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公理化诠释》研究综述

2014-08-15甘筱青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甘筱青

(九江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

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公理化诠释》研究综述

甘筱青

(九江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

继《<论语>的公理化诠释》的研究之后,对于《孟子》所开展的公理化研究与诠释,其目的是寻求“孔孟之道”的理路,以更好地探究梳理儒学一以贯之的“实质上的系统”,并通过运用公理化方法的证明与推理,凸显出从孔子到孟子的系统、严密的演绎体系,揭示其内在思想脉络和逻辑,从而为儒学的现代转型探索一条实现路径。

《孟子》 公理化方法 儒学 系统 演绎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两千多年来,《论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纵观国内《论语》和《孟子》的研究和传播,占优势的是体现中国传统学术成就的注疏、解经著作,而基于现代学术基础,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的研究专著则比较少见。而西方哲学界,由于黑格尔对中国先秦哲学的形态与性质的误判,使之其中依然有不少人认为整个东方哲学只有原始宗教而无理性思辨,只有一般思想而无哲学。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的前言中指出,在诸子的著述中,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系统”,但有“实质上的系统”,但他还来不及加以梳理。如何让《论语》和《孟子》研究走出疏证、解经的传统格局,改变“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等偏重主观体验的学术方法,寻找比较坚实的客观基础,为当代中西方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个可交流的平台,这是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问题。

从2008年5月以来,笔者组建了一个由八九人组成的学术团队,潜心庐山之麓,首先开展了关于《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之研究。在遵循原意的基础上,我们以基本假设、定义、公理为基本要素,推导证明众多蕴含在《论语》中的客观命题,从而将隐含在《论语》中的逻辑体系凸显出来,便于东西方人士超越不同文化语境的局限,共同地用理性的方式理解和准确把握孔子思想。我们的研究专著《<论语>的公理化诠释》第一版在2011年6月问世,接着广泛征求国内外哲学界、教育界等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批评和建议,并通过在校内开设公选课来收集学生们的反响和评价,从而再接再厉,于2012年8月出版了该书的修订版。“学然后而知不足”,一项真正的研究,应该是越深入越发现值得研究的新问题,越感觉任重而道远。

《〈论语〉的公理化诠释》出版后,笔者收获很多专家与读者的厚爱和鼓励,一部分同仁希望笔者继续用公理化方法诠释《老子》[1],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文化占有主流地位,一部《论语》,一部《老子》,就是两家最典型的代表。更有不少同仁建议笔者继续用公理化方法诠释《孟子》,因为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时认为“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他把《孟子》与《论语》并列,体现了理学家对传统经学的改造。孟子思想实质上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例如,孟子不仅坚持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爱”“崇圣”“恤民”的思想,而且,《孟子》的文本中关于孟子思想的表述有着鲜明的论辩逻辑的色彩,尤其是孟子将孔子的“中庸”精神,发展成为极具孟子心性特点的“中道”观,充分显示了孔孟思想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通过课题组反复讨论后,大家确定先接着用公理化方法诠释《孟子》。这样的诠释不是为了公理化方法本身,而是希望运用这个方法,循着“孔孟之道”来更好地探究从孔子思想开始的逻辑体系及其发展,梳理儒学一以贯之的“实质上的系统”。就儒学本身的研究来看,笔者还希望通过运用公理化方法的证明与推理,为整个儒学史展开一个系统、严密的演绎体系,揭示其内在思想脉络和逻辑,为儒学的现代转型探索一条实现路径。

2012年10月起,大家借鉴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周生春教授倡导与力行的“经典会读”模式,扩充了课题组成员,开始了对《孟子》的会读。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每周举行1—2次会读,每次为时半天乃至一天,由1—2位学者(外请专家和课题组成员)担任主讲,其他成员集体商讨。大家参考杨伯峻《孟子译注》[2]等文本,通过对《孟子》从头至尾、逐字逐句的文本阅读和温故知新的深度交流,来探讨并发现《孟子》的真实内涵、现代价值及意义。例如:由于当时以“周礼”为基础的人伦关系遭到破坏,孟子重新提出“五伦”,即五种基本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其中大部分继承了孔子的说法,但在重要的君臣关系上,他提的是“君臣有义”,即臣对君的尊敬和服从是有条件的;对“士”的人格要求是《孟子》一书的重要内容,它对后世的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仁政”是孟子逰说诸侯的主要内容。与孔子相比,孟子更强调仁政的基础是“民贵君轻”以及“制民之产”以使民有“恒产”,即强调治国者首先要满足民的基本物质生活要求,等等。

团队成员在展开《论语》的公理化诠释时,为加强各相关学科的理解和融合,先在课题组内分别开设了关于儒家思想特别是《论语》解读,公理化方法、西方哲学选读等内容的专题讲座,然后在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的大背景大视野下,反复论证如何给出《论语》公理化结构中的基本假设、定义和公理,力求做到言简意赅、表达准确。在此基础上,把《论语》内容主要分为立德、从政、为学、养性四类,提炼并证明了120多个命题及推论。而在展开《孟子》的公理化诠释时,由于前述的铺垫与经验,大家在对《孟子》逐篇会读时,自然就形成了相应的命题,同时考虑证明它们所需要的前提。结果发现,正是由于“孔孟之道”的一以贯之的主线,《孟子》内容的大部分命题基本上可以直接依据《<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一书所奠定的基本假设、定义和公理来推导证明。当然,由于《孟子》自身的特色以及它对《论语》思想的发展,需要对这些基本假设、定义和公理重新审视,并分成三类:原来已有并可直接用的;原来已有但需要做些修改的;原来没有需要增加的。大家再对所提炼的命题进行归纳分析,将它们分别纳入性善、养气、民本、仁政、王道等五个篇章,整体结构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研究与撰写《〈孟子〉的公理化诠释》时,团队成员没有闭门造车,而是进行了众多的合作与交流,虚心听取社会各界与学术同仁的意见及建议。2012年9月与2013年9月,笔者与课题组成员受杜维明先生之邀,先后两次出席了“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论坛”,并就“中华经典的公理化诠释”作了主题发言,力图结合“从轴心文明到对话文明”、“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提出新的见解,引起较大的反响。2012年10月,笔者邀请法国巴黎第三大学韦遨宇教授来校讲学,他认为《论语》是百科全书,而《孟子》的思想更具系统性,支持我们从儒家发展的角度来继续《孟子》的公理化诠释,并将这一研究工程与改变当下不良社会风气结合起来。接着,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九江学院主办的“2012年中华经典重读与文化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庐山白鹿洞书院九江学院举行。笔者在会上作了《推动书院文化传承、创新儒学经典诠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报告,介绍了近几年来,九江学院抓住以庐山为地标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宝贵的办学资源和文化依托,从推动书院文化传承、创新儒学经典诠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育人成效。10月底,课题组成员应邀参加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开幕典礼,与汤一介、乐黛云等学术界前辈畅谈对国学经典的公理化诠释,得到他们的鼓励和指导。大家达成的共识是:用公理化方法,并不是迎合西方哲学界,而是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优秀的世界文明之果实,完善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尤其关于形而上学和思辨逻辑上的薄弱,常常是因诸子百家所关注的内容和所进行的选择不同而导致的表象)。

2013年3—4月,笔者被江西省委组织部选拔赴中共中央党校“文化建设与发展专题研修班”学习。3月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开学典礼,并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好学才能上进。习总书记的话语言简意深,语重心长,给我以莫大激励。在2013年2月寒假科研团队静心完成《〈孟子〉的公理化诠释》初稿的基础上,3月下旬笔者与科研团队主要成员在京与清华大学教授萧树铁先生就该项研究工作深入的探讨,达成了许多共识。3月24日下午,中央党校文史部特邀九江学院科研团队成员就“《论语》的公理化研究”进行专题座谈,文史部副主任李文堂及多位教授学者充分肯定了该项研究的创新意义以及对当前国学研究的启示。3月25日下午,应杜维明先生的邀请,笔者出席了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企业伦理、公司责任以及价值领导力”国际学术论坛。笔者在论坛上结合开展的《论语》、《孟子》的公理化诠释,围绕核心价值观重建与传统文化、儒家“士大夫”精神、儒商以及现代企业伦理等作了发言,引起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随后,杜维明先生邀请笔者及团队成员到未名湖畔的家中聚谈,他认为,“国学经典公理化诠释”的研究思路别具一格,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较高的学术价值。在庐山之麓,有一群学者以强烈的使命感加入到儒学的现代转型研究,彰显了大学应有的学术使命和创新精神。6月下旬,笔者邀请萧树铁教授来九江学院,对《〈孟子〉的公理化诠释》中的基本假设、定义和公理,再进行推敲。萧树铁先生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孟之道,有应该变的地方,有应该不变的地方,不能因为一些变化就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不能迷信它是完美无缺的。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哈佛大学的邀请,笔者于2013年7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开展暑期的项目合作研究。笔者在肯尼迪政府学院完善关于“城乡医疗机构双向转诊体系的模式创新”研究,同时在燕京学社和燕京图书馆展开关于“国学经典的公理化诠释”的研究和传播工作,在耶鲁大学做了讲座。

孟子自称“善养吾浩然之气”,并在回答何谓浩然之气时描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儿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激励着团队成员:如果充满自信、俯仰无愧、胸怀坦荡,自然感觉一股力量支持,源源不绝,生生不息。[3]在开展对《孟子》的会读和研讨时,浩然之气悠然产生。而上述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使我们的研究拓展了更广阔的视野,得到更多的评判与完善,使团队成员心存感激,提升了使命感责任感,滋养着我们的浩然之气。

《〈孟子〉的公理化诠释》成书之后,杨叔子院士再次为新书赐序。杨院士既是著名的科学家,又是大力倡导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君子”,他五年前在九江学院设立的“爱莲奖学金”,激励着广大学子踏平坎坷、成人成才。他从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的突出不良现象切入,深入思考中共中央有关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一再的强调与论述,认真审读书稿后认为:《〈孟子〉的公理化诠释》一书系统而清晰地揭示出从性善到仁义、从仁义到应用、从仁义实践到顺应“天命”的逻辑关系,因此,对人类而言,凸显出社会及其个人的道德责任是如此之紧要,如此之不可推卸,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杨叔子院士的这些论述和他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榜样,滋养着我们的浩然之气。

位于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的九江学院,传承着千年文脉。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庐山莲花洞,创办濂溪学堂,开启理学先河。他的佳作《爱莲说》,托物感怀,成为千古绝唱,让人百咏不厌。宋初,人们在庐山国学的旧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公元1179年,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重振白鹿洞书院,制订洞规,延请名师,白鹿洞书院名声鹊起。九江学院正是因为传承濂溪学堂、白鹿洞书院的古朴学风,生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旺盛的学术生命。这一方文化沃土,滋养着我们的浩然之气。

萧树铁先生是笔者在清华大学攻读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时的导师,他的器重、呵护和悉心指导,使笔者获益匪浅;他那正直做人、淡薄名利的品格,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笔者。自2008年5月以来,萧先生悉心指导着团队成员们关于《论语》、《孟子》的公理化诠释之研究,是大家公认的导师,书中很多见解闪烁着他那文理交融的博学睿智,但是他坚持不署名。2013年春节,萧树铁先生在飞雪中遥念九江学院课题组诸友,有小令二阕《江南忆》为赠:

江南忆,最忆在浔阳。月上匡庐拂轻雾,蝉鸣白鹿透书香。更喜争辩忙。

江南忆,难忘共切磋。几度途穷觅蹊径,质疑不烦反复多。一剑四年磨。

课题组成员们为萧先生的师生情谊与学术精神所感动,纷纷填词和之,其中以吴国富的功底为深,唱和如下:

江南忆,牯岭作书堂。云外谈经无俗虑,山中开卷有清香。一笑余韵长。

江南忆,不畏楚天长。对雪横经重砥砺,临窗思远忽登堂。宛在老师旁。

笔者于此,颇有感慨:人在尊师交友与学术探究中,只要能做到胸中“无俗虑”,则无论进行理性的争辩也好,进行感情的唱和也好,都可视为人生的乐趣,尤其有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因而弥足珍贵。数年来在萧先生指导下的课题研究,《论语》、《孟子》等经典的熏陶,滋养着我们的浩然之气。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曲阜考察孔子研究院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4]笔者希望关于《〈孟子〉的公理化诠释》的研究,能努力践行习主席的指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百花园增色添彩!

[1]杨叔子. 我国传统经典公理化诠释可喜的探索——读〈论语的公理化诠释〉有感 [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11).

[2]杨伯峻. 孟子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傅佩荣. 哲学与人生[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2.173.

[4]新华社.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 . 新华每日电讯, 2013—11—29.

(责任编辑吴国富)

2014-01-08

甘筱青(1956-),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九江学院校长,兼任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儒学等。

I 206.2

A

1673-4580(2014)01-00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