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佛教年谱
2014-08-15封强军
封强军
(庐山旅游职业高级中学 江西九江 332000)
庐山佛教年谱
封强军
(庐山旅游职业高级中学 江西九江 332000)
东晋以降,庐山就以宗教之山名世,佛教乃其主体构成部分。汉地佛教中,庐山不仅以名寺高僧云集享誉佛教界,亦不仅以其在佛教汉地传播、嬗变的历程中所占有的坐标性位置而彪炳佛教史,还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与中国的文化生态、文化历程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联,此中关联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业已引发了学界的关注和持久的探讨。本文试借年谱之形式,对地域性佛教文化范型的庐山佛教,作一纵向扫描,将浓缩的史料信息归拢整合成为一份庐山佛教的简明历史档案。
庐山 佛教 年谱
一
东晋咸康六年(340), 江州刺史王羲之将其庐山别墅(金轮峰下)舍给西域僧达摩多罗(非佛驮耶舍)建寺院,此为归宗寺肇基之始。达摩多罗成为归宗第一任住持。(此据《憨山老人梦游集》庐山金轮峰上释迦文佛舍利塔记)
东晋太元二年(377), 光禄卿、江州刺史陶范舍其宅为慧永法师(慧远同门师兄)建西林寺。
东晋太元六年(381),慧远大师与弟子数十人拟往广东罗浮山传法,途经浔阳,见庐山清静足以息心,留住龙泉精舍,在此讲经说法。
东晋太元九年(384), 江州刺史桓伊出资,助慧远法师建东林寺。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东林寺落成,因位于西林寺之东,故名东林寺。
同年,慧远迎文殊菩萨金像于东林寺,并作《文殊瑞像赞》。
东晋太元十六年(391),梵僧僧伽提婆至庐山,慧远请他重译《阿毗昙心论》《三法度论》。
东晋太元十七年(392), 慧远以禅经律藏多未俱,乃派遣弟子法净、法领去西域(葱岭外)求法,后取回不少梵本经典。
东晋隆安三年(399),慧持与兄慧远相辞别,奔赴千里之外的蜀地弘法。
东晋隆安四年(400),慧远与徒众三十余人杖锡游庐山石门。可称庐山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团队游。慧远作《庐山诸道人游庐山石门诗序》。
东晋隆安五年(401), 大军阀桓玄劝慧远还俗登仕,慧远拒绝。桓玄作《罢道书》,慧远正辞以答。慧远闻鸠摩罗什至长安,致书通好。东晋元兴元年(402), 桓玄自称太尉,专擅朝政,欲令沙门敬王者,以其《与八座书》示慧远,慧远不为所屈。答辞坚正,后复著《沙门不敬王者论》。
同年,桓玄“沙汰众僧”,但对东林寺网开一面,特关照“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
同年, 慧远与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共期往生西方。刘遗民撰《发愿文》。
东晋元兴三年(404),晋安帝自江陵返京师,途径东林,何无忌劝慧远侯觐,远称疾不行。帝遣使劳问,远修书致谢。
东晋义熙元年(406),慧远作《法性论》一书成,后秦主姚兴赠《大智度论》给慧远,并请为之作序,慧远作《大智论序》。
同年慧远致书鸠摩罗什,问大乘要义,鸠摩罗什一一作答。
东晋义熙四年(408),竺道生自长安南归经庐山,以《般若无知论》示慧远。
东晋义熙五年(409) ,江州刺史、镇南将军何无忌就沙门袒服,蔑弃礼法,作《难袒服论》予以指斥,慧远作《答何镇南书》,与之相质难。
东晋义熙七年(411), 天竺高僧佛驮跋陀罗率弟子慧观等四十多人在长安因事被逐出鸠摩罗什长安僧团,离开关中投奔庐山。佛驮跋陀罗应慧远之请,译出《修行方便禅经》,慧远作序介绍赞扬。
同年,谢灵运初至东林寺,及谒远公,“肃然心服”。
东晋义熙八年(412),慧远在香炉峰下立佛影台,刻万佛影于此上,并作《万佛影铭》。
同年,谢灵运再入东林,住寺一年余,通晓梵文的他,在寺期间翻译了《涅槃经》。
东晋义熙十年(414),西域僧佛驮耶舍携佛祖舍利子入庐山,应邀加入莲社。其舍利子供奉于金轮峰顶特为所建的舍利塔中。
同年, 慧永法师在西林寺圆寂。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慧远示寂于东林寺。浔阳太守阮侃为造墓,谢灵运制碑文,宗炳立碑寺门。嗣后,慧远获“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谥号。
东晋义熙十四年(418),豫章太守王虔请远公弟子道炳为东林寺主。
宋元嘉七年(430),莲社高贤竺道生自吴郡返庐山,于东林法席升座,讲解《涅槃经》,论证其所持“一阐提皆得成佛”之义。
宋元嘉十一年(434),卓越的佛教理论家、义学大师竺道生在庐山最后一次“升座说法”,旋即“随几而化”,翌日葬于庐山西阜。
齐永明七年(489),咨议参军张希奏始建宝庵寺。(该寺后更名为栖贤寺)
梁太清中(547—549),重开甘露戒坛,袭用慧远讲《金光明经》于林间之传戒法式。同时,有僧来自西域,以影石(高八寸,径五寸)安置西林寺佛像顶上。
梁承圣三年(554),《高僧传》作者慧皎卒于江州。江州僧人慧恭等安葬慧皎于庐山禅阁寺墓地。
隋开皇十二至十五年间(592—595),天台宗开山祖师智顗大师栖居东林,历时三载。
隋大业二年(606),慧达禅师造西林七阁,世称“神运阁”。阁成,复往长沙模写瑞像及刻优填王像。
隋大业十三年(617),大书法家欧阳询撰《西林寺道场碑》,未著书写者姓名,现碑佚文存。(此条出处系存疑,待考。——撰者注)
隋大业十三年至武德八年(617—626),道信(禅宗四祖)欲往衡岳,途径江州时,“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嗣后栖居十年之久。
唐贞观年间(627—649), 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因景仰慧远大师,至东林寺瞻礼遗范。
二
唐开元十四年(726),李白游东林寺,作《东林寺夜怀》、《别东林寺僧》。
唐开元十九年(731),东林寺修葺一新,特请大书法家李邕撰写碑文。《复东林寺碑》共1737个字。一时观者如云。
唐天宝十年(751),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大和尚朝礼东林寺,离开时携东林僧智恩赴东瀛,第六次东渡日本终获成功。
唐天宝十三年(754),唐玄宗下诏在庐山西林寺后敕建千佛塔一座,以示敬崇。同时朝廷赐田百余顷,给予免税权。
唐至德初(756),熙怡律师来东林,居耶舍塔院。许尧佐所作《熙怡碑铭》称其“受具戒于南岳,敷律范于东林,临坛持法,垂五十年”。
唐宝应—永泰年间(762—765),净土宗四祖法照大师在庐山结净土道场(或谓“西方道场”)专修“念佛三昧”。(法照大师离开庐山后,即投衡山道场净土三组承远大师座下——补记)
唐永泰二年(766),楷书之冠颜真卿旅居东林,手书题记刻石于东林寺耶舍法师碑侧。另题记刻石于西林寺慧永法师碑上。
唐大历中(770前后),智常法师依马祖道一大师习禅于庐山马祖山凌霄院,得马祖心印。后智常开法于归宗。
唐贞元十一年(795),东林寺远公影堂建成。
唐贞元十四年(798),江州守李公康请上弘大师入主东林。上弘前后莅事,凡十八会,度男女僧尼计一万五千五百七十二人。
唐元和七年(812), 李肇作《东林寺经藏碑》。此番东林经藏院藏经达万卷之多,有“天下经典一寺藏”之誉。
唐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邀元集虚等名士并东林寺僧若干,会聚其庐山草堂,旋即同游大林寺,白题《大林寺桃花》诗一首。
唐大和四年(830),宰相裴度为东林寺题“神运殿”匾额。
唐大和九年(835),应东林寺僧之请,白居易将自己积年诗文之作共2964篇,勒成六十卷,名曰《白氏文集》,交付东林寺藏经楼收藏。
唐会昌三年(843), 东林寺僧云皋模李邕所撰并书《东林寺碑》刊之于石,江州刺史张又新复作屋其上以护之。
唐会昌五年(845) ,武宗下诏毁天下佛寺,东林亦罹法难。
唐大中二年(848), 宣宗即位不久,即颁诏修复会昌中所毁寺宇,江州刺史崔黯奉诏恢复东林寺,以旧僧正言统理其事。
唐大中十一年(857),东林寺历会昌法难之后复寺工程告竣,坚持殿、阁、厢、塔、僧舍等共310余间,时称“极天下之壮观”。崔黯撰《复东林寺碑》文,年逾八旬的唐楷大师柳公权书《复东林寺碑铭》,刻碑于寺。
东林寺“多罗藏”为淮南节度副大使高骈所毁,远公《庐山集》及白居易存藏文集皆罹劫火。
五代杨吴大和元年(929), 德化王杨澈重建远公影堂及石塔,元皓作《远公影堂记》以记其胜。
南唐保大九年(951),庐山开先寺始建落成,元宗李璟任高僧绍宗禅师为该寺首位住持。
同年,敕建西林寺砖浮图,名“千佛塔”。
保大十二年(954),南唐中主令铸铁罗汉五百尊送东林寺,寺僧造阁以供奉之。
宋建隆元年(960),南唐中主迁都洪州(南昌)途中,小憩开先寺,听绍宗禅师说法。
宋建隆二年(961),宋太祖赐归宗智常 “至真禅师”谥号。
宋乾德二年(964),南唐后主李煜授意在庐山石耳峰下建崇胜寺。(该寺随即改名圆通寺。入宋后,宋太祖赐寺名“圆通崇胜禅寺”。有宋一代,圆通寺发展成为江南巨刹)
宋开宝八年(975) ,宋将曹翰攻陷江州(原属南唐),入东林将寺藏五百铁罗汉劫取装船而去。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赐西林寺以“太平兴国乾明禅寺”额,寺由此成为禅林。
同年间,比丘尼愿莲法师以广收女众为主体,在庐山西北莲花峰下将一座建于唐代的铁佛寺改建为比丘尼道场。取寺名为“铁骨寺”、后改为“铁骨庵”。(“铁骨”意音双关,骨谐“姑”之音,意指铁心修行的尼姑。另,上世纪九十年代恢复后,改回“铁佛寺旧称)此寺为庐山千百年来比丘尼道场中的代表。
宋景德间(1004—1007),宋真宗敕修西林寺殿宇廊庑。
宋庆历五年(1045),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访圆通寺,谒见住持高僧居讷禅师,相谈甚欢。
宋庆历六年(1046),黄龙慧南禅师应归宗寺之请,入庐山任该寺住持。(嗣后慧南成为禅宗黄龙派开山祖师)
宋皇祜元年(1049),仁宗帝诏圆通居讷禅师住持东京(开封)十方净因禅院。居讷举大觉怀琏禅师(时任圆通掌书记)以自代。怀琏即成行。
宋皇祜五年(1053),欧阳修游庐山圆通寺,因与居讷禅师相晤,通宵畅谈,后人特建“夜话亭”以纪念之。
宋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作《金像文殊现瑞记》。此金像于会昌法难时由东林寺僧藏于庐山锦绣谷,后有“现瑞”一说,曾为东林镇寺之宝。
宋熙宁四年—熙宁五年(1071—1072),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拜谒时住持归宗寺的高僧佛印了元,几番问道交往,周从中悟禅理而助其性理之学,萌生立社之意。于是踵慧远大师白莲社高风,缔结“青松社”。二人互推对方为社主(然究竟谁定为社主,存疑)。
宋元丰二年(1079), 神宗诏东林寺撤律宗该为禅寺,南昌太守王韶延请高僧常总为东林住持。
宋元丰三年(1080), 大画家李公麟(号龙眠)为东林绘制《十八高贤图》。
同年,米芾游东林、开先等寺。其间他为开先寺书写了《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碑。
宋元丰四年(1081), 苏辙应栖贤寺住持智迁之请,撰《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苏轼后亲书该文全文赠与栖贤寺刻碑。
宋元丰三年—元丰五年(1080—1082),高僧佛印了元住持庐山归宗寺,时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二人隔江常以书信往还。
宋元丰七年(1084),东林常总陪同苏轼游览东、西林诸胜,苏轼写下传诵千古之《题西林壁》。
宋元佑三年(1088), 哲宗敕内侍护黄金赴东林,用以装饰佛像。
宋元佑六年(1091), 开先寺主持鉴瑛禅师请黄庭坚书“七佛偈”,书成刻碑。此碑今尚完后,嵌于山南读书台右侧石壁上。
同年,张商英出任江西路转运使,取道庐山谒东林常总照觉禅师,得到禅师的印可。
宋绍圣元年(1094),黄庭坚抵归宗寺,与住持真净克文禅师同游共话于寺旁鸾溪之上,并勒石以记。
宋宣和四年(1122),宏智正觉(曹洞宗法嗣)参学庐山,在圆通寺阐提惟照禅师座下开法。
宋宣和年间(1119—1126),“云门中兴”尊宿雪窦重显禅师至庐山,参访栖贤寺、罗汉寺。
南宋建炎二年(1128),东林等庐山各大寺院均毁于李成、何世清二盗之手。
南宋绍兴二年(1132), 民族英雄岳飞驻屯九江,常盘桓东林,与东林慧海上人结下厚缘。
南宋乾道四年(1168),日本临济宗开山大师荣西至东林参学。
南宋乾道六年(1170)陆游赴蜀取道江州,游览并下榻东林寺。写了一篇《游东林记》。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四月任南康知军不久,便与诸友、同仁、亲属一行13人探访栖贤寺,并题志摩崖于栖贤寺侧。
三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成宗铁穆耳恩赐东林寺为“白莲宗善法堂,护持教法”。
元成宗元贞三年(1297) ,元代杰出高僧中峰明本大师访庐山,瞻礼东林慧远大师塔,游归宗、圆通、栖贤等寺,作“怀净土诗”108首。
元大德九年(1305), 东林寺莲宗善法堂主僧普度修成《莲宗宝鉴》十卷,未几,奉旨刊版印行,流通中外。
元延佑七年(1320), 东林寺又毁于火。寺住持庆哲倡议重建,获远近信众踊跃资助,经营十余岁而告成,结构庄严,有加于昔。
元延佑年间(1317—1321),日本大阪留学僧澄圆于公元1317年,远涉重洋到东林求道,1321年学成归国。临别,庆哲大师相赠白莲以永志纪念。澄圆回到日本,创建旭莲社,凿池播种使莲芽萌生,以后逐步栽种到日本各大净土宗佛刹道场,并因将庐山之风带进日本而知名。
明洪武六年(1373),东林寺僧祖观重修寺宇僧寮,移山门于虎溪桥外。
明洪武十四年(1381),僧宗乘重建西林寺。
明洪武年间(1368—1399),太祖朱元璋敕封天池寺改名“天池护国寺”。同时规定南康、九江两府每年春秋两季“合祀天池寺”。
明永乐年间(1403—1425),成祖朱棣敕天池寺 “天池万寿寺”额。
明宣德年间(1426—1436),宣宗朱瞻基又敕“天池妙吉禅寺”,并诏令江西都指挥司和布政使司“以人力修天池寺”。
明正德十五年(1520)心学大师、理学家王守仁游东林寺,赋七言古诗并书,其石刻嵌在三笑堂壁间。
明隆庆年间(1567—1571),莲池大师(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游方至庐山,瞻礼慧远大师东林遗范。
明万历七年(1579), 仁敬禅师(号恭乾)在庐山金竹坪荒野独自诛茅辟地以建寺,引来僧众,历数载建成千佛寺。
明万历年间(1573—1585), 高僧彻空在庐山黄龙谷辟地建寺,名“鹿野禅林”,后更名为黄龙寺。
明万历十四年(1586),慈圣皇太后赐赠庐山黄龙寺旧刻《大藏经》637函和续刻《大藏经》41函。神宗皇帝下诏颁赐“护藏敕”和御撰《新刊续入藏经序》,以旌表其母功德;并亲自召见彻空禅师,赏赐紫衣袈裟。
同年,东林寺莲池的白莲在绝迹多年后,奇迹般地复生于池中,礼部尚书董其昌作诗以记之。
明万历十五年(1587),彻空法师修建“赐经亭”,以感皇恩。其后,慈圣皇太后又颁赐渗金精铸佛像、西洋水墨罗汉18轴、大型金铜铸香炉、花瓶、万岁牌、毗卢佛像、圆球大镜等宝物。
明万历年间(1576—1597),明代四大高僧、紫柏真可大师入庐山,主持恢复归宗道场,经数年努力使归宗焕然一新。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三昧寂光律师入主东林法席,弘扬律宗,使百年式微的东林寺走向中兴。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明代四大高僧憨山德清造访庐山,择地五乳峰下,创建法云寺。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三峰宗创世人汉月法藏应憨山德清大师之邀,至庐山法云寺说法。
同年,大旅行家兼文学家徐霞客游东林寺。
明天启三年(1623),憨山大师在庐山法云寺坐化。
明崇禎四年(1631),庐山黄岩寺道忞禅师编修完成《禅灯世谱后序》。
明崇禎五年(1632) 西林寺西林塔在坍塌数年后,经地方政府官员和诸方襄助,重建告成。
明崇禎十三年(1640),天然函罡禅师祝发于归宗寺,正式出家。(有《庐山天然禅师语录》十二卷传世,收入《明嘉兴大藏经》。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手书《般若心经》一卷,名大臣张志栋专程送至开先寺供奉。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 康熙巡幸江南的途中,在松江御书“秀峰寺”匾,赐予前往迎驾的开先寺住持心壁禅师。
清康熙五十一(1712),江苏布政使金世扬捐赠、著名佛像人物画家许从龙绘就的“五百罗汉图”运抵庐山栖贤寺。(图共二百幅,后被康有为推许为庐山镇山之宝)
清咸丰四至六年(1854—1856), 清湘军与太平军大战九江,东、西林二寺同遭劫火,破坏殆尽。
清咸丰七年(1857) ,浔阳兵巡道蔡协吉捐重金,重修东林寺。
清咸丰十一年(1861),西林寺住持麓丛重建殿宇,新塑佛像,丛林渐复旧观。
清光绪十五年(1889),虚云大师游访庐山大林寺、海会寺。在海会寺,大师应邀主持了49天的念佛法会。
同年,康有为游东林寺时发现柳公权所书之残碑。
民国元年(1912) ,中国佛教协会上海佛学讲经会在东林召开。
民国三年(1914) ,东林寺重建祖师墓塔,九江闵祖骞撰《重修远公塔铭》。
民国十二年(1923),佛学大师太虚在庐山大林寺主持暑期佛学讲习班,同时发起筹办世界佛教联合会。
民国十三年(1924.7),由太虚大师发起的世界佛教联合会在庐山大林寺召开。太虚大师被选为首任会长。
民国十四年(1925),太虚大师将其庐山佛学会编为《庐山学》一书,由泰东书局印行。
民国十六年(1927),弘一大师(李叔同)赴“庐山金光明法会”参与道场。弘伞法师结伴同往。
同年,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在庐山黄龙寺与梁启超、陈三立研讨佛学。
民国十七年(1928),胡适游庐山诸名寺,写下了关于归宗寺考据的文字,提出关于庐山的“三大趋势说”。其一云:“庐山东林寺代表‘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太虚大师在大林寺主讲“金刚般若经”。戴季陶、蒋作宾、张默君等出席。中国佛教会首任会长圆瑛大师亦参与讲学。
同年,国民党元老重臣戴季陶及元配夫人钮有恒夫妇捐资修复千佛塔。
同年,弘一大师应邀至庐山青莲寺,为该寺整理佛经。期间与来访的名士陈三立晤谈。
民国二十四年(1933),慧远大师文钞重编刊行,印光大师(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为之序。
民国二十六年(1937.7.16),太虚大师在庐山讲学期间,对日寇挑起“七七事变”悲慨难抑,发电“告全日本佛教徒众”,又电“告全国佛教徒”。
民国二十七年(1938),在庐山保卫战中,庐山寺庙丛林古建(并道观)在日军炮火下,化为一片废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安葬西藏喇嘛诺那呼图克图的墓塔——诺那塔在庐山小天池破土动工。(诺那在西康甘孜病逝前,嘱其弟子“去世后当火化,骨灰宜负葬庐山”)
一九五三年,虚云大师卓锡大林寺。时住庐山九峰寺的果一法师陪侍左右。长老看到东林破败的现状,对果一法师提出恢复祖庭的期望,果一爽然应允。
一九五七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东林寺,发出“要好好保护”的指示。
一九六六年—一九七○年,在文革“破四旧”狂潮中,庐山残存的若干古寺、道观被毁坏殆尽。
一九八一年,东林交由僧人管理,果一法师出任方丈,开始了恢复、重振千古祖庭的历程。
一九九二年,东林寺住持果一法师在东林寺内创办江西佛学院。
一九九三年,西林寺千佛塔动工维修时,塔上藏着的百余尊佛像(完好的有70尊,为泥塑)被从新发现,是一批珍贵的文物。
一九九四年,东林寺重建落成,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寮房、斋堂、山门,远公塔院等,再现宏丽巨刹之观。
同年,由妙乐法师历时五年重建的庐山铁佛寺主体工程告竣,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书“庐山铁佛寺”匾。
同年,果一法师示寂。传印法师受请任东林寺住持。
(责任编辑秦川)
2013-04-30
封强军,男,中学高级教师,庐山旅游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庐山文化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庐山文化。
B 948
A
1673-4580(2014)01-0028-(05)