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陶渊明的四言诗

2014-08-15彭慧慧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彭慧慧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州 350007)

试论陶渊明的四言诗

彭慧慧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州 350007)

陶渊明的四言诗内容集中,主要表现其家庭、田园生活及对人生和时运的思考,其艺术特色表现为流畅自然的句式,生动新鲜的语言,情、景、理的高度统一和对偶的精妙。在陶渊明四言诗与《诗经》的传承关系上,陶诗是对诗经体的学习、继承、综合与发展,代表了四言发展的新方向。从陶渊明四言诗与嵇康四言诗的比较来看,两人都善用比兴,但嵇诗峻切清远,陶诗平淡自然。

陶渊明 四言诗 艺术特色 传承 比较

陶渊明现存的诗歌共有121首,四言诗只有9首(即《命子》《劝农》《停云》《时运》《荣木》《归鸟》《赠长沙公》《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占其诗歌总数的7.4%。当前学术界对陶渊明的五言诗研究颇为深入,相较而言,学术界非特对陶渊明的四言诗重视不够(如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及曹道衡、俞绍初《魏晋南北朝诗选评》均对陶氏四言诗一首未选),对陶氏四言诗的研究也明显偏少。因此,本文试就陶渊明的四言诗作一些有益的探讨。下面分别从陶渊明四言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陶渊明四言诗与《诗经》的传承关系、陶渊明四言诗与嵇康四言诗的比较四个方面论述之。

一、陶渊明四言诗的思想内容

(一)对平淡炽热的亲情和友情的表现

试看陶渊明的三首四言诗。

命子[1]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天集有汉,眷予愍侯。

放赫愍侯,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

书誓河山,启土开封。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浑浑长源,蔚蔚洪柯。群川载导,众条载罗。

时有语默,运因隆寙。在我中晋,业融长沙。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於皇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嗟余寡陋,瞻望弗及。顾惭华鬓,负影只立。

三千之罪,无后为急。我诚念哉,呱闻尔泣。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日居月诸,渐免于孩。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酬丁柴桑[2]

有客有客,爰来爰止。

秉直司聪,于惠百里。

餐胜如归,聆善若始。

匪惟谐也,屡有良由。

载言载眺,以写我忧。

放欢一遇,既醉还休。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

赠长沙公[3]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

礼服遂悠,岁月眇徂,感彼行路,眷然踌躇。

放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爱采春华,载警秋霜。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何以写心,贻兹话言。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命子》诗共十章,前五章都在追叙祖先的功德。第六章写了自己的父祖。第七章写自己愧对祖先和儿子的出生。第八章写为儿子取名和对他的殷切期望。第九章写“厉夜生子,遽而求火”的急迫心情。最后一章表达望子成才的心愿。全诗洋溢着对祖先功绩的自豪感和对儿子的殷殷期待,出语平淡,感情炽烈。《酬丁柴桑》写了作者与丁柴桑的“良游”“载言载眺”“既醉还休”的和谐交往,两人的情意谐和如在目前。《赠长沙公》是写给同宗的一位亲友的赠别诗,全诗表达了陶渊明对长沙公的赞美之情,也流露了他对长沙公的真情厚意。

(二)劝农耕种

大家来看看陶氏的《劝农》: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

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

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4]

这首诗重在说理,劝说农人耕种的重要性。

(三)对人生和时运的感慨

试看陶渊明的《停云》《时运》《荣木》。

停云[5]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

竞用新好,以招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时运[6]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称心而言,人亦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荣木[7]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匪道曷依,匪善奚敦!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

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先师遗训,余岂云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王瑶曰:“《停云》《时运》《荣木》三诗,都是四言四章,而且前冠小序,序文句法也完全相同;诗题又都是以首句命名,当为同年所作”[8],这是对的。

《停云》是“思亲友”之作,表达了时光流逝,“良朋悠邈”的人生感言。《时运》虽是咏暮春出游,但也在感慨身世,正如序中所说的“欣慨交心”。《荣木》小序中说:“荣木,念将老也”,表达了陶氏“日月推迁”“白首无成”的人生感慨。

(四)对归田生活的自得

试看《归鸟》: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

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而归。

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翼翼归鸟,相林徘徊。

岂思天路,欣及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

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游不旷林,宿则森标。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

矰缴奚施,已卷安劳。[9]

王瑶认为此诗“当与《归园田居五首》同是彭泽归田后所作”,[10]这大致是不错的。全诗借“归鸟”意象寄托了诗人的隐居之志,以及归隐后“日夕气清,悠然其怀”的怡然自得。

二、陶渊明四言诗的艺术特色。

四言诗的典范之作是《诗经》,两汉四言诗作很少,较知名的仅韦孟的一篇《讽谏诗》(《文选》将此诗归入“劝励”类),建安时期的三曹、七子大都写过四言诗,其中以曹操成就最高,稍后的嵇康、阮籍、刘琨等也有四言诗,这其中又以嵇康成就最高。到了陶渊明手中,四言诗又重新放出了异彩。葛晓音对陶渊明的四言诗有这样的评价“流畅自然的句式和生动新鲜的语词使这四首诗(彭慧慧按:指《停云》《时运》《荣木》《归鸟》)的意脉一气贯通,一扫两晋四言诗沉闷典重的诗风,令人耳目一新。”[11]据此,人们可以知道陶渊明四言诗艺术特色之一是“句式流畅自然,语言生动新鲜”。此其一。

其二,陶渊明四言诗的艺术特色表现在情、景、理的高度统一、融合。如上所举的《归鸟》,“和风不洽”“日夕气清”“晨风清兴”是景物描写,“悠然其怀”是抒情,而且写景与抒情是统一在一起的。又如《荣木》,“采采荣木”是写景,“人生若寄”富含哲理,“千里虽遥,孰敢不至”是抒情。可以说,这首四言诗正完美地体现了景、理、情的高度统一与融合。当然,陶渊明的9首四言诗并不是每一首都能够表现情、景、理的高度统一与融合,而是有的表现为情与景的统一,如《归鸟》;有的表现为情与理的统一,如《命子》、《劝农》。

其三,陶渊明四言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为对偶的精妙。如“晨风清兴,好音时交” (《归鸟》)、“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时运》)等等,虽然对仗并不十分工整,但却很自然,炼词精辟,意境清雅。

三、陶渊明的四言诗与《诗经》的传承关系。

萧望卿曾经这样评价陶氏的四言诗:“他的四言简直不会创造新的语句,新的意象,只抄袭《诗经》现成的,或稍稍改变他的句子,这是他最严重的弱点”[12],这是主观论断很强的评论,是不符合陶渊明四言诗创作实际的。事实上,陶渊明四言诗既有对《诗经》的借鉴和继承,更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吴菘在《论陶》中说:“渊明词句温厚和平,不激不随,深得三百篇遗意”,的确,陶渊明的四言诗确实留有《诗经》影响的明显痕迹。以《停云》为例,该诗不但模仿《诗经》体例,取首句两字为题,而且诗中用语和句式明显受到《诗经》的影响。如“平路伊阻”,即由《诗经·邶风·雄雉》之“自诒伊阻”演变而来;“人亦有言”则是《诗经·大雅·荡》的成句。此外,该诗每章的前四句都是起兴,同时注意各章兴句之间语词的呼应,以求复沓的效果,这是风诗和小雅起兴的常见格式。又如“悠悠”、“纷纷”、“漠漠”、“有客有客”等叠字的使用也是继承《诗经》的传统。

但陶渊明是在继承《诗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特经历和体会进行四言诗创作的。诚如葛晓音所说:“陶渊明只是借用了《诗经》的体式和句法结构,表现的却是田园生活中清新的感受和哲理的思考。”[13]应该说,陶渊明对《诗经》的学习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去模仿,而是在全面把握《诗经》风格的基础上,努力将其融汇贯通,从而使他的四言诗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如《停云》首二章,这两章的前半部分相互对照,确实与“诗三百”相似,渊明的创新之处在后半部分。“静寄东轩,春醪独抚”,“静”和“独”两字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孤独,如何排解这种寂寞的苦闷呢?“良朋悠邈,搔首延伫”紧承前两句而写,远方志同道合的友朋应该在来我家的路上吧,于是诗人“搔首延伫”,显出急不可待的样子,这是诗人的想象之辞。短短的四句诗既有心理描写,又有人物形象的刻画,真可以说是“文约意广”。这是第一章,再来看第二章的后半部分。“有酒有酒,闲饮东窗”,这两句的意思与上一章的“春醪独抚”是同一个意思。“东窗”替换了“东轩”,这种手法在《诗经》中俯拾即是,本不足道。但是,“愿言怀人,舟车靡从”两句却有所创新。因为这两句是从对方(友人)着笔,说自己没有与朋友舟车相从,想必他们都在想念我吧。这种写法(言在彼而意在此)可能影响了杜甫,其《月夜》即为一例。我们再来看《停云》后二章,先看第三章,“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竟用新好,以招余情”,点明了时间地点,大自然都用美好的景色来招引我的感情,这里用了拟人手法。接下来的四句,“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也是承接前面的意思而来,时间匆匆的流逝,一刻也不停留,春光美是美,却不能长久,诗人难免伤春,但更令人伤感的是没有知己与我共赏春光。诗人由大自然的美好思念起友人来。最后一章,“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四句用了“比”的写作手法,“以鸟的相鸣求侣,譬喻人的思友”。“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继续深化思友的感情,诗人因为思念友人而不得感到怅惘不已,抱恨良多。全诗四章反复地说自己如何的思念友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袁行霈会说:“‘停云’二字,一经渊明写出,遂成为一种意象,隐喻思念亲友,仅今存辛弃疾词中就出现九次之多。”[14]

明人许学夷这样评价陶渊明的四言诗:“陶靖节四言,章法虽本《风》、《雅》,而语自己出,初不欲范古求工耳,然他人规规摹仿,而性情反窒,靖节无一语盗袭,而性情溢出矣。”(《诗源辩体》)说“无一语盗袭”稍嫌夸大,但陶渊明确实不是单纯地“范古”,而是在诗中倾注了自身的情感和经历,所谓不工自工,“性情溢出”。

四、陶渊明四言诗与嵇康四言诗比较。

嵇康(224—263),今存诗60余首,有四言、五言、七言,亦有骚体、乐府。其中四言诗有25首,代表了嵇康诗歌的最高成就。清人何焯曾说:“四言诗,叔夜,渊明,俱为秀杰”(《文选评》)。现在就两人的四言诗作一比较。

(一)从诗歌内容上来说

嵇康的四言诗或叙游仙(如《四言诗》其一“羽化华岳”),或写送别(如《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或言哲理,或记山水(如《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或议时事(如《悲愤诗》)。题材广泛,内容多样。陶渊明四言诗的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即对平淡炽热的亲情和友情的表现,劝农耕种,对人生和时运的感慨以及对归田生活的自得。陶氏四言诗内容较嵇康四言诗更集中,嵇康四言诗反映的生活面更广。

(二)从艺术手法上来讲

嵇康和陶渊明都善于使用比兴手法。嵇康的四言诗如《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第一、第二首通篇采用比兴手法,“鸳鸯于飞,肃肃其羽”,“鸳鸯于飞,啸侣命俦”,不仅直接化用《诗经·小雅》中的诗句,而且反复渲染,以示兄弟情谊之深。陶渊明的四言诗如《归鸟》也以“归鸟”起兴,这在上文已有论述。从用字上来讲,嵇康和陶渊明都在诗中大量地使用了叠字。嵇康诗中的叠字有“邕邕”“咬咬”“习习”“飘飘”“肃肃”等,陶渊明诗中出现的叠字有“悠悠”“穆穆”“纷纷”“漠漠”“桓桓”“霭霭”“濛濛”等。这是二人借鉴《诗经》中叠字手法的结果。

(三)从诗歌风格上来讲

嵇康的诗风“清峻”(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过为峻切,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然托喻清远,良有鉴裁”,“叔夜之诗峻烈”(钟嵘《诗品》)。而陶渊明的诗风则是平淡自然的。关于嵇康诗“峻烈”的成因,颜建华的分析颇为到位,现引在这里:“由于嵇康崇尚道家的以自然为宗,志气高远,形之于诗,境界清虚脱俗,情趣高邈超拔,加之嵇康思想激烈,个性耿介,这样独特的人格形之于诗,便具有了‘峻烈’的艺术风格。”[15]关于陶诗平淡自然的成因,我们也可引一句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解释:“他只求行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不过激,也不声张。[16]”这意思就是西方文论中的“风格即人”(布封),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话语中也有“文如其人”的说法,陶渊明的四言诗体现了他“诗如其人”的一面。清代朱庭珍(1840~1903)在《筱园诗话》中有一段话对陶诗的自然解释得颇为在理:“陶诗独绝千古,在自然二字……盖自然者,自然而然,本不期然而适然得之,非有心求其必然也。此中妙谛,实非功夫。”范子烨认为“陶诗的自然、平淡之美,正来自诗人的‘功夫’[17]”,并且认为这‘功夫’指的是陶诗的用典。同样关于这个问题,王瑶的观点又不同。他认为陶诗的“平淡自然”是“因为他(陶渊明)以实际农村生活的感受,来写他所耳经目击的田园景象和生活的缘故[18]”。换言之,就是诗歌内容决定诗歌形式(“所以决定诗的风格形式的,主要还是那诗里表现的内容”)。王先生的说法其实是有待商榷的。譬如王孟的山水诗,两人风格差异明显(一清新,一淳朴),可他们诗中表现的内容却是基本一致的。单纯地以“内容决定形式论”来解释,这是忽视了历史真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当然,大家也不能忽略王先生原话中的“主要”二字。陶诗风格“平淡自然”的成因,笔者认为既有渊明性格真淳淡泊的作用,也受其活动地域的影响[19]。范子烨先生的观点可备一说。

(四)从中国四言诗发展长河的纵向来看

《诗经》是中国古代四言诗的源头,战国时期屈原《九章》中《橘颂》一篇,去掉一些句子中的“兮”字,也基本可以看成是一首四言诗。这样看来,中国四言诗的滥觞是中国的“《诗》《骚》传统”,这与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一致的。秦世不文,除了李斯的一篇和石刻文、民间歌谣外,诗歌湮闻。两汉四百多年,赋这种文体高度发达,班固的五言诗被看作“质木无文”,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一个高峰。四言诗作者和作品都很少,除韦孟的一篇《讽谏诗》和秦嘉四言《赠妇诗》外,乏善可陈。魏晋是四言诗重新焕发生机的时代。曹操的四言诗历来评价较高,嵇康作为曹魏集团的姻亲,他的偏爱四言是否受到整个集团尤其是曹操的影响以及影响有多大,尚待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嵇康对四言诗的发展贡献很大。葛晓音有论“这些诗(彭慧慧按:嵇康《四言》诗)无论就句法的活泼新颖还是境界的清隽玄远而言,都成为陶渊明四言诗的先声。”[20]葛氏在《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中有一段话,所论甚精:“陶渊明四言诗的成就综合了诗经体四言和实字四言体的优长,从理论上说,像陶诗这样以旧的诗经体式表现新内容、同时吸收汉魏以来实字四言的新成果改造旧体式,应该是四言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实际上,魏晋四言诗在陶渊明手里达到最高峰以后,就退出了诗坛。”[21]这段话剖析甚明,对陶氏四言评价甚高。接着,葛晓音先生又说“陶渊明之后,四言几乎绝迹,只有李白写过几首成功的四言[22]”,不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虽然是四言体写的诗论,但谁也不能否认它是成功的四言诗。 司空图的《诗品》是诗化的诗论。以后模仿司空图的代不乏人,但那确乎是四言体的余响了,甚至可以说只是司空图《诗品》的余波。

通过上面四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陶渊明的四言诗内容集中,主要表现其家庭、田园生活及对人生和时运的思考;艺术特色表现为流畅自然的句式,生动新鲜的语言,情、景、理的高度统一和对偶的精妙;陶渊明四言诗与《诗经》的传承关系上,陶诗是对诗经体的学习、继承、综合与发展,代表了四言发展的新方向;从陶渊明四言诗与嵇康四言诗的比较来看,两人都善用比兴,但嵇诗峻切清远,陶诗平淡自然,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王瑶先生在《玄言·山水·田园》中最后说道:“由玄言诗起,东晋一百多年中所产生的好诗极少;陶渊明的出现,才给我国中古文学史树立了一个显明的标记,才有了不同于当时一般作风的富有鲜明个性和艺术特色的诗篇。”[23]从全文来看,这是就陶渊明的五言诗来说的,即使是钟嵘《诗品》把陶渊明列入中品,也是从陶氏五言诗的角度来看的。通过上文的论述,我想陶渊明不特五言达到了一个高度,陶渊明的四言诗也是中国四言诗史上的一个高峰。陶渊明的四言诗应该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与研究。

[1][2][3][4][5][6][7][8][9][10][18][23]王瑶.王瑶全集(卷一)[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02.

[11][13][21][22]葛晓音.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78.

[12]萧望卿.陶渊明批评[M].上海:开明书店,1947.34.

[14]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7.

[15]颜建华.旷达高亮、峻切清远——嵇康与他的诗[J].安顺师专学报,2001(4):14.

[16]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88.

[17]范子烨.竹林轩学术随笔[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27.

[19]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1.1.

[20]葛晓音.八代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81.

(责任编辑秦川)

2013-10-23

彭慧慧(1989-),男,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诗文。

I 206.2

A

1673-4580(2014)01-0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