特征之一。因此,可以通过积极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开放性人格特征来提高其创造力。我们可以在各级教育机构大力开展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培养儿童青少年对于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鼓励儿童积极探索各种未知事物,培养其对于新事物的积极态度,保护和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等等。

其次,在发展和培养创造性人格时必须结合具体领域进行。创造性人格特征带有一定的领域特殊性,因此,在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时必须结合具体领域进行。

具体来说,首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了解儿童适合从事哪个领域的创造活动,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培养有利于该领域创造活动的人格特征。其中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是通过能力倾向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了解某个儿童的能力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该儿童适合从事哪个领域的创造活动。除了心理测验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儿童在家里或学校环境中的能力表现来了解其能力状况。此外,儿童的兴趣特点也是分析儿童适合从事哪些创造领域的重要参考因素。通过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可以大致确定某个儿童适合从事哪个领域的创造活动,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适合该领域创造活动的人格特征。例如,如果某个儿童适合从事科学领域的创造活动,那么可以重点培养其责任性、谨慎性、自律性、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征;但是,如果这个儿童适合从事艺术领域的创造活动,那么就应该重点培养其敏感性、内向性特别是对于内在情感的深刻体验能力,减少其自律性、责任性和情绪稳定性,有时甚至应该鼓励其冲动性、神经质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特征。总之,只有将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培养与个体适合从事的具体领域结合起来,才可能真正达到培养创造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创造性人格的领域性现象对于教育活动是具有重要启示的。它告诉我们,创造性人格具有多元化特征,而非某种单一的模式。各级教育工作者们在进行儿童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干预工作时,不能笼统地一刀切,而应该结合个体未来发展方向和所适合从事具体领域或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区分性的干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8SJDXLX0006)和江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2007WQN010)的研究成果。〕

注释:

〔1〕 McCrae R R, Sutin A R.Openness to Experience.In M.R.Leary and R.H.Hoyle (Eds.) .Handbook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Behavior 〔M〕 .New York: Guilford, 2009: 257-273.

〔2〕 Wolfradt U, Pretz J.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reativity:Personality, story writing, and hobbi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1 (15): 297-310.

〔3〕 Scratchley L S, Hakstian A R.The measurement and prediction of managerial creativity 〔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1(13): 367-384.

〔4〕 Pavitra K S, Chandrashekar C R, Choudhury P.Crea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A profile of writers and musicians 〔J〕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7 (49): 34-43.

〔5〕 〔16〕 Gotz K O, Gotz K.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artists 〔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1979 (49): 327-334.

〔6〕 Merten T, Fischer I.Creativity, personality and word association responses:Associative behaviour in forty supposedly creative persons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9 (27): 933-942.

〔7〕 〔11〕 Feist G J.A meta-analysis of personality in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creativity 〔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8 (2): 290-309.

〔8〕 Acar S, Runco M A.Psychoticism and creativity: a metaanalytic review 〔J〕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2012 (6): 341-350.

〔9〕 〔12〕 Christine C, Glenn E S.Engineers' and musicians' choices of self-descriptive adjectives as potential indicators of creativity by gender and domain 〔J〕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2007 (2): 91-99.

〔10〕 Domino G.Assessment of cinematographic creativity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4 (30): 150-154.

〔13〕 Gelade G A.Creativity in conflict: the personality of the commercial creative 〔J〕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997(158): 67-78.

〔14〕 〔15〕 〔20〕 Chiara S H, Delphine S C.Personality and thinking style in different creative domains 〔J〕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2010 (4): 149-160.

〔17〕 〔21〕彭运石,莫文,彭磊.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结构模型的建立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116-119.

〔18〕 Hu C.Persona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writers and mathematicians on the EPQ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0 (11): 637-638.

〔19〕 Piirto J.The personalities of creative writers.In Kaufman,Scott Barry (Ed) .The psychology of creative writing 〔M〕 .U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22〕 Barron F, Egan D.Leaders and innovators in Irish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68 (5): 41-60.

〔23〕 Kirton M J.Adaptors and innovators: A description and measure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6 (61): 622-629.

〔24〕李志.企业家创造性与创新行为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5〕 Eysenck H J.Creativity and personality: Suggestions for a theory 〔J〕 .Psychological Inquiry, 1993 (4): 147-178.

〔26〕 Burch G St.J, Hemsley D R, Pavelis C, Corr P J.Personality, Creativity and Latent Inhibi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6 (20): 107-122.

〔27〕 Kéri S.Solitary minds and social capital: Latent inhibition,general intellectual functions and social network size predict creative achievements 〔J〕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2011 (5): 215-221.

猜你喜欢

开放性创造力创造性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寻求开放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