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与束皙性情、理想、才能之比较*

2014-08-15钟书林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钟书林

(武汉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陶渊明与束皙性情、理想、才能之比较*

钟书林

(武汉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东晋陶渊明与西晋作家束皙之间的关系,尚缺乏全面探讨。文章从束皙是疏广之后,而疏广正是陶渊明心仪的高士入手,考察了陶渊明与束皙在性情、理想、史学才能等方面的密切关系。作者将撰文进一步探讨陶渊明与束皙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促进陶渊明、束皙与汲冢书、《穆天子传》等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陶渊明 束皙 关系 比较

陶渊明与束皙之间的关系,前贤多不注意,未有全面论及者。日本学者上田武先生《渊明和束皙》一文,主要比较了束皙《贫家赋》对于陶渊明咏贫诗的影响关系[1],其他方面则还有待深入。笔者在此基础上,更作梳理,以明晰陶渊明与束皙之间的渊源。

第一,束皙是疏广之后,而疏广正是陶渊明心仪的高士。上田武先生曾经比较束皙与陶渊明时说:“束皙是汉代疏广的直系子孙,对于陶渊明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奇缘罢了。但是我们不能怀疑这个奇缘成了陶渊明文学和思想迅速接近束皙的起动力。”[1]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晋书·束皙传》记载:“束皙,字广微,阳平元城人,汉太子太傅疏广之后也。王莽末,广曾孙孟达避难,自东海徙居沙鹿山南,因去疏之足,遂改姓焉。”而对于疏广辞官隐居一事,陶渊明寄托很深的情感,专门作有《咏二疏》诗一首。诗云:“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离别情所悲,馀荣何足顾。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厌厌闾里欢,所营非近务。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放意乐馀年,遑恤身后虑。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陶渊明借咏史以言志,清人邱嘉穗说:“咏二疏去位,所以自况其辞彭泽而归田也。……渊明仕彭泽而归,亦与二疏同,故托以见意。”(《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陶渊明笔下疏广叔侄的“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与《归去来兮辞》却也颇有几分相似。但还不仅如此,诗的开篇:“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赞誉他们功成身退,而希冀以功成身退的方式践行“学而优则仕”的儒家功业正是陶渊明一生的理想。后世多将他与鲁仲连、张良等功成身退的人物比附在一起,原因也即在此。

诗的末尾称誉疏广不为子孙留金的事,陶渊明亦颇多认同。他在其他诗文中也多有流露。“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后置!”(《杂诗十二首》其六)、“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饮酒二十首》其十九)此处运用《汉书·疏广传》典故。《汉书·疏广传》记载,疏广为太子太傅,其兄子疏受为太子少傅,“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于是,“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凯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捐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2]此处渊明虽无挥金事,但其道相通。[3]以上皆可见陶渊明与疏广之间的渊源。

第二,陶渊明、束皙性情相似,皆沉静恬退,不慕荣利。《晋书·束皙传》记载称束皙“性沉退,不慕荣利”,并创作《玄居释》,表达自己的志向。陶渊明爱静,时常流露于诗文。《时运》:“我爱其静。”《与子俨等疏》:“偶爱闲静。”被时人称之为“自况”《五柳先生传》说:“闲靖少言,不慕荣利。”靖,通“静”。安静。《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靖以待命犹可,动必忧。”杨伯峻注:“靖,安也,静也。”即为其义。两人性情如此相似,不过一在西晋,一在东晋。清代宋大樽《茗香诗论》说:“顾晋有陶靖节之高趣,入宋终身不仕;又有束晳之沉退,张翰之虑祸,张协之屏居草泽。”[4]即道出了陶渊明与束皙等人相似的性情,颇值得玩味。

第三,陶渊明、束皙性情相似,皆好读书,博学多闻。上文谈到,《晋书·束皙传》记载称束皙“博学多闻”“才学博通”,“详览载籍,多识旧章”,可谓一篇之中三致意,并列举事例,多方位地阐明束皙的博学多才。《晋书·束皙传》中借博士曹志之口说:“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及也。”可知束皙的好读书、广学问,可谓天下无敌。束皙好读书,作有《读书赋》传世。他在《玄居释》中说:“将研六籍以训世,守寂泊以镇俗。”叙述自己的读书之乐。

陶渊明好读书,也常在诗文中提及自己读书的乐趣。《五柳先生传》“闲靖少言,不慕荣利”之下接着便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在《饮酒》诗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俗情。”(《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读《诗》《书》等六经,使他忘怀世俗。读书让他增长见闻,读书让他自觉践行圣人使命,读书给他更多的是快乐,读书是他的精神食粮,尤其是在他贫病交加的岁月。这般述怀,翻览陶渊明文集,随处可见。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答庞参军》)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

翳翳衡门,洋洋泌流。曰琴曰书,顾盻有俦。(《扇上画赞》)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与子俨等疏》)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外,正赖古人书。(《赠羊长史》)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感士不遇赋》)

束皙有《读书赋》,而将陶渊明读书的相关诗文编撰起来,不也正是一篇谈读书的大文吗?

陶渊明亦“博学,善属文”(萧统《陶渊明传》),广泛涉猎,但“博而不繁”(颜延之《陶征士诔》);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学非称师”(颜延之《陶征士诔》),在读书与学问上,做到了“多、广、博与精、细、深的统一”[5]。朱光潜先生称他:“读各家的书,和各人物接触,在无形中受他们的影响,像蜂儿采花酿膜,把所吸收的不同的东西融会成他的整个心灵。”[6]所以,在博闻、好学上,他和束皙算得上是同趣味的。

束皙《读书赋》云:

耽道先生,澹泊间居。藻练精神,呼吸清虚。抗志云表,戢形陋庐。垂帷帐以隐几,被纨扇而读书。抑扬嘈囋,或疾或徐。优游蕴藉,亦卷亦舒。颂《卷耳》则忠臣喜,咏《蓼莪》则孝子悲。称《硕鼠》则贪民去,唱《白驹》而贤士归。是故重华咏《诗》以终己,仲尼读《易》于终身。原宪潜吟而忘贱,颜回精勤以轻贫。倪宽口诵而芸耨,买臣行吟而负薪。圣贤其犹孳孳,况中才与小人。(《全晋文》卷87)[7]

如果单以束皙《读书赋》与陶渊明诗文比较而论,也是有很多相通的,大家不妨一一对照。《读书赋》开篇云:“耽道先生,澹泊闲居。”也是陶渊明的写照。又《读书赋》:“垂帷帐以隐几,被纨扇而读书。”此般读书景致,陶渊明闲雅过之而无不及。如《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云:“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又如《与子俨等疏》:“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又《读书赋》所言“优游蕴藉,亦卷亦舒”之洒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庶几近之。又《读书赋》云:“颂《卷耳》则忠臣喜,咏《蓼莪》则孝子悲。称《硕鼠》则贪民去,唱《白驹》而贤士归。是重华咏《诗》以终己,仲尼读《易》于终身”,是言读《诗》《易》的情感,详见上引陶渊明读《诗》《书》等六经的情况。陶渊明、束皙两人对于《诗经》的同好,下文还将详叙。至若《读书赋》所云“原宪潜吟而忘贱,颜回精勤以轻贫。倪宽口庸而芸耨,买臣行吟而负薪”,四人读书的艰辛,陶渊明更是身体力行。陶诗《咏贫士七首》:“原生纳决屦,清歌畅商音。”《饮酒二十首》:“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将原宪、颜回的贫读,纳入笔端,存于心胸。所不同的是,在读书的乐趣上,他超越了原宪、颜回、倪宽、朱买臣四人,他超越了前人,以“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开创中国古代士人耕读的生活模式。至如《读书赋》末句“圣贤其犹孳孳,况中才与小人”,束皙意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提出勉励。在陶渊明诗文中,主要表现为一种训导子孙的口吻,如《责子》诗说:“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对于子孙的读书,抱着一种“有所求而不强求”(袁行霈语)的心态,相对而言,比束皙更洒脱,自然。

第四,在性情上,陶渊明好奇,而束皙经历奇事。《晋书·束皙传》记载:“太康中,郡界大旱,皙为邑人请雨,三日而雨注,众谓皙诚感,为作歌曰:‘束先生,通神明,请天三日甘雨零。我黍以育,我稷以生。何以畴之?报束长生。’”束皙通神明,请雨成功,这样罕见的异闻经历,连同他整理的《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一样,对好奇的陶渊明来说,同样值得倾心关注。

第五,在理想上,他们都心仪田畴,创作出了人类的乐土家园模式。束皙的《近游赋》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束皙《近游赋》云:

世有逸民,在乎田畴。宅弥五亩,志狭九州。安穷贱于下里,寞玄澹而无求。乘筚辂之偃蹇,驾兰单之疲牛。连搥索以为鞅,结断梗而作鞦。攀荜门而高蹈,朅徘徊而近游。井则两家共一,园则去舍百步。贯鸡觳于岁首,收縘缡于牣互。其男女服饰,衣裳之制。名号诡异,随口迭设。系明襦以御冬,胁汗衫以当热。帽引四角之缝,裙有三条之杀。儿昼啼于客堂,设杜门以避吏。妇皆卿夫,子呼父字。及至三农间隙,遘结婚姻。老公戴合欢之帽,少年著蕞角之巾。(《全晋文》卷87)[7]

辞赋中对于田畴近游园的风光描述,与《桃花源记》颇有几分相似:“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只不过陶渊明的语言更为清新自然。而且陶渊明《桃花源诗》“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的描述,简直就是辞赋中“贯鸡觳于岁首,收縘缡于牣互”“设杜门以避吏”的翻版。

陶渊明也另外作有一首颂扬田畴的诗:“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拟古九首》其二)表达自己的敬仰与追求。诗中的田子泰,就是田畴。陈寅恪先生《桃花源记旁证》指出:“田畴之谅节高义犹有过于桃源避秦之人。”[8]并且引用《魏志·田畴传》来论证《桃花源记》为纪实之文。

第六,两人都被朝廷聘为佐著作郎,有较高的作史才能。《晋书·束皙传》记载,束皙的才干被张华所看重,“华召皙为掾,又为司空、下邳王晃所辟。华为司空,复以为贼曹属。”“转佐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迁转博士,著作如故。”又说:“皙才学博通,所著《三魏人士传》,《七代通记》、《晋书·纪》、《志》,遇乱亡失。”

佐著作郎,又称著作佐郎,是著作郎的副职。《晋书·职官志》记载:“著作郎,周左史之任也。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儒著作东观,有其名,尚未有官。魏明帝太和中,诏置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隶中书省。及晋受命,武帝以缪徵为中书著作郎。元康二年,诏曰:‘著作旧属中书,而秘书既典文籍,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于是改隶秘书省。后别自置省而犹隶秘书。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郎,专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9]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说:“东汉学术之士多于东观著作,魏则有崇文观。历代相沿,皆于宫廷中设置文学著作之机关,……然非正官。其专掌著作之正官,则自魏始,置著作郎一人,佐郎一人,隶中书省,后改隶秘书省。主要职务在于修撰国史,与学士之掌他项文学著作者稍不同。著作郎称大著作,著作佐郎则人数较多。”[10]唐代刘知几《史通·核才》:“夫史才之难,其难甚矣。《晋令》云:‘国史之任,委之著作,每著作郎初至,必撰名臣传一人。’斯盖察其所由,苟非其才,则不可叨居史任。”[11]可见晋代的著作郎、著作佐郎,都是负责修撰国史的官员,对史学才能要求很高,“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晋代史学空前繁盛,盖由此而来。梁启超先生说:“两晋、六朝,百学芜秽,而治史者独盛,在晋尤著。”“晋代玄学之外惟有史学,而我国史学界亦以晋为全盛时代。”[12]束皙“转佐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迁转博士,著作如故。”又著《三魏人士传》、《七代通记》等,可见他的史学才干,以及朝廷的重视。

陶渊明也被聘为著作佐郎,或说著作郎。各家记载稍异。《宋书·隐逸传》:“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萧统《陶渊明传》云:“征著作郎,不就。”《晋书·隐逸传》记载陶渊明辞彭泽令后,“顷之,征著作郎,不就”。《南史·隐逸传》记载与《宋书》同:“义熙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以上“三史一传”,对官府征聘陶渊明为著作佐郎,或著作郎,言之凿凿。由此可以推断,陶渊明在史学方面的卓越才干,以及被当时官方认可的情形。只可惜官方的征聘被陶渊明拒绝了,今天也没有流传陶渊明撰写的史书作品,他略微带有史传性质的《搜神后记》,又多被视为是他人的托名之作;他的《五孝传》、《四八目》又多被视为伪作。不过,他的《五柳先生传》、《命子》诗等,都具有一定的传记色彩。他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被看作是“孟嘉逝世后渊明为他作的别传”[13],《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该文时题作“孟嘉别传”。唐代官修《晋书·桓温传》所附的《孟嘉传》,大体就是根据陶渊明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删改写定的。因而明代张溥《题陶彭泽集》中就有陶渊明“传记近史”的说法。此外,他的《咏贫士七首》,也带有传记的色彩。台湾学者王叔岷先生说:“咏贫士组诗,细看来,似乎为贫士传记。以诗歌的方式来撰写贫士传记,亦文亦诗,亦叙亦议。陶公史学才能较高,此亦为一大体现。”[12]总而言之,虽然今天没有传下陶渊明史学著作的相关记载或内容,但他的史学才华亦是不差的,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与束皙之间的渊源极深,不论是性情,还是时人评价,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史学才华,相似点都很多。笔者将撰文进一步探讨陶渊明与束皙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可以促进陶渊明、束皙与汲冢书、《穆天子传》等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1]上田武.渊明和束皙[J].九江师专学报2001(增):34.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3039.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3.383.

[4]宋大樽.茗香诗论[M].丛书集成本.

[5]魏正申.陶渊明探稿[M].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0.17.

[6]朱光潜.陶渊明[A].诗论[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 237.

[7]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汉魏六朝文[C].北京:中华书局, 1958. 1962.

[8]陈寅恪.桃花源旁证[A].金明馆丛稿初编[C].北京:三联书店, 2001.198.

[9]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735.

[10]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164.

[11]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249.

[12]梁启超.过去之中国史学界[A].中国历史研究法[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6.

[13]王瑶.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132.

(责任编辑秦川)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陶渊明新探”(编号13FW008)

2013-12-11

钟书林(1978-),男,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副教授,珞珈青年学者。

I 206.2

A

1673-4580(2014)01-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