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功能与高中生社会适应:自尊的中介作用*
2014-11-08江雪华
江雪华
(江雪华: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副教授 广东广州 510521 责任编辑:张 敏)
一、问题提出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功能(family functioning)是家庭系统运行状况、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庭的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定重要标志,也是影响家庭成员心理发展的深层变量之一。〔1〕自尊 (self-esteem)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作并通常持有的估价,它表明了一种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态度,表示的是在多大程度上个人认为自己是成功的、有能力并且有价值的。换言之,它也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表现为个人对自我的态度。〔2〕社会适应 (social adjustment)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和平衡的状态。〔3〕
目前国内外有关社会适应的研究关注了不同人群社会适应的特点及环境变量对个体社会适应的影响。其中,家庭功能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是家庭功能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大量研究表明,〔4〕家庭的功能性因素能显著预测个体的适应状况,家庭功能的发挥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密切联系,家庭功能运作不良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只探讨了家庭功能和青少年适应的直接关系,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家庭关系互动影响性、作用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在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系统中可能还存在着影响青少年发展的中介因素,如自尊、自主等。
高中时期是青少年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将探讨家庭功能与高中生自尊、社会适应的关系,为提高高中生的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积极有效地去适应环境,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与测试过程
在广东省某中学随机抽取300名高中生被试,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224份。其中男生80人,女生144人。
(二)测量工具
1.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 (FACES II-CV)〔5〕
家庭功能的测量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II-CV),该量表由D.Olson等编制,费立鹏等翻译并修编,包括对自己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和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家庭状况两个分量表。两个分量表的内容一致,共30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家庭功能越好。两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4和0.54、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和0.76。量表包括亲密度和适应性两个维度:①亲密度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的亲密程度;②适应性是指家庭体系随家庭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作相应改变的能力。
2.自尊量表 (SES)〔6〕
自尊的测量采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计分方法。该量表的理论分数范围是10-50分,分数越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自尊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0.88。
3.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 (SAS-SSS)〔7〕
社会适应的测量采用陈建文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共70道题,分别由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四个维度的分量表构成。本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社会适应的水平越高。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7,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31、0.826、0.832和0.819。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9.0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高中生自尊、家庭功能和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自尊、家庭功能各维度和社会适应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两两之间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表1 自尊、家庭功能各维度和社会适应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矩阵
(二)家庭功能对自尊与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家庭功能对高中生自尊、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以亲密度和适应性为预测变量,自尊与社会适应为因变量,对测试的数据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适应性对自尊、社会适应性总分及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心理弹性维度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β值在0.19-0.37之间,p<0.001),亲密度对心理能量与人际适应性有正向预测作用 (β值分别为0.17和0.35, p<0.001)。
表2 家庭功能对高中生自尊、社会适应四个维度与总得分的回归分析 (n=224)
(三)分层回归分析
Baron和Kenny〔8〕认为是否存在中介作用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①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有显著相关;②中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有显著相关;③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有显著相关;④当中介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或回归系数显著降低。如果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下降至零,是完全中介 (full mediation);如果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降低但不等于零,是部分中介 (partial mediation)。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证明预测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是通过中介变量实现的。将自尊作为第一层的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作为第二层自变量逐步进入回归方程,即在控制了自尊变量对社会适应性的预测作用后,检验亲密度和适应性这两个维度对社会适应各维度与总得分的预测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自尊、家庭功能对高中生社会适应四个维度与总得分的分层回归分析 (n=224)
自尊作为第一层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能显著预测总社会适应性及各维度 (β值在0.46-0.69之间,p<0.001)。在控制了自尊变量后,适应性对心理优势感的解释量ΔR2从10%降到2% (β=0.15,p<0.001),对心理能量的解释量ΔR2从9%降到3% (β=0.18,p<0.001),对心理弹性的解释量ΔR2从8%降到2% (β=0.17, p<0.001), 对总社会适应的解释量ΔR2从13%降到4% (β=0.21, p<0.001), 说明自尊在家庭的适应性和高中生的总社会适应性、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上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在控制了自尊变量后,家庭亲密度对心理能量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自尊在家庭亲密度和高中生心理能量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家庭亲密度对人际适应性的解释量ΔR2从12%降到5% (β=0.24, p<0.001), 说明自尊在家庭的亲密度和高中生的人际适应性关系上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四、分析与讨论
(一)家庭功能与高中生自尊、社会适应的关系
家庭功能与自尊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家庭功能与自尊存在密切关系,而只有家庭的适应性对自尊有预测作用。当孩子进入高中阶段,父母也基本上进入了中年,这一时期孩子和父母分别处于多变的青春期和中年期,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相对减少,亲密度会有所下降,但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适应性足够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将有助于高中阶段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形成积极的自尊感。
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各维度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家庭成员的亲密度和适应性越高,高中生的社会适应性也相对较高。在回归分析中发现,对高中生社会适应影响较大的是家庭功能的适应性,这与方晓义等〔9〕发现家庭功能的亲密性对初中生行为有显著影响的结论不相一致。家庭功能的亲密度对高中生的社会适应水平的预测性不高,可能是由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日趋独立,对家人的依赖减少,因此家庭成员间的适应性对个体的影响变大,而亲密度的影响作用则相对减少。
(二)自尊在家庭功能与高中生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自尊在家庭功能与高中生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自尊是家庭功能影响高中生社会适应的中介变量,也就是说家庭功能通过影响高中生的自尊水平,进而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水平。依恋理论认为,亲密而适应功能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个体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模式,依恋的安全基地假设指出,个体与家庭成员间安全的依恋关系会激发其探索外部世界的主动性与自信,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内在行为动机倾向,通过探索活动的完成和探索目标的完成,建立自我的内在价值感,获得自尊的积极情绪体验。适应性与亲密度良好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可能会对个体所从事的活动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这些支持对个体的自我管理、自尊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稳定的自尊感对于高中生来说,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心理机制。
如果家庭功能健全,具有足够好的适应性,高中生就能够获得适当的自尊感,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家庭需积极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充分发挥家庭功能的适应性、亲密性,促进子女获得自尊,形成健康的人格,达成良好的社会适应状况。
注释:
〔1〕池丽萍,辛自强.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J〕.心理学探新, 2001 (3): 55-60.
〔2〕张永欣,热娜古丽·艾赛提,魏华,等.自尊的毕生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 (7): 1128-1135.
〔3〕李彩娜,张曼,冯建新.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个人自主的中介作用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4):372-376.
〔4〕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 544-553.
〔5〕费立鹏,沈其杰,郑延平,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的初步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 5 (5): 198-202.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7〕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与量表编制 〔J〕 .心理科学, 2004, 27 (1): 2-4.
〔8〕 Baron R M, 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 (6): 1173-1182.
〔9〕方晓义,郑宇,林丹华.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 〔J〕.心理学报,2001,33 (3):24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